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彤
【摘要】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和技術規范是實施監測活動和質量管理的技術依據,完善的監測技術體系對提高監測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立;完善;監測質量控制;指標體系
一、加強科學研究,實施監測儀器準入制度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先進儀器設備的開發與引進,以及新的監測領域和監測因子的擴展,時常出現監測方法、技術規范滯后或新舊方法之間可比性有差異的情況。應加大前沿技術的科學研究力度,及時跟蹤監測技術發展狀況,保證監測工作有據可依。
一些新的監測儀器在投入市場時,存在監測方法和操作規程缺乏或不完善的情況。應借鑒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制、修訂管理模式,建立準入和技術審定制度,明確儀器生產方提供技術規則及驗證數據的職責,解決當前由使用方制定技術規則的倒置現象。
二、補充建立量值溯源基準體系
基準是量值溯源和量值傳遞的基礎,在分析測試、質控考核、儀器校準、方法驗證和技術仲裁等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監測系統除使用國家基準或國外基準外,還有一些不具備量值溯源條件的監測技術。
(一)建設基準實驗室,補充國家基準
針對沒有國家基準的儀器或參數,應結合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實際狀況,逐步建立具有環境監測特色的基準實驗室,填補量值溯源的空白點,解決環境監測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二)建立量值溯源規程,健全行業技術體系
對于還沒有建立檢定或校準規程的儀器、系統或參數,應加快環保行業技術體系建設,制定量值溯源技術規程,并建立相應的技術審定制度。特別需要盡快填補應急監測儀器、自動或在線監測系統等技術體系空白。
三、建立監測質量控制指標體系
質量控制指標是評價質量控制結果的依據,是使質量控制措施具有真正實施意義的基礎。當前,因質量控制結果評定依據不明確而無法判斷監測數據可靠性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造成質量控制的漏洞,而且直接影響環境數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一)重視質控措施研究,強化監測過程的質控
應在監測方法研究與建立中,注重質量控制措施的研究與要求,改進過度依賴結果控制質量的思路,強化過程控制和全程序控制意識,建立更加完善的監測技術體系。同時,應不斷探索新的質量控制措施和模式。
(二)注重質量活動策劃,逐步實施項目/任務管理
針對當前環境監測工作中質量控制策劃相對薄弱的狀況,應強調開展質量控制活動策劃的意識,建立明確的質量控制目標和任務,特別應建立按照項目或任務實施管理的模式,改變模糊管理的狀況,強化質量控制數據分類統計,實現質量控制數據與監測結果同步審核和報送,并實施定量考核。
四、提高環境監測人員技術能力和水平
應該看到,監測人員的理論基礎、技術水平、工作經驗、接受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以及各地區的發展和裝備水平等存在不均衡的狀況。提高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管理意識,完善考核機制,是提升監測質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培訓力度,加強技術交流
舉辦技術培訓班是實施技術培訓、促進技術交流的有效手段。應根據監測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有效策劃和設計培訓內容,把握技術培訓的主干線。
(二)豐富培訓形式,提升培訓實效
針對日益發展的監測儀器培訓需求,應建立并發展互動式和跟班式培訓制度,設立專項培訓基地或開放實驗室,有效解決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滯后于能力建設速度的現狀。開發各種教學或培訓課件也是普及監測技術、推廣規范操作技能、豐富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
五、有效運行環境監測質量體系
實踐證明,建立并有效運行質量體系,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強化體系管理,促進管理與技術有機融合
質量體系是全程序質量管理模式和先進質量管理理念的具體體現,實現了質量管理與監測技術的有機融合,使管理程序化、程序制度化、制度法制化,實現各負其責的規范管理,充分發揮質量體系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效能。
(二)體現特色,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質量體系
結合當前環境監測系統質量體系建立和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建立體現環境監測工作特色和技術特點的質量體系框架已成為質量管理的重要需求。《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導則》(HJ630-2011)兼容了現有實驗室管理的基本要素,并納入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特性要求和合理解釋,不僅可以成為環境監測系統質量管理的重要依據,更將改變質量體系的監督主體,體現行業特色。
六、建立健全監測質量監督機制
建立健全監測質量監督和考核機制,是開展質量監督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監測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推行網絡化管理,實行全國一盤棋協調機制
全國環境監測系統是一個整體,共同承擔著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以及重大環境調查監測等任務,為體現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思路,保證監測技術一致性和數據質量可比性,非常有必要建立面向整個監測系統的質量監督管理機制,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統一協調。
(二)利用通用管理模式,促進各領域共同發展
環境監測機構同時承擔著多個領域的監測任務。質量體系是通用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能將各個監測領域、各項監測任務整合到同一個管理操作系統中,成為協調各領域共同發展的重要媒介。
(三)開展監管方法研究,建立長效質量監督機制針對當前環境監測系統以單項目、單領域、零散型監督為主的現狀,應加強監督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建立長效質量監督的機制,開展質量檢查、同步監測、比對監測、能力驗證以及質控考核等多種形式的質量監督活動。
七、結語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監測結果科學、客觀、公正、準確的重要保障。隨著環境監測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和環境保護管理需求的日益提高,監測領域在不斷擴展,監測因子日漸增加,監測任務日趨繁重,監測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提升監測質量和管理水平,是使環境監測與環境管理走向科學化、法制化、定量化和標準化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黃宏馳.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遠程質控的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7(8).
[2]耿煒.應用遠程質控技術加強水質在線監測數據監管[C].2015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年會論文集,2015:141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