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子慰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實驗中學)
近年來,農村兒童的成長問題受各界關注,而孩子的習慣養成與監護人素質有著密切聯系。筆者任教于農村期間,與當地兒童交往中,發現部分孩子存在少言、打架、辱罵甚至自殘等行為問題,而在家訪過程中,卻發現監護人自身的行為理念、方式與學習卻難以達到一致方向。
因此,筆者希望通過調查,弄清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理念及行為方式的存在問題,近而理清問題的表現、其嚴重程度及各方訴求,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參考方案。
此次調查對象分四部分,一是龜湖二、四、六年級兒童,二是龜湖部分兒童的監護人,三是龜湖學校校方,四是龜湖鄉政府相關部門。
1.設計《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行為方式的調查問卷》學生卷、家長卷各一份,了解現狀,明確存在的問題。
2.設計《針對校方、鄉政府及家長的訪談卷》,通過訪談,了解存在問題以及征集解決對策。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兒童監護人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在農村,監護人對孩子以“多貶少褒”的評價為主,認為批評甚至責罰能使其改變,而忽略了夸獎對一個孩子的意義。訪談時,孩子們談到對考試的壓力,大部分源自于監護人對考試成績分數本身的未知判斷。
由表1可知,監護人大多以“看電視、玩手機”以及“打麻將、打牌”作為主要的空余生活。

由表2可知,監護人一直陪伴并長期保持溝通的家庭僅占21.2%,而幾乎不溝通和無法溝通的家庭占到14.6%,大部分親子處于偶爾溝通狀態。

不同環境下的監護人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在龜湖這個偏遠山村,大部分監護人仍處于“打壓式”和“討生活式”理念中。訪談中,了解到除生活起居外,農村監護人將教育的責任幾乎全部推向學校,因此,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難以形成。
表3為龜湖監護人對孩子打罵情況的調查統計,在農村,還是善用武力去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在這份學生問卷中,50.4%的兒童認為自己被經常打罵,4.4%甚至是嚴重打罵。

1.封閉偏遠的環境
龜湖距離縣城有迂回曲折的近1個半小時山路車程。當地人口4000余人,就業機會少,與外界交流接觸甚少,封閉偏遠的環境不利于監護人的理念進步。
2.物質條件相對落后
龜湖雖慣“蠟石之都”美譽,不少礦石經營者脫貧致富,但也同時加大了貧富差距。大部分居民經濟條件較差,需常年在外務工來保持正常收支。在現實面前,監護人也只能先估計溫飽問題,將教育問題滯后考慮。
3.受教育程度低
調查發現,近60%的龜湖兒童監護人學歷僅在初中畢業,甚至有部分監護人從未上過學。有的監護人對成功的標準僅在于長大后掙多少錢,與知識學歷無關。在這樣的教育價值觀中,孩子的學習無足輕重。
1.依賴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
近年來,“家庭”已成為城鄉教育差距的最大原因。省教育廳督導處處長曾在一次測評反饋會上提到:“也許很多家長不敢相信,影響孩子發展的80%因素來自于家庭。”很多家長都走進了誤區:孩子成績好是因為自己遺傳素質好,家庭教育好;成績差、出問題就指責學校。
2.易沉溺不良之風
上述表1“農村監護人空余時間常做事宜”中,空余用于玩手機、打牌、打麻將的監護人比例占據到近89%。而打牌、打麻將往往都是群聚性的娛樂活動,監護人之間形成一股不良之風。
農村環境下,監護人擁有開朗的個性,孩子也自會笑逐顏開;父母個性消沉低迷,孩子也會在壓抑容易頹靡。所以,監護人應認識到自身的個性及處世態度,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若家庭不和睦,父母常吵架,孩子得不到關愛就會缺乏安全感,因此,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源泉。
兒童喜歡模仿成人的語言表達及行為方式,無形中更能學到如何面對和處理壓力、焦慮和挫敗。監護人常用偏激的言辭和情緒行為來表達,孩子目睹后也容易行為情緒極端化。所以,監護人在陪伴孩子成長中,應調整好個人情緒及行為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與自信心。
健康端正的生活方式能給家庭創設良好的生活狀態。作為監護人,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方式對孩子教育有巨大影響。因而,監護人應自律生活方式,成為孩子的榜樣,將身教真正大于言傳。
在大家庭式農村,監護人從不啟發孩子關心別人,從不引導孩子對父母、長輩、對他人的關心,孩子就以自我為中心,不具備理解和關心他人的特質。在生活中,監護人以身作則,處處關注以愛的姿態對待家人及他人,對待生活,做好孩子的典范,孩子就知道怎樣去做個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