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要】黨的新聞資料和“十八大報告”頻頻出現“公益”兩個字,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中提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再如十八大報告中指出這樣一句話“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可知黨和國家“公益”非常重視,黨呼吁公益精神的培育,其必然要求“公益”在教育領域有所體現。大學生公益精神的培育響應黨對公益要求的需要。公益精神是公益主體關懷和幫助公益客體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價值取向和高尚人格,也是甘愿奉獻精神、好施仁愛意識、公德責任意識、團結互助精神的體現。其能推動美好生活的建設,加速實現中國夢。目前,大學生群體的公益精神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甘愿奉獻精神缺乏、好施仁愛意識淡薄、公德責任感不強、團結互助精神欠缺等。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會金融系從微公益著手,以愛護動物保護地球,真愛生命器官移植宣傳為主題系列微公益活動,探索教育使大學生從利己轉向利他, 使其擁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人格、正確的三觀,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關鍵詞】公益 大學生 奉獻精神 仁愛意識 團結互助
一、學生參與公益的現狀
1、高職院校學生參加公益現狀分析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發放2000份隨機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980份,調研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覺得自己具有奉獻精神,并且約有一半的人參與過微公益。但三分鐘熱度的大學生超過一半,一直堅持的僅占比27.94%。其中60.78% 的大學生表示非常有必要參加微公益活動,認為與每個人密切相關需要去踐行的,只有4.4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其中,有70.73%的大學生參與過微公益活動,占了較大比重,而30.27%的大學生不知道微公益活動也沒有參與過任何形式的公益活動。根據調查, 大部分大學生愿意參與微公益進行愛心奉獻,有較高層次的思想道德素質。但是相對于沒有參加過的30.27%的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則是自身經濟能力的問題。
2、奉獻精神缺乏持續性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學生自身經濟條件有限,所參與的公益活動往往難以為繼,公益活動具有臨時起意的特點,導致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度雖高,但參與度較低、持續性不足。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無穩定的固定收入,沒有辦法對于類似“疾病籌款、網絡拍賣”等需金錢資助的微公益項目進行參與或是說參與度較低。而基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來發起“能量籌集:螞蟻森林”“點贊、轉發、關注”等類別的微公益活動獲得學生較高關注和參與。
其次,調查可得知,從未堅持過微公益的大學生占少數。再者占較大比重的三分鐘熱度的大學生,因其微公益的公開透明度、真實可信度尚顯不足,使得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過程中存在著自身參與功利性動機、認知不足、懷疑微公益可信度等主觀因素。從某90后女生利用天津爆炸事故微博騙捐事件,再到男子假扮“知乎女神”騙捐事件,網絡公益界掀起了信任風暴,這些缺乏監管部門監督的“騙捐門”事件的頻繁發生,一次次地透支人們的善意,讓原本充滿善意和溫暖的愛心逐漸變得冷漠。公益團隊實力參差不齊、線上和線下公益宣傳脫節、學校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和社會助力不足等客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微公益參與度。
3、微公益對大學生奉獻精神的培育對策
微公益定義:微公益是指以個人為主體,從微不足道的公益活動做起,人人參與其中,借助各種簡單便捷的參與方式,將微不足道的愛心力量聚集起來,形成巨大的社會力量,進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系列公益行為。
加強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精神。大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教育,這就需要大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來深刻體會和加強對奉獻精神的理解。大學新生的自我服務精神主要體現在服務自身、服務他人、服務社會這三點。而微公益正是一種倡導服務自身、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活動,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與服務意識,提升學生的責任心與愛心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要對微公益進行正確的解讀,我們應道其主要體現在“微”上,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從參與微公益活動的主體上來說,微公益重在人人參與其中,使微公益行動更有力量;第二,從微公益的內容上來說,發現身邊微小的事情,把微小的愛心付諸行動;第三,從公益的參與方式上來說,通過各種簡單捷徑的參與方式,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身邊的微小事情。
4 、以“微公益”為切入口,以活動為載體
“微公益”活動的主要特點就是利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給予需要幫組的人幫助,但往往也因為事情的微小、細小,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注意力,容易被遺忘,難以持續進行。而且活動缺少長期有效的積累的話也無法形成鮮明有特點的活動,缺乏對大學新生的吸引力。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就要求微公益活動的開展要具有常態化特點。常態化地開展微公益活動,形成固定的活動形式,從而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塑造成高校特色學生活動。另外,也要注重活動的傳承性,吸引以及培養一批熱愛微公益、熟悉微公益活動操作的新人,保證微公益活動的穩定性、長期性和常態化,從根本上保持高校微公益的可持續發展。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會金融系發現微公益的特質,以系部學生為基礎將微公益設置為了以愛護動物保護地球,真愛生命器官移植宣傳為主題兩系列微公益活動,并且在每年的5月和6月持續開展起來,以探索教育為主,實踐性活動促進大學生從利己轉向利他。
每年的5月開展以愛護動物保護地球,從關愛弱小的微公益活動開始,從流浪狗兒、孤寂的空巢老人和弱勢的殘障兒童是社會不容忽視的三個問題,創造性地將無助的流浪狗兒、孤寂的空巢老人和弱勢的殘障兒童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使這三個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進而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此系列活動將有助于大學生改善長久以來對大眾對流浪動物的認識,讓社會付出變成一種社會投資。以微公益活動促使他們的愛心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滿足他們的精神追求。
每年6月聯合紅十字會一同開展真愛生命器官移植宣傳為主題系列微公益活動,以圍繞“生命之約,大愛傳遞”活動主題,我街道深入各社區積極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宣傳活動。讓大學生深入街道社區開展器官捐獻活動,協和街道組織各社區開展宣傳活動,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無償獻血知識》、《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器官捐獻知識》、《急救常識》等宣傳資料。通過一系列宣傳,傳播“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大力推廣普及人體器官捐獻理念和知識,促進社會及民眾對遺體組織器官捐獻的認識、認知、認同。
5 、微公益提升大學新生的能力、思想境界
通過有效的理念倡導, 微公益能夠讓大學生將理想追求與實際行動統一起來,使得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熱情得到不斷的提高,自信心得到不斷的提升。其次,微公益活動具有廣泛的外延性,它可與學生的道德修養、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相結合,從多方面促進大學新生的全面發展。經過系列微公益活動后,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紅十字會社團成員從200人增加到1800人,經過系列微公益活動,達到提升大學新生的能力、思想境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白淑君,左曉華. 試論網絡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發展趨勢[J].青春歲月,2010,(24).
[2]陳琪.網絡文化與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D]湖南科技大學,201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