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博
摘要院眾所周知,如今的上海發展比以前快很多,不僅僅體現在基礎設施上,還有在經濟上。在20 世紀70 年代,人們通常騎自行車和步行到目的地。在20 世紀90 年代,越來越多的工業設施進口到上海,人們開始使用公共汽車和出租車代替自行車。在2010年,地鐵變得流行和方便。人們可以通過地鐵到達任何商業中心,而且相對于其他交通工具是更便宜和更快的。隨著公共交通的發展,上海也變得越來越現代化和美麗,它已經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近年來,經濟也有了很大的增長。根據報告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公共交通在經濟方面有很多影響。
關鍵詞 院上海?公共交通 經濟發展 商業中心 金融中心
一、上海公共交通的背景
(一)上海公交車發展
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其公共交通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想當初從20 世紀60 年代的老爺公交車,到20 世紀90 年代大家所熟悉的黃標車,再到如今品種繁多的各自沃爾沃公交車,公交車已經經過時間的沉淀,變成了城市里一道靚麗的風景,見證著城市的變遷,成為了很多人美好的回憶。自1908 年3 月5 日第一輛有軌電車以來,上海公交歷史經歷了1961 年12 月第一條由市區通往郊區的有軌電車線路通車,以及1990 年4 月30 日國內第一條隧道無軌電車線路隧道五線通車,在到1996 年7 月20 日上海第一輛空調公交車出現在46 路公交線上,吸引了市民爭相體驗,可以說這40 年的發展是上海公交車的天下,見證了上海經濟的起步,經歷了東方之珠的升起。
(二)上海地鐵發展
到了21 世紀,上海市政府逐漸開拓地鐵線路,隨著一號線的建立,讓上海市民知道了原來除了汽車,出行原來還可以坐地鐵,且票價之于公交車,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相比出租車那更是性價比極高。2007 年12 月29 日上海軌道交通6/8/9 號線同時建成通車,這是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從而上海市民出行的重心也逐漸從公交車或者自行車變成了地鐵,地鐵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這幾年隨著地鐵16 號線的通車,可以說這20 年是上海地鐵的天下,逐步取代了公交車,成為了市民出行的首選,地鐵網絡也已基本覆蓋了上海各個商業區,這毫無疑問是上海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根基,現代化城市只有相匹配的現代化公共交通設施,其他硬件條件才能得以發揮其作用。
二、上海城市經濟的變遷
(一)改革開放初級階段
上海城市化發展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978年,既改革開放初級階段,中國在改革的初級階段針對不同地區也相應進行了不同政策的應對,進行區域經濟協調,在此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1982年在上海成立經濟區,以此為中心建立了長三角的經濟區域,包括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10個城市,到后來的1986年逐漸加入了安徽省,福建省和江西省,逐步將概念擴展到了五省一市。雖然在規模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由于其本質的組織機構沒有達到超過地方行政壁壘進行相應資源配置的功能,各個城市間沒有協調形成一個集體的統一市場,整個長三角經濟沒有達到預計,在全國其他城市的經濟影響力有所下降。相對的,珠三角經濟體通過吸引大量港澳臺的外來資本力量,在這一時間段走在了前面,領先了其他城市。
(二)上海以浦東為根本的發展階段
上海在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大浪潮階段后,在20世紀90年代初有了一個質的提升。上海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就是以浦東為發展突破口,輔以浦西聯動,同時加快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在此時間段,中央對上海的角色定位也逐漸清晰,中共十四大報告中也說明,以上海為龍頭,進一步開發長江三角洲地區,將浦東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國家也以此明確了長江三角洲的規劃范圍。在這段時間內,最重要的一個行為,無疑是成立了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可以說外高橋保稅區的成立直接將上海有了一個提升,其年年上升的經濟也足以證明了當時這個舉措的重要性。如今,上海保稅區早以獨立于全國其他各地的保稅區,自有一套模式和政策,諸多企業也在這里享受到了相應的優惠。
(三)上海以長三角一體的階段
