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小企業逐漸成為了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內超半數的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壓力,這也成為限制國家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大難題。本文以廣州X食品公司作為分析對象,從行為金融理論的視角,對中小企業產生融資困境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給出切實可行改善融資困難的措施。
關鍵詞:行為金融;中小企業;融資
作為財政收入增長的來源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中小企業在穩定城鄉經濟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但受企業規模的限制,中小企業一直很難獲得銀行等貸款機構的信貸支持,融資困難的現象日益展露。多數學者是從傳統金融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排除了放貸機構決策者心理因素導致的行為偏差對此類問題的影響。基于這樣的背景,本文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通過對廣州X食品公司貸款失敗的案例分析,利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行為、損失厭惡、框定效應等多種理論,理清中小企業籌資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該困境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及優化方法。
一、理論綜述
胡鵬(2004)運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日本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并通過計量得出在日本信貸市場上存在從眾行為。之后,陳紅艷和張桂霞(2007)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我國的信貸市場同樣存在從眾行為。陶軍(2006)指出由于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可能性大,這使得銀行為了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在選擇是否對某中小企業貸款時會追隨行業統一行為,形成羊群效應。馮祈善,胡栗源(2006)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相關理論做出解釋,認為我國銀行存在“框定偏差”使中小企業貸款面臨困難。周方婧(2009)研究發現商業銀行作為企業進行融資的重要渠道,當收集和甄別信息決定是否對中小企業放貸時,可能出現如從眾心理、框架偏差等非理性行為,從而表現出“惜貸”的情況。
通過對文獻是搜集和整理,可以看出,相比傳統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解釋,從行為金融角度解釋此類問題的文章較少,還沒有發展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二、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廣州市X公司是一家食品公司,該公司雖然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由于存在沒有抵押物等原因,在銀行貸款獲取的問題上一直面臨困境。X公司在成立時擁有注冊資金1000萬元,具有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主要業務是通過生產某類高端食品獲得收入,同時也是南方地區生產這類高端食品的領先者。近年來,該企業保持領先優勢,年營業額已高達8000萬元,是一家處于成長期的中小型工業企業。曾因受市區經營條件的限制,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租用農村農戶大面積住宅基地50年,用來建設食品生產基地。由于建設基地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導致該企業的流動資金不足。企業管理者認為可以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得資金,于是與多家銀行交涉,希望銀行能夠提供貸款,但都被拒絕。銀行拒絕的原因也如出一轍:公司規模小,沒有土地、房屋等擔保物來給銀行進行抵押,存在經營風險,盡管有良好的企業背景,仍然沒有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
(2)案例分析
1.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實際上是市場參與者為了減少自身與群體的沖突而模仿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策略的一種行為。案例中,銀行“惜貸”,不愿向廣州X食品公司提供貸款的情況事實上就是從眾行為的具體表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行業中一直是“領頭羊”的地位,因而他們的信貸決策一般也是從全局考慮,將貸款投向風險小,有穩定收益的大企業。受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那些本應向中小企業提供幫助的中小型商業銀行由于沒有充足的信息幫助做出決策, 所以當決策出現不確定時,為了不承擔過多的風險,大多數的銀行會模仿國有商業銀行的決策行為,也將貸款提供給大企業,而不是將現有的信息整合加以分析和利用再做出決策。他們認為,即便因此產生風險, 大多數的銀行也會遭受損失, 但如果不從眾,當貸款出現問題時, 受損的只有自身,傷害較大。
