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瑤
【摘要】黃自先生是我國19世紀30年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雖雖只經歷過34個春夏秋冬,卻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極具價值的東西。他創作數量最多也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藝術歌曲,將中國傳統的音樂元素與西洋的寫作手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清新脫俗,風格典雅,不遺余力地推動了當時中國音樂的發展。本文將從黃自先生的《玫瑰三愿》《春思曲》《思鄉》來淺析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特點。
【關鍵詞】藝術歌曲;黃自;鋼琴伴奏;織體;傳統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人,是我國19世紀3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之一。他的藝術歌曲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歌曲的特質是運用“音樂、詩歌、鋼琴伴奏”三位一體的創作技法,而且在音樂種類中最具有藝術表現性。因此,鋼琴伴奏作為藝術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演唱完美的交織在一起。他的藝術歌曲的歌詞短小精練,富有詩意,非常看重音樂與歌詞的完美結合,將看似并沒有相同性質的文學和音樂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旋律的抒情性、歌詞的文學性、內容的深刻性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大家眼前。本文將對黃自抒情性藝術歌曲代表作《玫瑰三愿》《春思曲》《思鄉》來分析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和聲、肢體以及情感表達。
一、《春思曲》的伴奏形式
《春思曲》創作于1932年,黃自作曲,韋翰章作詞。這首歌曲主要講述了一位少女思念已別多年,遠在他鄉的情郎的故事,作者用優美但又傷感的詩詞表達出這位女子的寂寞、惆悵、期盼自己心愛的人早日“快整歸鞭”回到自己的身邊。這首歌曲將一個多愁善感的中國女子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詞曲為d小調,12/8拍,伴奏形式前半部分主要采用了柱式和弦伴奏的音型,后半部分采用了分解和弦琶音的音型。歌曲的第一小節作用了此曲的主調音程,用右手在鋼琴上連續彈奏一小節,來模仿多雨的春天,寂寞的夜晚瀟瀟春雨不停的打落在臺階上的聲音。根據每個演奏者的不同,可能對于這一小節有不同的演奏,可以從弱到強稍作處理,也可不用嚴格按照拍子的強弱來處理,因為下雨時的雨滴也并不是那么有規律的。在第一小節十二個八分音符的音程之后,歌唱者的旋律加入,鋼琴的右手一直保持和前奏相同的節奏不變繼續模仿雨滴的聲音,左手和歌唱者的旋律一模一樣,而且第一句運用了連續下行的音符來充分體現了“瀟瀟夜雨滴階前”的情感,刻畫出了在這樣的情境下女主人公一夜無眠,思念情人的孤獨寂寞,右手這些平穩的音符將觀眾慢慢帶入歌中的雨境,右手持續不斷的音符和左手跟隨旋律的音符更加體現了女主人公一夜未眠的愁緒。
這首作品在調式、調性上也是豐富多彩,簡短的歌曲中變換了7次的調性,依次為d-f-F-E-#C-F-d,開頭為d小調,在第七小節的第七拍時,從d小調轉到了f小調,一個音的變化,將觀眾又帶入了另一種情景之中,“今朝攬鏡,應是梨渦淺”,降低半音也表現出這位女子思念心愛之人,日漸消瘦,已經沒有心情再理妝容的紛雜愁緒,曾經的容顏現也已慢慢消逝。在第10小節“懶貼花鈿”的“鈿”時又轉回到了F大調上,在11小節處鋼琴伴奏的肢體明顯有了變化,從前面的緊緊跟隨主旋律到雙手無旋律的伴奏,左手用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琶音,右手運用的是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琶音,此處鋼琴伴奏肢體的變化使樂曲從前面的憂愁傷感逐漸變得明朗歡快一些,使樂曲更加流動,女主人公倚在小樓前怕看見陌頭楊柳,此處右手的伴奏型就像是在模仿春天楊柳隨風飄蕩的情境。右手連續六小節的十六分音符分解琶音以及左手八分音符的琶音,一緊一松相互交替也更加體現了女子內心的寂寞、波浪起伏的心情,連窗外的燕子都是成雙成對的,她的心里也無比羨慕。
二、《思鄉》的伴奏形式
