【摘要】財產稅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我國的財產稅體系存在公平性與合理性缺失、稅收收入與調節作用不足等問題,有必要借鑒國際經驗,從稅種與稅制的設計、財產統計與登記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財產稅;稅制設計;借鑒;完善
一、財產稅的意義
財產稅作為一個古老的稅種,曾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長期占據主導性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財產稅的地位逐漸弱化,主導性的稅種已被流轉稅和所得稅所取代,但是財產稅作為一種不可轉嫁的直接稅,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世界各國的財產稅一般都歸入地方稅收體系,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據統計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財產稅收入約占全部財政收入的10%~15%,發展中國家的財產稅收入約占全部財政收入的5%~6%。作為對財產的征稅,財產稅一般具有稅源充足、收入彈性小的特點。財產稅的稅源一般較為豐富,征稅范圍較廣,財產稅可以選擇對財產的持有征稅,也可以選擇對財產的增值征稅,由于稅基比較穩定,所以財產稅的收入也比較穩定。而且,在不提高征稅率和不擴大征稅范圍基礎上,財產稅的稅基一般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這也使得財產稅的收入彈性較小,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比較穩定。
(二)縮小貧富差距
在各國的稅收體系中,財產稅一般是作為個人所得稅的有力補充,進一步調節社會財富,縮小貧富差距。個人所得稅往往只能調節個人的當期收入差距,而對于社會存量財富造成的差距則無能為力,尤其是大量的社會財富以贈予、繼承的方式進行轉移而不是通過市場交易,這就使得一般的所得稅和流轉稅都無法對此進行調節。而財產稅不僅可以對社會的存量財富進行征稅,還可以通過設置遺產稅、贈予稅等稅種對財產的繼承和贈予等非市場交易的財產轉移進行征稅,以此減少財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三)鼓勵投資,減少經濟波動
財產稅也有利于經濟穩定、避免經濟危機。對于財產擁有者來說,財富的持有會不斷地被課以財產稅從而造成實際財富的減少,因此更愿意把擁有的財富拿來進行投資,既增加了社會投資額,又促進了財富的流動和增值。而有序的、穩定的財富投資不僅可以減少財富的過度積累,也可以減緩經濟的波動,這是因為如果沒有財產稅的壓力,財富的擁有者一般不急于投資,但等經濟繁榮、商品需求增加時,又集中地進行投資,由此導致投資回報期內產能和存量商品過剩,進而又引發新一輪的投資停止,導致經濟蕭條,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經濟危機。而連續的穩定的財產稅則促使財富擁有者連續穩定的產業投資,從而穩定了經濟。
二、我國財產稅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財產稅體系中主要有房產稅、契稅和車船稅,另外,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車輛購置稅等資源行為類的稅種也涉及對財產的征稅。從征稅的環節來看,分為財產擁有稅和財產轉移稅;從征稅對象來看,可分為一般財產稅和個別財產稅。這些財產稅對于保護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調控房地產市場等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的財產稅在征管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一定的問題:
(一)現有稅制設計缺乏公平性
我國現有的財產稅都是個別財產稅,征稅的對象主要是土地、房屋和車船,而居民的其他財產都未列入財產稅的征稅體系,這種征稅范圍的狹窄導致了征稅公平性的缺失,各種形式的財產在面對稅收時沒有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而多個財產稅的稅種在面對土地、房屋和車船時又難免存在重復征稅。一方面是個別財產要面對多個稅種的征收,另一方面許多其他形式的財產又被排除在征稅范圍之外。而同樣是房地產,我國在對城鎮的房地產和農村的房地產在征稅上又實行了區別對待,目前的征稅范圍只涉及城鎮的房地產,而農村的房地產被排除在外,這就產生了地域間的征稅不公。而在計稅依據和稅率設計上也同樣存在公平性缺失的現象,以我國的房產稅為例,我國的房產稅在計稅依據的選擇上,有房產租金和房產余值之差,而在稅率設計上,有12%和1.2%的差距,這種的稅制設計,造成了實際計算中的稅負不公現象。
(二)稅制的設計缺乏合理性
首先現有的財產稅體系既有重復征稅,又有稅收缺失,對財產的征稅上缺乏普遍統一性。其次,稅率設計缺乏合理性,比如房產稅兩檔稅率之間差距過大,再比如針對土地征稅的耕地占用稅與城鎮土地使用稅都選擇了定額稅率,這使得這兩種稅都無法隨著土地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稅收彈性小,降低了稅收的調節作用。此外,幅度稅率上下限之間差異過大,比如城鎮土地使用稅上下限之間的差額達到了20倍,導致實際稅負差異大。第三,稅收優惠多而雜,許多項目存在重復性的優惠,這也大大降低了財產稅的稅收調節作用的發揮。
(三)現有財產稅無法充分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
財產稅作為個人所得稅的有力補充,其主要作用在于配合個人所得稅進行個人和家庭的收入與財富調節,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而我國的財產稅征稅范圍狹窄,征稅對象的局限性導致了稅收的調節作用無法充分發揮,這對于縮小我國的貧富差距十分不利,據統計,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7,遠遠超出了國際警戒線0.4的水平,這種社會現實也呼吁能夠進行合理調控的財產稅體系的出臺。
(四)現有的財產稅收入作用不足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各國的財產稅在地方財政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OECD的統計,美國的財產稅收入占地方稅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0%,加拿大達到84.5%,英國達到93%,而澳大利亞則高達99.6%。而我國的財產稅收入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約為2.04%,占地方稅收收入的比重約為4.12%。這一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我國財產稅的收入功能不足。
