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穎
摘要:自2008年試點工作以來,“農超對接”作為一種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發展迅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超對接”供應鏈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農超對接”供應鏈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有利于優化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促進“農超對接”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超對接” 運作模式 農產品流通
一、引言
2008年,農業部和商務部聯合發文,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并直接撥款4億元用于全國17個省市的試點工作:2011年兩會期間,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推進“農超對接”模式:2014年6月,國家召開會議,討論加快冷鏈物流發展問題,確保新鮮農產品冷鏈運輸全過程,保證新鮮農產品新鮮,減少流通損失:截止2015年7月,共有財政部門劃撥的20億元款項被用于“農超對接”的發展。“十九大”提出的農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實現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政府一系列關于“農超對接”優惠政策的出臺,促使麥德龍,家樂福,沃爾瑪等多家連鎖超市已開始結合自身條件發展“農超對接”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新鮮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同時大大降低了新鮮農產品的流通成本,縮短了農產品的流通時間,減少了超市的購買成本,消費者可以購買價美質優的農產品。
二、“農超對接”的內涵
“農超對接”是一種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主要是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涉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超市和消費者等參與主體,“農超對接”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入廣大農村,使得優質農產品能夠尋求更廣闊的市場,構建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鏈條。
“農超對接”可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還可以樹立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助力于國家精準扶貧。
目前,“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已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亞太地區通過超市銷售的農產品比例已達到70%以上,美國達80%,而中國只有15%左右。
三、“農超對接”的運作模式
(一)麥德龍:農咨公司型對接模式
麥德龍超市主要采用“農咨公司”對接模式,即“超市+農業咨詢公司+大型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民”的對接模式。
麥德龍在中國投資建立了第一家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指導,咨詢和培訓的麥咨達農業信息咨詢公司。麥咨達建立了一個由農技質量培訓師為主體的工作團隊,主要有我國當地高校和農技推廣中心的人員和聘請的歐洲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專家組成,以麥咨達質量保障體系和國際農產品質量標準為依據,對合作企業(基地)、合作社和農民進行生產、加工、包裝、物流及市場運作等方面開展咨詢、培訓。麥德龍創造了從提出科學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到引進農業技術咨詢公司,引導企業,農民養植,種植,在委托第三方機構測試農產品的質量并通過麥德龍平臺銷售的全新的供應鏈。實現“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產品質量控制及可追溯,帶給消費者更多安全高質產品。
(二)沃爾瑪:大型企業(基地)型對接模式
沃爾瑪超市主要采用“大型企業(基地)式”對接模式,即“超市+大型企業(基地)+農戶”對接模式。
沃爾瑪質量控制部門和第三方檢測公司通過現場檢查和資格認證來選擇沃爾瑪合作制作公司(基地)。沃爾瑪及其合作伙伴公司(基地)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制定相應的協議。在沃爾瑪質量控制部門和第三方檢測公司的指導和監督下,合作企業(基地)負責種植,測試,收獲,冷藏,包裝,配送等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工序,并且通過專用配送設備從生產企業(基地)農產品被送到商場出售。
沃爾瑪的“農超對接”模式通過農業產業化的方式促進企業與農民合作,改善食品安全,持續對農民進行農業方面培訓,最終,消費者獲得新鮮安全食品,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業環境。
(三)家樂福:合作社型對接模式
家樂福超市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社型”對接模式,即“超市+合作社+農戶”的對接模式。
自2008年以來,家樂福食品安全基金會定期開辦“農超對接”培訓班,每個月都在不同的省份舉辦。家樂福依據采購半徑的不同,專門建立了國家“農超對接”采購部門和區域“農超對接”采購部門。前者主要采購適合長途運輸的水果和蔬菜,如蘋果,梨,橙子,干果,土豆和淡季蔬菜:后者著重購買城市周圍的蔬菜和區域名優水果。
家樂福憑借超市的超強零售能力,將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分銷到東部地區。通過推廣“家樂福品質體系”以及超市的運作,超市將農產品標準普及到合作社和農民,促進了農產品標準化和產品安全,幫助農民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四、“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出現的問題
與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相比,“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省略了批發市場的中間環節,減少了貨物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不僅為農民提供了直銷超市的渠道,也降低了流通成本。然而,在“農超對接”模式的實際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利益對接機制和契約關系
“農超對接”模式本身是一種基于農民和超市簽訂的協議書的貿易交換,往往存在一定的風險。農民雖然和超市簽訂了協議書,但并不能保證一定能按照協議書上的內容完成交易。當農民違約賠償的成本小于違約后另擇買主所獲得利潤時,他們往往選擇違背合同,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產品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樣將會嚴重影響超市的利益。同樣,當超市違約成本小于另擇賣主最終所獲得的收益時,超市也會選擇違約,這樣就會影響農民產品的銷售。與此同時,還存在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自然環境的變化有可能影響農產品的收成,進而影響到價格的波動:相關政策的變化、市場的多變也可能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加劇,農民和超市因為這些不可控因素在產品價格上出現分歧,最終將使農民和超市違約的可能性增大。
