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國務院近日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下稱《方案》)。這是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主動引領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建設定位高、舉措新、力度大。《方案》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聚焦全新發展目標,《方案》在此前自貿區建設成果基礎上,以再出發的姿態大膽創新實踐,給出了比以往更具操作性也更有穿透力的路線圖及執行與反饋機制。上海方面則根據《方案》要求,及時將各項任務舉措細化為三大類78項安排,其中特別是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方面,上海新出臺12條配套政策,內容包括人才“居轉戶”(居住證轉戶籍)年限縮短、購房資格放寬等。
這些以人為本的舉措潤物無聲,但深刻切中了發展的要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自貿區新片區建設功在必成。因為人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礎,遙想上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橫空問世,率先吹響中國改革開放大進發的號角;10年后,上海浦東新區作為全國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中國改革開放再上臺階樹立了又一個新的標桿……這些成功的先例背后,無不有賴于全國乃至全球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地投身報效。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建設要求更高,對人才的需求也會更高、更大、更迫切。譬如從最直接的投入產出關系來看,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建設要求建立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產業集群,特別是要集聚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國高質量發展急需產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拓展金融、貿易、航運領域和總部經濟的國際市場服務能力。
實證研究表明,在某一或某些產業被設定為優先發展目標產業情況下,該產業增長速度、行業集中度等績效指標可以得到較快提升,但前提是,這種目標產業的設定不能是盲目的,也就是說,只有當目標產業所處地區要素稟賦與目標產業所要求的水平相距不遠時,這種促進作用才會得到顯著體現。
不同于曾經一窮二白的困窘狀況,上海自貿區新片區這一國家戰略高地在諸多要素稟賦中,相對的短板已經集中到技術底蘊與生產率環節(既相對于先進產業發展要求,也相對于資本等其他要素可獲得性),而技術底蘊與生產率環節的迅速改善,在當前階段必須有賴于全球范圍內的優秀人才集聚。
筑巢方得引鳳。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聚焦全球最尖端產業,需要集聚全球最優秀人才,這就要求自貿區新片區的人才發展環境,必須先期達到全球競爭力最強標準(而不是僅止于國內最強),因此,希望上海自貿區新片區扣住“人”這一核心要素,加速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培育人才的完整制度體系,為中國全面高質量發展當好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