上海以浦東為軸點加速發展,國務院也相應有政策輔助其飛速開發,自此也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地區,逐步進行二次開發。近幾年,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萬丈高樓平地起,如今從浦西遙望浦東,環球金融中心的建成早已讓上海的地標性建筑的高度又提升了一級,浦東作為金融中心以海納百川的勢頭引領著來自世界的目光。近幾年,最常見的一件事就是諸多外企的在華總部從廣州逐漸搬到了上海,而且還是在華南地區生意體量日益成長的今天,這是更加難能可貴的,由此可見世界的目光逐漸向東延伸,上海自貿區也隨之成立。
三、上海公共交通的發展對于經濟的影響
(一)直接影響
公共交通的建立健全,其相應設施的建設投資本身就需要相應企業的大投入,上海巴士汽車和上海申通地鐵作為上海公共交通的大企業,在公交和地鐵兩方面都有著巨大的投入,其公共交通設施本身搭建,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無形中就加大了城市的勞動力,提升了工作人員的收入水平,從某種程度上拉動了內需,城市建設都需要投資,投資完成建成后都會有相應的收入,而公共交通設施作為便民服務,也同樣會有相應的贊助商,比如廣告位,地鐵商鋪,商場沿線的門店開發等,都是能增加市民消費的地方,同樣也是商機的一種形式。同時,公共交通的另一個直接影響就是人流導向性和縮短人民路程上耗費的時間,其作用就是講人們運輸到另一個地方,消費者會隨著公共交通的提升,逐步提升自己的活動半徑。比如當只有自行車時,活動半徑估計在3公里內;當有公交車時,活動半徑估計在5公里內;但是當有地鐵時,活動半徑就是10公里內這大大增加了人們對于市場消費水平。現如今,人們逛商場可以的選擇離家很遠的地方搭地鐵前往,使得某些人的目的性消費范圍更加廣闊,其中公共交通起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讓人們更愿往離家更遠的地方去消費。
(二)間接影響
首先,要提到一個“區位”的概念,其本質內容是一個主體或事物占有的場所,也可表示為相應空間坐標,也有相關經濟學理論指出,地區和地點會直接受到來自經濟地理位置的影響。公共交通體系的改善,對沿線的經濟可達性和運輸可達性大大的提升,更進一步的對于該區位的經濟有了改善。區位優勢的提升,以地區分析,可對相應公共交通條件有效的改良,可連接對外關系,縮短路程距離,更重要的是減少路程所用時間,降低路程成本,不光是費用成本也包括人力成本,從而對該地區的經濟有了提升,從而推動了上海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公共交通的改善,更好的推動了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公共交通網絡好比城市的根基,只有打好根基才能更好的發揮城市的經濟。隨著公共交通的發展,上海的城市化進程早已超過了全國其他城市,甚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實我們從發展的歷史來看,以前人們的城市發展與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密不可分,特別是陸運交通事業的起源,使得城市結構和規模得到了質的改變,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最后,公共交通也使得沿線經濟得到了以房地產產業化經濟鏈式的發展。目前,上海人民出行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地鐵,現在下地鐵隨處可見沿街的商鋪,這些都是申通得高旗下商業地產的發展,地鐵沿街的商鋪租賃能讓企業和門店得到雙贏,地鐵帶來了客流量,而門店得到了有更多消費者的垂青的機會。如今,地鐵沿線的租房和商品房交易都是呈現上升勢頭,在當今房價普遍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地鐵沿線的房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根本原因就是地鐵沿線的房子出行更方便,人們可以做到出地鐵站就到家的行為,所以地鐵沿線的房子都是最受市民追捧的行為,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上海公共交通對于上海城市經濟的顯著影響。
結束語:
上海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已經飛速發展,早已可媲美當初的亞洲四小龍,而這關鍵轉折階段恰恰是在地鐵一號線落成之時,既也在那時確立了以浦東為發展重心之后,上海地鐵線路規劃逐年增加,而相對應的經濟發展曲線直線上升,現如今的上海地鐵早已遍布各個市區,甚至郊區,更有延伸段逐漸連接到昆山,太倉等地,可以看到的是上海的公共交通會更加完善,而上海早已成為了新加坡和香港之后的遠東經濟中心,其經濟的發展也日趨進步,可見兩者的發展有些密不可分的關聯。
上海的公共交通網絡已覆蓋大部分地區,但是也仍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上下班高峰時間段的地鐵擁擠程度,以及區間車的可開發程度,聯想到其他國家地鐵的直達線路,上海地鐵也可以開發相應的線路減少郊區到市區的時間,確實也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提升,很多建議可以采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上海的公共交通的成熟度早已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其對于上海城市經濟的貢獻也有著顯著的效果,上海未來會在其設施的發展下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