《思鄉》創作于1932年,黃自作曲,韋翰章作詞。這首歌曲主要講述了游子在外思念家鄉的感情,全曲只有僅僅61個字,一個字都沒有重復,表達了游子在外對家鄉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早日歸家的渴望之情。歌詞真實感切,發自肺腑,令人感動。
此曲為bE大調,4/4/拍,速度為行板,伴奏形式整體采用了琶音式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使樂曲整體線條流動。前奏的第一個#F音與后面的G形成一個小二度的關系,使旋律線條有鮮明的色彩變化。樂曲的鋼琴伴奏作曲家基本上設定的是雙手的分解和弦琶音或者是單手的琶音進行,使整首曲子的線條流暢舒緩,把感情慢慢地表達出來,在優美的旋律中卻能聽得出一絲絲淡淡的憂傷。伴奏織體也一直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分解和弦琶音進行。鋼琴伴奏者也應在這里連貫的彈奏出每一個音符,與演唱者琴聲合一,同時做強弱處理,這樣才能完美的表現出此時的情景。一直到曲子的11小節,鋼琴伴奏都是采用的是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彈奏時應注意每個音之間的連貫性。在12-14小節出現了簡短的兩小節間奏,黃自先生把這短短的兩小節設計的精心獨特,這兩小節的鋼琴伴奏就好像是模仿杜鵑的啼叫聲與游子的對話,前一句強,后一句弱,更加真切地表達了游子的思鄉之情。彈奏者在彈間奏時一定要注意彈出強弱對比,色彩變化要處理的明顯一些,并且注意在14小節處有一個“rit”的記號,一定要減慢。
15小節處歌曲的情感明顯有了變化,鋼琴伴奏的肢體也從前面的分解和弦琶音變成了左手八度連續向下,右手和弦連續向上的織體,使歌曲的情緒稍顯激動,音樂也比前半部分略顯厚重,歌唱者的氣息也更加緊湊起來,突出了“惹”與“滿”字,使樂曲進入了副歌部分,也推起了歌曲的高潮部分,前面的景色“惹”起了游子心中積累的千萬種的情緒,思念家鄉的愁緒已經積壓多年終于在此時爆發出來,鋼琴伴奏也隨著歌唱者的情緒不斷漸強,直到“問”字出現,也就是全曲的最高音G,作者把心中所有的情感全部爆發出來,鋼琴伴奏也從和弦變成了右手柱式和弦,左手琶音的伴奏型,把所有的“萬種閑情,滿懷別緒”全部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個聽眾們。而在19小節,作者又用了一個琶音把歌曲又拉回到了之前的平靜,使觀眾的心情也平靜下來,在20小節時又回到原速,鋼琴伴奏也回到了開頭的分解和弦琶音,與歌唱者的旋律交互相應。
三、《玫瑰三愿》的伴奏形式
《玫瑰三愿》創作于1932年,黃自作曲,龍七作詞。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動蕩時期,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使女性得不到尊重,長期受到壓迫,被人輕視,更不要提什么社會地位。這首歌曲就描述了一位柔弱卻不甘命運安排的女子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以及希望別人能來關愛她的故事。歌曲用玫瑰花來形容這位女子,有贊美也有她的渴望。
此曲為E大調,8/6拍,速度為行板。作者采用的是鋼琴伴奏加上小提琴協奏的形式作為這首曲子的伴奏形式,開頭鋼琴與小提琴齊奏四小節的引子,每小節都是以弱起的形式,簡短的四小節前奏卻變換了三次節奏,由8/6拍變到了8/9拍又到8/6拍。鋼琴伴奏部分是音程與和弦結合來完成,彈奏時要在力度上作出不同的對比,并在連線處連貫彈出,在休止符處注意換氣。然后歌唱者在前奏結束時弱起進入,此時的小提琴與旋律不同,單音三度進行,鋼琴伴奏與歌唱者的旋律雖相同,但是節奏卻是與歌唱者交替出現,每一小節都有一個長長的連音線把樂句連接起來,所以彈奏時需要有換氣的地方。在第一個“玫瑰花,玫瑰花,爛開在碧欄桿下”后,緊接著相同的歌詞又來一遍,但是情緒又和第一句不太一樣,要做出p-mp的處理,更加體現出作者對于凋零的玫瑰花的憐惜。這兩句的旋律以及強弱沒有太大的起伏,看似平靜卻是為后面的高潮來做準備。
作為一名鋼琴伴奏,通過彈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看起來雖沒有那些創作歌曲或者歌劇曲譜復雜,但是如果想要彈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卻是有些難度。這三首藝術歌曲都是黃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至今在各大音樂會上也是必唱的曲目,而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黃自,也將永遠被后人記住!
參考文獻
[1]錢仁康.黃自主要作品分析[J].音樂研究,1958(5):8-32.
[2]張怡.淺析黃自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特點[J].中國音樂,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