(二)存在質量安全和產品標準化問題
首先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正常情況下,對于農民提供的農產品的質量和標準,超市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實際上,很多超市都沒有太多的意愿和精力去嚴格控制進貨質量。此外,部分食品質量和安全檢測機構因為經營管理不嚴格而提供的不實證明使得對接的產品可能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這極大地影響了“農超對接”的進一步推進。
其次,農產品標準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農民缺乏統一的專業種植技術指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在尺寸,質量,外觀和口味方面缺乏市場認可度,交易難以實現“質優價廉”,農民無法獲得積極的激勵:另一方面,農民提供的更多的是低價值的初級農產品,而超市則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經過標準化初加工和高附加值的產品,雙方都無法在流通加工標準中實現良好的對接。
(三)物流配送系統不完善,物流基礎設施薄弱
雖然“農超對接”大大縮短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但從農民到超市的農產品加工過程仍涉及物流的諸多方面。由于新鮮農產品易腐爛,易損耗的特點,對物流配送體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產品配送過程中,對于物流技術和物流設施要求較高。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在生產,儲存,運輸,銷售和消費的各個方面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中,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保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最小損失。雖然冷鏈物流已運用于當前的農產品流通過程,但物流配送體系不夠完善,物流基礎設施亟待改善。
(四)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影響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在“農超對接”模式下,農民往往是根據之前的銷量去對之后的市場需求進行預測。但是,現有的信息共享平臺并不完善,農產品的供需往往是隨著不斷變化的市場時刻發生著改變。“農超對接”供應鏈的協調運作取決于供應鏈每個節點的傳輸和信息共享程度,信息的傳遞存在滯后性,農民難以根據變化的市場合理的調整生產計劃或者超市也很難依據市場的變化去改變銷售計劃,這樣就會影響農民和超市雙方的利益。
五、“農超對接”供應鏈優化策略
對于上述“農超對接”供應鏈的總結,在未來的“農超對接”運作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促進“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的優化。
(一)建立科學的利益對接機制和良好的契約關系
為了從根本上減少“農”“超”之間違約的可能性,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利益對接制度,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符合雙方的利益。例如超市可以通過改善經營管理制度,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等方法提升贏利水平,對于農民就可以取消高額的進場費用,讓更多的農戶可以參與進來。
建立良好的契約關系就需要推行產銷合同制,而不是簡單的意向協議書,要充分明確農民和超市各自相應的權益和責任,依據合同規范各自的行為,逐步實現“農超對接”供應鏈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品標準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品標準化的提升依賴于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對農民而言,政府應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品標準化的認識和理解,定期派專業人員教育授農業生產知識和相關的產品知識,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在生產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應用于實踐,同時要按照法律法規的嚴格標準種植和生產農產品。對于超市來說,農產品的銷量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標準的影響,超市要盡可能為農民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設立獎懲機制,提升農民對于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的重視程度,從而更好地提高農產品質量。
(三)提高物流配送水平,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1.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建立用于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現代物流配送系統,并不斷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2.加快物流產業集群建設,鼓勵各地建設功能齊全,設施齊全的物流園區。
3.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鼓勵大型連鎖超市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鼓勵有實力的合作社或基地建立自己的冷鏈物流配送渠道。規模有限的中小型合作社可以聯手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四)完善網絡信息服務機制,提高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消費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農產品銷售緩慢,政府專業部門應該為“農”和“超”雙方的信息傳遞提供技術支持,通過設立“農超對接”網絡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不斷完善關于“農超對接”市場供需、物流、資金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服務,疏通“農超對接”雙方的合作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解決或減少信息不對稱對“農超對接”供應鏈運作的影響。同時,努力提高農村合作社的專業化程度,保證“農超對接”供應鏈節點之間實現無縫對接。
六、結論
隨著“農超對接”的快速發展,這種農產品新型流通模式,也在不斷的遭遇各種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順應時代的改變,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依據農場品市場的實際情況對“農超對接”供應鏈進行不斷優化,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