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 彭暉
【摘要】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要著力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過程中,切實推進教育由知識灌輸向能力提升的轉變,在培養目標上,要注重由單一應試型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轉變。要抓好專業、能力、創新三個要素在綜合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著力培養知識、能力、品格三位一體的綜合素質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 綜合素質 培養教育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既是對高等教育現狀和人才培養狀況深刻反思的結果,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應有趨勢,亦也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
綜合素質培養不是一般簡單的知識灌輸教育、技能強化教育、機械操作教育,而是一種思想觀念內化和實踐操作外化相統一的綜合能力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在觀念上具有自主自律性、行為上具有能動實踐性、時效上具有時空延展性,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不僅是培養觀念轉化的過程,亦是一個目標培養的過程。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要轉變培養觀念,拓寬培養途徑,抓住重點,抓準結合點,深入、扎實、有效開展。
一、綜合素質教育要注重“兩個轉變”
綜合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是一種教育目標,更是一個教育過程。建構綜合素質教育工程首先要在意識和觀念上注重“兩個轉變”。
1.培養過程中,要注重教育由知識灌輸向能力提升的轉變。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實踐過程中比較重視課堂上的單項灌輸, 結果培養出的大學生基本都“孔乙己”,死記硬背,沒有創新能力;在學生學習成效評價機制上,以來也只是通過應試教育的考分來評價大學生;在高校教學評估機制上,也只看重量化分值考評,大學生知識考試成績是否優秀是評價高校的硬性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風氣,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教育。
當前,在高等教育觀念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過分強調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輕視或忽視大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過分追求專業對口,注重對大學生的專業化教育,造成了大學生書本成績很好,但知識面不夠寬,動手能力不強,創新精神不足。因此當代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社會適應能力差、應變能力差、實踐技能差、創新意識弱等方面的問題。
2.培養目標上,要注重由單一應試型向復合應用型人才轉變。社會需求的人才應是知識、能力、品格三位一體的“復合體”, 當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應考能力、輕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傾向,學生普遍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窄,應用能力、轉化能力差,純粹是單一應考者。楊振寧先生近年來針對中國的傳統教育指出:“中國的傳統教育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教師循循善誘,學生亦步亦趨。這種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讀書型和‘考試型居多,有動力且能獨立思考的‘創造型人才少,實踐能力缺乏,創新創業能力平庸。”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當前高校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有著莫大的關聯,如過弱的人文教育,使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足,轉化能力不足,學難以致用;過細的學科設置,使大學生在一門小學科里無休止的“輪回”,求知欲受到抑制;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創造力受到限制;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扎實的基礎鍛煉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教育,使個性受到抑制;過度的理論講解,忽視了對大學生的專業工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另外,體現時代特征,具有高校特色,符合教育規律的綜合素質教育實施模式、方法、途徑等還有待于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研究、總結。
二、綜合素質教育要著力抓好“三個要素”
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目前學界看法不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思想品格素質,二是專業文化素質,三是實踐操作素質,四是探索創新素質。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升綜合素質技能,必須要著力抓好“三個要素”。
1.抓好專業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拓寬專業口徑。實施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專業的狹窄性和單一性,實行寬口徑、多樣化的課程體系。知識經濟時代不但重視每一個主體所掌握的現代的知識量,更重視每一個體的適應能力、內在素質以及創新能力,因此,必須按照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拓寬人才培養口徑,一方面要加強寬口徑的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另一方面要擴大選修課的比重,在大學低年級階段,盡可能淡化專業界限,增設輔修專業和第二學位專業,開設公共選修課程,要根據社會變化和學科發展,注意增加與專業學科發展相關的新興學科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專業視野。
同時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按照要體現專業面廣、知識面寬、基礎深厚、適應性強的原則,不斷革新專業教學形式和內容。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全面確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內在需要,特別是他們的成長需求,為學生提供多途徑、多載體、多媒介的專業學習平臺。
2.抓好能力培養,強化動手操作,提高實踐技能。當前大學生普遍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實踐操作能力不足。一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賴性強。二是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的恒心和意志力。三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實踐中缺乏耐心和判斷能力,經常盲從或效仿別人。四是實踐中集體意識淡薄,榮譽感不強,缺少集體凝聚的能力。因此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不僅要提高專業素質,更應加強實踐技能培養。
一是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強素質”的作用,加強能力培養。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增長才干,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自我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社會實踐,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驗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要搞好第二課堂活動,同時做好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建立有效的社會實踐激勵機制。把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必修課,納入學生學籍管理和德、智、體綜合測評體系,制定詳細科學的考評辦法,鼓勵實踐,激勵發展,提高能力。
二是要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要加強“開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實踐性課程建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3.抓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意識,激發探索精神。創新教育是綜合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評價人才的最高標準,要讓大學生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和競爭,就必須抓好創新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創新教育過程中,要建立健全以“創新、創意、創業”為內容,結構完備、層次清晰、制度規范、功能健全、貫穿于育人全過程的學生科技創新體系,通過“搭平臺、置項目、組團隊”等措施加強創新教育。
一是搭平臺,著力構建學科交叉科研創新載體。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科技創新基地”等平臺,完善配套設施,提供科研資金,吸納不同專業的學生參加,為廣大學生發揮創意,培養創新意識提供寬廣的平臺。
二是置項目,扶植一批體現專業特色,符合學生實踐的校園創新創業品牌和項目,以競爭意識形成學生自主創新的原動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和科技活動。
三是組團隊,重視學生科技創新的團隊與梯隊的培養,推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的自我良性循環。要組建包含教授在內的“導師帶動型”、中青年教師在內的“教師指導型”、學生自己參與的“自主立項型”等多層次科研創新團體和研究梯隊。以教師科研項目為載體,建立合理機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摸索,在摸索中探求,在探求中創新。
三、結 語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全球一體化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要著力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為核心,以提升綜合素質為重點,以拓寬專業培養口徑為基礎,以提高實踐技能為關鍵,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才能保證新世紀人才培養工程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 [M ]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
[2]李正華.論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 [ 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2 ) .
[3]張丹,林燕.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研究[J ]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1).
[4]張紅梅,李玉蓮.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探索[J].德育天地,2007,(2).
[5]陳運普,于天放.淺談新時期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學術交流與動態,2004,2.
[6]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R].中青聯發[2002]14號.
作者簡介:余鳳(1981-),男,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主要從事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彭暉(1980-),女,湖北財稅職業學院教師。
注: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新時代民族院校深化民族團結教育的路徑與對策探析”(項目編號:CSQ1805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