三、財產稅建設的國際借鑒
西方發達國家因為現代財產稅確立比較早、市場經濟體制發育比較完善,在財產稅的稅種設立、課稅對象選擇、征收管理方法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制,可以作為我國完善財產稅制度的有益參考。
(一)把財產稅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體稅種
從各國的經驗來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把財產稅作為地方性的稅種。財產稅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美國、加拿大的財產稅收入在地方稅收收入中的比重超過了80%,而英國、澳大利亞的財產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90%以上。亞洲國家的這一比例低一些,一般在23%~54%之間,但各國一般都把財產稅歸入地方稅收體系,財產稅在地方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有些國家甚至下放了財產稅的立法權,使地方在財產稅的征收和管理方面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也賦予了財產稅更加靈活的特點,更加有利于發揮財產稅的調節作用。
(二)稅種設置覆蓋面較寬
發達國家的財產稅制度發展比較成熟,稅種的覆蓋面較寬。一方面體現為財產稅的稅種較多,主國有房屋稅、土地稅、不動產稅、財產稅、不動產轉讓稅、資本利得稅和土地增值稅,覆蓋了財產轉讓、占有、使用和收益各環節,體現了稅制對一個稅系應該調節其課稅對象價值運動全過程的整體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以美國、加拿大、德國和新加坡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都實行了綜合財產稅制度,對納稅人擁有的全部財產實行綜合課征,同時由于發達國家居民的納稅意識較強,征管手段先進,征管制度嚴密,多在綜合財產稅制度之外普遍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
(三)具有規范而嚴密的財產登記與評估制度
財產的登記與評估制度是財產稅順利實施的基石,各國在財產稅設立的同時,建立了比較嚴密的財產登記與財產評估制度,同時強化財產稅的管理與征收,以此來保證財產稅的收入作用的正常發揮。在財產稅的計稅依據選擇上,各國多選擇以市場價值作為計稅依據,如此既保證財產稅具有一定的彈性,能隨著財產價值的上漲而增加收入,也使財產稅的稅負與納稅人的負擔能力正相關,體現公平原則。而以市場價值作為財產稅的計稅依據,需要有專業的評估機構和嚴密的財產登記制度,以此來保證稅務機關能夠掌握完善的財產信息,從而減少稅款的流失。
(四)稅制設計更為合理
從征稅對象的選擇來看,各國的財產稅的征稅對象不僅包括房地產,還包括了其他形式的財產如車輛、船泊、貴重首飾、金融資產等;在對房地產的征稅中,不僅對位于城鎮的房地產征稅,對位于農村的房地產也同樣征稅。在征稅環節的選擇上,除了對于財產占有和增值征稅,也對財產的轉讓、使用和收益等環節征稅。在稅率的選擇上,一般同時采用比例稅率和累進稅率,累進稅率一般用于財產的收益,而比例稅率則用于財產的轉讓、使用和占有,稅率的設計也體現了本國的經濟現狀和文化傳統。在稅收優惠的設計上,稅收優惠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也更能體現稅收的調節作用。
四、對我國財產稅體系建設的思考
(一)合理設計財產稅稅種,提高財產稅的覆蓋面,避免重復征稅。
首先,合并現有的財產稅稅種,避免重復征稅。我國現行的多種財產稅主要涉及土地、房屋和車船,如房產稅、契稅和土地增值稅都涉及房屋的征稅,而契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都涉及對土地的征稅,車船稅和車輛購置稅都涉及對車輛的征稅,多個稅種交叉重復,必然存在重復征稅,因此,適當合并現有的財產稅稅種,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重復征稅。其次,補充對一般性財產征稅的稅種以提高征稅的公平性。在稅制體系中,設計補充對于一般性財產征稅的稅種,做到對所有的財產一視同仁,在現有的財產征稅對象中,增加金融資產、貴重首飾、古董字畫等財產征稅的規定,以體現稅收的公平性。
(二)建立完整的財產登記與統計制度
我國一直有對遺產征稅的設想,但是多年來征稅條件一直不成熟,其中財產登記與統計制度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要做到對房地產和車船之外的一般性財產征稅,完善財產統計制度是必要的先行條件之一,只有建立了完整的財產登記與統計制度,對于其他財產的征稅才有據可依。
(三)提高地方政府在財產稅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財產稅的征收管理瑣碎而繁雜,不僅要做好財產的登記與統計,還要進行計稅依據的梳理,由于財產形式具有多樣性,估值上也具有復雜性,因此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財產稅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做好財產的統計,財產統計系統與稅務系統的數據傳輸,財產稅的征收與管理,保證財產稅收入與調節作用的充分發揮。
(四)合理設計稅制
在征稅對象上,增加房地產和車船外的其他財產以提高征稅的公平性;在稅率設計上,盡量對所有財產一視同仁,避免稅負差異過大,對于財產的占有、轉讓和收益實行比例稅率而對財產的增值實行累進稅率,對于個別財產稅盡量選擇比例稅率而對于類似于遺產稅之類的一般財產稅使用累進稅率;在征稅環節上,對財產的占有、轉讓、增值等所有環節征稅并避免重復征稅;此外,合理安排稅收優惠,避免優惠過多過雜,避免重復性優惠,盡量發揮財產稅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世界稅制現狀與趨勢》課題組.世界稅制現狀與趨勢(2016)[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7.
[2]王喬,席衛群.比較稅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3]梁俊嬌.稅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4]姜波,顧彬.試論我國財產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設想[J].理論界,2010(3).
[5]李雪筠,吳香凡.我國財產稅系問題及完善建議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3).
作者簡介:
侯曉燕(1973-),女,山東招遠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稅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