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巖
【摘要】通過對重慶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分析,從農村產業結構、產業融合經營的主體、農村人才隊伍的培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上探究發展路徑。
【關鍵詞】重慶市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問題 路徑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重慶市高度重視農村產業融合的推動工作,將其放在重要位置進行全面性的工作部署。
1.重慶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1.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
根據農業普查數據,重慶市農業經營單位逐年增多,2016年末達到10.5萬個,比2006年增長15.8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大戶從無到有,分別達到3407個、1.7萬個和2.8萬個。新型職業農民蓬勃發展,2017年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1.9萬人,總量達28萬個。
1.2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初見成效
1978-2017年,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村牧漁服務業的產值結構由72.5:5.9:20.9:0.7:0.0調整為61.3:4.5:27.5:5.0:1.8.。重慶市高度重視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按照“一縣一特”“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模式進行部署和發展,優質、特色的農產品不斷增加,產品品質結構得到極大的改善。
1.3 特色效益農業的強勁發展推動農村產業融合
重慶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2016年,七大特色產業鏈建設成為亮點,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態漁業、中藥材、茶葉、調味品綜合產值超過一千億元。農產品技術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相結合的產業鏈初步形成。農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模式得以推廣,為重慶市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2018年農業農村部認定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其中重慶市有四個,分別為:南川區、合川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江津區。1
2.重慶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偏低
目前,重慶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數正處于成長期,結構比較單一,整體經營能力較弱,在農村產業融合帶動上的作用較小。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較少,管理能力弱;農村合作社生產效率低,社員積極性不高;農民缺乏科學技術、抵御風險的能力低等。
2.2農村產業基礎薄弱, 融合層次低
大多數農產品以原材料和初級農產品進行銷售,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較少,深加工水平低,導致產業鏈短,農民的收入空間受限。同時,重慶市的生態農業主要體現為休閑、采摘和觀光旅游,對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宣傳和利用較少,導致特色不顯著,可復制性太強。
2.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滯后
首先是農村的水、電、氣、道路、通信設施等發展緩慢,導致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設備無法進入農村。其次,農村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落后, 未及時搭建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 無法互通和共享農業相關信息,造成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然后是在管理的模式上,通常是幾個部門分別管理,對資金、政策的到位產生一定影響,制約了重慶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
2.4缺乏科學技術和農村人才
農村在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方面嚴重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無論是農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還是農民,大多依靠經驗在生產和經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人才很少,真正沉下心來鉆研農業技術的人才更少,農村缺人的現象嚴重。
3.推進重慶市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路徑
3.1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一是依托當地資源的特色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創建具備當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和高附加值;二是充分挖掘農業的各種功能,刺激和帶動與農業相關的生態、觀光、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費需求,使得農業的增值環節和空間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實現三產聯動、產業融合;三是采取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模式積極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和物流服務系統,深入發展產業融合。
3.2 大力培育產業融合主體
首先,在資金和政策上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和發展力度,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有效打通上下游的流通機制,提升農產品的價值空間;
其次,引導農業大戶、青年農民、返鄉農民、退伍軍人、大學生等創辦微小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加大種養業的規模,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
最后,專業合作社需在規章制度、財務管理和利益聯結機制等內部管理制度上加強,提升規范化水平,有效推動其發展升級。
3.3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第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職業院校、田間校園等平臺,結合農村實際需求,著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具備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的新型職業農民;
第二,加強與高校、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利用其在科研和人才輸送方面的優勢,有效解決農村在技術和人才匱乏方面的問題,并對特色產業進行有效升級轉型;
第三,建設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將基層農業科學技術送到農村,并進行推廣;
第四,開展農民創新創業促進活動,利用農村人才特有的優勢,塑造農村創新創業的典范,利用榜樣的帶頭作用有效引導創新創業產業鏈和就業鏈的發展。
3.4 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首先是重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村在水、電、氣、道路、通訊等方面的條件,實現對二、三產業的配套支撐;其次是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有效保障農戶和經營者的利益;三是健全農村金融法律法規,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和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程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與實踐研究——以重慶市榮昌區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9(07):232-233.
[2]魏益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模式探討[J].糧油食品科技,2019,27(02):79-82.
[3]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我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N]. 太行日報,2019-03-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