2.損失厭惡
一般情況下,相較于收益,投資者更為看重損失的情況。
廣州X公司雖然經營方式靈活穩健,且具有穩定的現金流,但卻也擁有大多數中小企業高風險、高成本的特點。廣州X食品公司還存在著固定資產少缺少抵押物,償債能力弱的情況,這就決定了銀行若對此公司放款,則信貸風險會成倍增加。這些都無疑會使銀行決策者在是否對該公司放款進行判斷時,對可能會有的風險變得十分敏感。一旦發生企業經營不善貸款損失的情況, 會對銀行決策者帶來非常大的打擊。這種 “損失厭惡”的心理變化會使決策者認為向該公司貸款是與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背離的, 因此拒絕貸款。
3.框架效應
由于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辨別存在對背景的依賴,當決策者通過不透明的框定看問題時,他的決策和判斷都會受影響,這種影響就導致了框定偏差。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銀行的決策行為更多的會依賴于這個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表現出的初始狀況做反應。根據案例中的信息,廣州X食品公司因建設生產基地耗盡人力財力,導致該企業的流動資金不足,由于企業規模小,抵御風險的能力弱,可能會有破產淘汰的風險。當銀行在面對公司提出的貸款請求時,面對一家中小型企業,銀行對該企業的信息了解不完全,搜尋企業信息的成本又是很高的,這就使得銀行對該公司的認識由公司的初始信息的展現決定。這讓銀行等金融機構產生“框定”,銀行在做融資決策時就會首先偏向于大型企業,使得中小型企業處于劣勢。
三、對策建議
(1)規范發展擔保組織
關于擔保問題,政府應促進擔保機構的標準化,防范道德風險。一方面,推動銀行與專業性強的擔保公司合作,風險可由銀行和擔保公司共同承擔,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還款的可能性,有效轉移風險。另一方面,做大做強再擔保集團,發揮其擔保放大功能,促進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能力和提高額度,為經濟績效良好的企業提供便利。由于銀行在對中小企業進行信貸決策時易產生“損失厭惡”的情緒,發展擔保組織可以降低這種心理偏差。
(2)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中小企業難以取得貸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征信體系的缺失,使得銀行不愿冒風險向其提供貸款。為此,應當加強征信體系方面的建設。
首先將信息整合。將中小企業的基本狀況、財務信用狀況等信息進行整合,之后再對每條信息進行細化評價,同時實現信息共享。其次,加快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并在每一次評級結束后,銀行還需根據客戶的貸款情況,建立客戶信用狀況信息庫。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體系,促進信息共享與應用,保障信息完善,避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效率,緩解融資難的問題。這樣才能減少從眾心理和羊群行為影響。
(3)防止認識偏差,重新選擇參考點
這里的認識偏差主要包括損失厭惡、框架效應等。避免這類行為偏差需要對這些行為的特征進行分析,認識錯誤偏差,發現這些錯誤偏差的辨識特點。在制定框架時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現象,即片面的虧損和收入,而這種狹小框架的制定極易出現認知偏差,影響決策者的判斷與決定。如果銀行能將框架制定的標準改為銀行全部財富的變化,這樣銀行決策者就不會太在意財富在短時間內的波動,從而降低行為決策的認知偏差。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廣州X食品公司融資難案例的介紹,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利用從眾行為、損失厭惡、框定效應等理論從各個方面分析出了廣州X食品公司貸款難的原因,并進一步根據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幾個措施,包括規范發展擔保組織、加強信用建設、防止認識偏差,重新選擇參考點等,發揮各方力量確保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此篇論文的研究力度不夠,因此對問題的見解尚淺,并且未進行深入的實地調查研究或實驗模擬等,若有機會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一定能夠對其給予進一步的深度補充。
參考文獻
[1]陸劍清.行為金融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胡鵬.日本信貸市場的“羊群效應”[J].亞太經濟,2004.4(3):30-32
[3]陳紅艷,張桂霞.商業銀行信貸集中行為探討[J].財會月刊,2007(11)::33-35
[4]陶軍.我國中小銀行貸款集中的羊群行為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6(2):116-117
[5]馮祈善,胡栗源.我國銀行貸款現狀的行為金融學解釋[J].財會月刊,2006(24):42-46
[6]吳國培,陳福生.行為金融理論框架下中小企業貸款難現象解釋[J].亞太經濟,2010(1)
作者簡介:劉雨薇(1996-)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陜西富平,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金融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