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珊
【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趨勢使社會養老壓力愈發沉重,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緩解社會養老負擔的關鍵。其中,企業年金作為一項補充養老保險,能起到提高企業職工退休后基本生活水平的作用。但是目前,企業年金因受多方因素的制約,發展不足且效果有限,因此本文將對企業年金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以期為企業年金的發展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企業年金;對策
一、引言
中國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之一便是養老金收支的矛盾。近期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甚至預測我國養老金將在2035年耗盡,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正因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而受到猛烈地沖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我國近14億的全部人口中15~64歲98020萬人,65歲以上16658萬人。據此計算,65歲及以上人口在人口總數中占11.94%、在勞動年齡人口總數中占16.99%,以國際對人口老齡化和老年撫養比的定義來看,處在深度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同時需要承受著沉重的養老負擔。完善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而補充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支柱,促進其充分發揮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將對補充養老保險中企業年金的發展現狀進行描述和分析,通過對策建議為企業年金進一步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企業年金發展現狀的描述分析
自國家2000年正式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規范為企業年金以來,已經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人社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發布的《2018年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公布了截止至2018年年末,我國企業年金的參與與基金運營現狀。其中,已有87368家企業建立起企業年金制度,2388.17萬職工參與其中,累計基金達14770.38億元。但事實上,企業年金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補充效果十分有限,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規模和發展結構
2018年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090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90.03萬億元。目前我國企業年金基金總量僅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29.02%,僅占GDP總量的1.64%,與全球企業年金的發展情況對比,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規模與國際水平還相差甚遠。同時,企業年金的發展結構失衡。2018年,北京市共3472家企業參加企業年金,資產金額5452490.48萬元;上海市共9358家企業參加企業年金,資產金額7307905.77萬元。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個數相差近三倍之多,不同地區間企業年金的發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
(二)參保情況和效果
2017年共80400家企業參加企業年金,2018年上升到87400家。雖然企業年金的參保企業個數在上升,但事實上我國企業參與率不足1%,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從參與企業年金的企業職工人數來看,2018年共2388萬城鎮企業職工受企業年金的補充保障,但卻僅占全國43419萬城鎮就業人口的5.5%。因此,無論是從企業還是職工的角度看,企業年金的覆蓋率都很低。這就說明,正是因為企業年金參保情況的不理想導致企業年金的補充作用無法實現,大部分企業職工暫時無法享受企業年金對退休后基本生活的進一步滿足。
(三)投資收益情況
2018年年末,我國企業年金積累基金14770億元,相較去年增長了14.67%。我國企業年金通過市場化的模式進行管理運營,取得了加權平均收益率3.01%的成績,雖然看似實現了保值增值,但相較去年卻呈現出了下降發展的態勢。深入來看,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和管理在2012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的整體平均收益率僅為6.97%,且上下波動強烈,在2008年和2011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企業年金實際投資收益效果并不理想。
三、企業年金效果不足、作用有限的原因分析
企業年金并非國家強制要求企業為其雇員建立的一項補充養老保險政策,因此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能力、動力和壓力,深刻影響著企業年金的發展。
第一,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企業總數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9%,提供80%的城鎮就業崗位。而中小型企業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不足,在國家未對中小型企業提出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企業的參保能力不足。
第二,企業年金的建立是為了給企業員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是不同于工資收入等即期分配范疇的,屬于延期分配的范疇。作為一種遞延型的年金,短期收益難以體現,與企業對員工報酬的設計理念和價值取向相悖。對更注重即期收入高低的企業來說,缺乏參保動力。
第三,企業年金在缺乏立法規范的情況下,其健康發展難以保證。尤其是企業及員工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會造成員工的合法權利,如機會均等權等難以得到有效維護。加上我國企業及員工對年金的認識不深刻,缺乏對企業年金的基本了解,自然缺乏參與企業年金的壓力。
四、對策建議
為了充分推動企業年金發揮第二支柱的作用,筆者認為,一方面,政府應推動企業年金的立法并完善法制,使企業年金更規范的運行。在此基礎上,擴充對企業年金重要性的多渠道宣傳,加重企業和職工參與企業年金的動力和壓力;另一方面,應鼓勵中小企業加入年金計劃。從目前來看,企業年金在行業間的發展極度不均衡,大多數集中在電力、電信、石油、航天等行業的大型企業中。政府應當明確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誘導,增加企業和職工參與企業年金的能力,促使更多企業參與企業年金。
參考文獻:
[1]劉紅霞.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對策分析[A].人口與經濟.2005(1):72-76.
[2]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郭瑜,田墨.企業年金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雇主—雇員匹配數據的實證研究[A].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1):37-43.
[4]韓克慶.養老保險中的市場力量:中國企業年金的發展[A].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1):12-19.
[5]夏秀秀.中國企業年金制度:歷程、現狀與挑戰[J].經濟研究導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