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簡要介紹蘭州黃河脫實向虛的過程與結果,結合案例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兩個角度分析我國脫實向虛問題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通過分析得知,扭轉當前過度脫實向虛的形勢,堅持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脫實向虛;成因;對策
近幾年來,我國的資金脫實向虛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大量的實體企業紛紛涉足甚至轉向房地產與金融等行業,例如以服裝企業雅戈爾、啤酒生產企業蘭州黃河為代表的一批優質實體企業放棄主體業務發展,轉向金融與房地產投資。
“脫實向虛”的主要表現是企業將大量資本用于在房地產、證券等領域進行投機活動,而不進行實體經濟的發展,虛擬經濟逐漸脫離實體經濟而進行 “自我循環”,進而導致企業及社會中虛擬經濟領域資金量充足,而實體經濟領域資金短缺,經營資產投資減少。脫實向虛的實質是經濟過度金融化的問題,在宏觀上一般表現為企業的經濟重心由生產向金融轉移;從微觀上看就是企業的投資結構中金融資產投資占比不斷上升,也就是企業金融化,企業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而難以流入實體經濟。
一、蘭州黃河簡介
在如今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蘭州黃河為代表的眾多企業紛紛由實體生產轉向虛擬經濟,然而結果并不盡如人意。蘭州黃河主營業務為啤酒、麥芽、飲料的生產、加工與銷售,曾經靠著“黃河”系列啤酒和麥芽等產品,蘭州黃河的業績實現了快速增長,在西北的啤酒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2010年,蘭州黃河斥巨資開始進入股市,2010-2017年間,蘭州黃河的凈利潤中證券投資總收益占比接近60%。2018年上半年,蘭州黃河實現凈利潤為-3158.81萬元,同比下降546.34%,虧損原因主要是投資收益大幅下降。在證券投資遠不如從前時,蘭州黃河原本的啤酒等主營業務也在下降,隨著行業龍頭企業完成在中西部地區的戰略布局,中西部市場份額競爭日益激烈,而此時全國行業布局也基本形成,蘭州黃河難以向外擴張。
二、脫實向虛問題的成因
在如今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脫實向虛”,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1)實體經濟利潤率低。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實體經濟領域投資收益率下降,資金投入產出時間長。近年來,我國大量實體企業開始實施企業轉型升級,加大科研投入,開發生產新產品。但是,不可否認我國工業整體上處于初級階段,經濟增長乏力、收益率與部分虛擬經濟相比偏低,這都使得大量資金從傳統實體經濟部門流出。相比來說,虛擬經濟的收入可直接依靠虛擬資產重復交易規模的擴大,獲利時間短、收益率高,而不再需要依賴于實體經濟較長的生產過程。實體企業利潤率偏低,資金投入產出時間長,這是實體企業大量脫離實業發展,轉向虛擬經濟的根本性原因。
蘭州黃河1999年上市后,2001年開始虧損,隨后幾年雖扭虧為盈,但利潤仍然不高;2009年看到股票市場的大好前景后,為提高企業投資收益率,2010年開始投資股票,投資比例也不斷增長。
(2)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能力弱化。近幾年來,相比于銀行貸款利率的下降幅度,實體企業利潤率下降的幅度更大,實體企業融資困難仍是一個難題。其次,金融機構不愿提供資金給實體企業的再一個原因是相比于金融與房地產行業,實體企業的信用風險更高。其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尤其顯著。由于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時難以有效把控信用風險,因此就通過限制資金數量、提高資金使用價格來控制風險,這使得小微企業更難發展實體經濟。
三、脫實向虛問題的對策
解決脫實向虛問題的根本在于縮減差距,縮減二者的盈利能力差距,重點在于提高實體經濟的利潤率。根據脫實向虛問題的成因,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思考對策。
(1)實體經濟。在實體經濟方面,應該大力倡導自主創新,通過提升實體企業的創新、創造能力盡可能遏制企業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國家應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科技創新淘汰落后產業,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提升經濟競爭力。同時,實體企業應注重對產品的升級改造,加大創新與研發投入,通過技術創新逐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做到以質取勝,讓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企業的利潤增長點。蘭州黃河作為一家啤酒、麥芽生產銷售企業,應通過技術提升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調整產品結構,通過產品升級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2)虛擬經濟。在虛擬經濟方面,則要大力加強監管,控制其資本回報率,減少虛擬經濟對實體領域資本的吸引力。目前,金融體系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套利空間、監管漏洞,這為資金自我嵌套、膨脹發展提供了機會。國家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宏觀調控與監管政策,加強監督力度,減少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抑制虛擬經濟投機泡沫。其次,國家要加快落實中央調控政策,通過降低虛擬經濟領域的資本杠桿率來控制其資本回報率,從根本上解決脫實向虛的問題,引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共同發展。
四、結論
過度脫實向虛的結果就是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流向虛擬經濟領域,對實體經濟造成擠出效應,阻礙實體經濟發展。各種實踐證明,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和基礎。堅定發展實體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化,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胡冰.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生成根源與應對機制[J].金融時報,2019(09):1~3
[2]婁飛鵬.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視角的資金脫實向虛[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8(5):8~13
作者簡介:高偉(1995—),女,研究生在讀,天津財經大學,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