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娟
◆摘 要:生物學科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自然生物實驗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實驗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利用微課開展生物實驗教學,是廣大生物教師一直在探索的話題。微課具有精準高效的特點,如果能合理的利用微課開展實驗教學,豐富生物教學形式,從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微課;實驗教學;運用
一、復雜的生物實驗中微課的運用
由于生物知識普遍具有較高的復雜性,因此在驗證一定的實驗結果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嚴格完成復雜的實驗步驟,才能獲得科學的實驗結果。但是,對初中生來講,操作步驟過于復雜的生物實驗,還具有較大難度,并且不容易獲得理想的實驗效果。比如,在學習《學習制作臨時裝片》這一實驗的時候,需要學生提前制作一定數量的臨時裝片。具體的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為:擦——滴——撕——展——蓋——染——吸。并且,學生制作玩臨時裝片之后,需要正確操作顯微鏡才能對細胞進行科學的觀察。然而,在使用顯微鏡的時候,還涵蓋有較多的操作步驟:取鏡——安放——對光——觀察。上述兩個實驗環節牽涉的操作步驟過于繁瑣,對初一學生來講有過大難度,極易導致實驗失敗。針對這一情況,初中生物教師在步驟復雜的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積極將微課教學法應用其中。在具體的微課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微課對學生做實驗操作培訓,讓他們了解各個實驗步驟的規范操作方法,以便引導其更好地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際的借助微課對學生進行實驗培訓的過程中,教師可將與實驗有關的所有步驟的操作規范及注意事項錄制成視頻,并對“對光”、“吸”、“蓋”、“撕”等關鍵步驟做特寫。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利用文字、PPT等方式,讓學生對實驗操作的流程與規范有更為全面與透徹的了解,這就為成功操作實驗提供了條件。
二、研究時間長的生物實驗中微課的運用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實驗需要的時間過長,這就需要學生堅持做好每天的記錄才能更為系統與全面地對實驗過程與結果有更充分的了解。但是,由于實驗時間有過大跨度,很多學生難以做到每天觀察與記錄,這就不利于實驗教學效果的優化。針對這一情況,初中生物教師就可用微課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在班級中成立一個“生物實驗社團”,由對生物學科十分感興趣的學生擔任成員,讓他們完成實驗的記錄工作,用相繼或智能手機將每天的實驗現象精心拍攝下來,并在筆記本上記錄下實驗數據。然后,交給教師做歸納分析,并錄制成系統的微課視頻展示給同學們,這就可讓所有同學都對實驗過程與結果有更為清晰的了解。比如,在學習《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這一實驗的時候,因為種子萌發的時間需要好幾天,所以很多同學由于疏忽或懶惰難以做到每天定時記錄相關信息。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將觀察記錄的工作交給班級的“生物實驗社團”,讓他們堅持觀察與記錄,并提交結果。在基礎上,教師可將所獲得的圖片、文字、數據、視頻等資料錄制成實驗微課,其中涵蓋有提出問題、合理假設、設計計劃、落實計劃、歸納結論、交流與表達等環節。由于微課中的所有素材都是同學收集與整理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三、課堂演示的生物實驗中微課的運用
光合作用是大多數綠色植物具有的一項重要生理活動,在生物圈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實驗具有較高的微觀性與復雜性,學生們難以規范完成,這就需要用演示實驗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然而,由于作為實驗材料的水草不易得到,并且實驗器材中的漏洞具有過長的柄,很容易讓裝滿水的試管倒插在空氣中,再加上獲取氧氣的檢驗過程十分復雜,因此不利于教學過程中的順利完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用微課形式完成演示實驗。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氧氣》這一實驗的時候,教師就可用微課組織演示實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從實驗原理、裝置、現象、討論與分析四個方面對實驗進行解析。在解析中,教師可引入恰當的生活實例,對實驗原理進行闡述:氧氣具有助燃性;以圖片介紹實驗器皿;以視頻形式呈現實驗現象等。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還可根據教學需求適當添加旁白與文字,使得微課視頻顯得更為緊湊與流暢。
總之,微課是新時期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重要形式,其可提高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可拓展教學時空,有利于學生對實驗教學各個知識點的精準把握,有助于學生探究水平的優化,從而可為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趙學義.微課在《分子與細胞》銜接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11):145.
[2]李文彩.“微課”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8,28(06):51-52.
[3]王媛.微課與微課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分析[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教育在線[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2.
[4]孫勝男.淺論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