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晚6點,上市公司暴風集團發布《關于公司實際控制人被采取強制措施的公告》。該公告稱,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獲悉,公司實際控制人馮鑫先生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相關事項尚待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
就此,《中國經濟周刊》新媒體平臺刊發《馮鑫涉嫌犯罪被抓 曾帶領暴風集團造“妖股”神話》 一文,引發網友熱議。
@陳小貓:都說并購有風險,決策需謹慎。但當風險沒有出現在眼前時,企業都是自信膨脹,覺得有錢就該買買買,但沒有去考慮要實現協同優化,最終就會落得雞飛蛋打。
@貌似高手:并購決策不當;支付了過高的對價;并購后不能很好地整合;跨國并購存在政治風險,這是理論上并購失敗的幾個主要原因,基本都能在這個案子里看到。
@風華筆墨:暴風的例子更加說明企業的決策者在做每一步決策的時候都要認真思考,三思而后行。因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趙宇飛:當我們談企業并購時,如果不能實現企業研發能力增強或是產品市占率提高、競爭力加強、利潤率提升,則并購不過是形式大于內容。
@天洛:作為浸淫中國股市四年的韭菜的我來說,暴風事件,種種不合理詭異之處就是,這里面極有可能存在資產轉移的問題,而且是主要原因。靜等調查結果出爐驗證!
@塵埃:95%的股權質押,這無非就是套現圈錢啊!根本不是好好做公司的。這種情況A股里有很多。要多抓幾個進去以儆效尤,股市才會長牛……
@張華:暴風遇風暴。內舉債外掏錢,不會是資產轉移、洗錢吧?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彭巍:暴風這個案例,馮鑫并購體育版權公司MPS,多少有追逐風口的意思。當時體育產業概念受追捧,講個好故事便能拿到大筆資金。馮鑫先是在2015年提出“DT 大文娛”戰略,說要和音樂、視頻、游戲等所有的產業發生聯系。概念之嵌套,描述之玄幻,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樂視,而馮鑫也默認其樂視學徒身份。提到樂視,哎,樂視呀!
@浩渺無極:并購中的盡職調查,一言難以概盡,資本市場的經驗、教訓,太多太多太多了。
@阿達西:中國企業出海并購,也不是沒有成功典范,而且同樣也是“瘋子”做出來的。“汽車瘋子”李書福之前“蛇吞象”收了沃爾沃,就是好例子。吉利將沃爾沃的品牌、研發體系、營銷體系、海外網絡、四個工廠和高素質人才團隊,以及原有的發動機廠、合資的變速箱廠、四驅系統與整個的開發設施盡收囊中。可以看出來,吉利的并購思路可是相當清晰明確的。
@POSEIDON:資本市場應該有個評級預警機構,股權質押比例這樣高還能繼續融資?明白人解釋一下唄?監管方面是否完全沒有責任呢?
@松松:跨國企業并購往往面臨企業文化整合難題。商業并購中有著名的“七七定律”:在跨國并購中,70%的并購沒有實現預期的商業價值,其中又有70%失敗于并購后的文化整合。并購交易完成那只是第一步,文化整合、資產的去蕪存菁,那才是并購的真正開始。
責編:鄒松霖
編審: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