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燕
摘 要:目前我國老齡化進程持續加快,老年人口數量逐漸上升。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我國經濟建設飛速發展,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精神生活依舊貧困。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關懷服務有利于滿足老人個人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的認同感等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本報告以重慶市北碚區云清路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為例,調查云清路社區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狀況,以分析思想狀況和心理特征為重點,對社區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關懷的路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老年人;精神文化;社會服務
1 緒論
1)調研意義。我國進入全面決勝小康社會重要階段,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目前老年人已不再簡單局限于物質層面的吃飽穿暖,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關懷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子女的事情,更是關乎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贍養老人不僅是讓老人衣食無憂,還要強化精神文化關懷,解決老年人思想、心理和精神問題,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讓老年人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2)調研方法。(1)文獻法;(2)訪談法;(3)經驗總結法
2 相關概念界定
1)老年人。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即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于老年人。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而文化層次理論結構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一樣,也是由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理論。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于藝術的品位和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3)社會服務。在現代化進程中,政府為了維護和保障全體公民,尤其是社會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如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的生存發展權益和尊嚴生活需求,主導并實施向其家庭或個人提供必要的日常勞務幫助和照顧服務支持的一項政策體系和制度安排。
3 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和心理特征
1)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1)老年人與子女感情。在本次調查中,談及自己和子女的感情時,40%的老年人選擇了“感情一般”,9%的老人選擇了“不太好”,3%的老年人選擇“很不好”。(2)老年人信仰狀況。在有關信仰方面,談及他們是否對信仰有興趣,“考慮過”的占 31%,“沒有但是感興趣”的老人占了 21%。(3)老年人休閑活動。老年人休閑活動內容存在明顯的性別偏好。女性老年人偏好跳舞做操、種花養草,而男性老年人偏好讀書看報、打球等。(4)老年人與互聯網。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逐步融入互聯網時代,文化水平是影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主要因素。(5)老年人旅游。老年旅游目前飛速發展中,調研顯示20.1%的老年人明確表示在將來一年計劃外出旅游。年齡、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是影響老年人外出旅游的重要因素。
2)社區老年人的心理特征。(1)老年人旅游。隨著年齡的逐步增加,老年人的感覺和知覺逐步退化,反應變慢,對外界感知覺有所延遲。這種不可逆轉衰退和老化容易使老年人感嘆“年老智衰而無用”。(2)情緒和情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最大的情感問題主要是孤獨感。在調研中,48%的老年人有孤獨感,9%的老人有自卑感,多數表現為殘疾老人、貧困老人、低保老人。37%的老人有冷落感,表現在高齡老人,患病老人,以及剛剛退休人員,失去了很多人際關系,6%的老人有憂慮感。(3)氣質性格。調研發現,社區老年人的氣質性格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陽光型、擔憂型、淡然型、憤青型、健談型、抑郁型等。(4)人際關系。退休后,他們的人際關系的變化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老年人退休后,他們所構建人際關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享樂。第二,重心的轉變。退休后,他們不再需要忙于工作中的事項,把精力自然就轉變成放在家庭上、放在子孫上。第三,老年人的人際交往從多到少,從廣闊到狹窄。
4 強化社會服務,關懷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強化制度建設,保障老年人精神文化關懷有序開展。一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社區設置相應的崗位,安排具體的人員,投入必要的資金和配置相應的資源,實現社區精神關愛的主體就位。二是通過政策傾斜和宏觀調控等措施,加大社區精神關愛服務的立項,擴大精神關愛服務的預算和采購力度,通過有目的地開發和孵化更多從事專業精神關愛服務的社會組織落地社區,推進社區精神關愛服務就位。三是加大社區精神關愛服務的設施投入和精神文化產品開發。四是修訂相關涉老法律法規或制度,保障社區開展老年人精神關愛工作的合法性就位。
2)強化服務隊伍,推進老年人精神文化關懷職業化建設。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這種自發狀態下的精神需求呈現爆炸式涌現,亟須推動精神關愛的專門化發展,以避免我國未備先老背景下可能出現的精神養老危機。除此之外,對于社區的原住社工、志愿者、居民個人,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的相關培訓,喚醒他們從事精神關愛服務的意識,調動他們參與精神關愛服務的熱情,提升他們從事精神關愛服務的能力,給予他們從事精神關愛服務的空間和機會,以期在社區范圍內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建設、專業技術優化并舉的服務模式。
3)改善設施建設,改造老年人文化娛樂環境。首先,要重視社區衛生。臟亂差的社區環境不僅影響居民生活,更影響居民情緒。其次,社區植被建設合理。比如樹木種類的安排,樹木的間隔,樹木的種植是否影響居民生活等都是物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最后,是建設良好社區文化娛樂環境。良好的文化娛樂環境需要一定的場地,社區應為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建立一些基礎性的休閑活動場所,文化娛樂場所。
4)創新城市社區老齡群體精神文化關懷工作長效管理機制。首先,改變社區居委會行政化的現狀,加快老年人自我管理民主化進程。老齡群體是社會的財富,對社會文明的傳承作出了極大貢獻,我們應承接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敬老、愛老,既然敬老、愛老,就要尊重老齡群體的意愿,民主與集中相結合,使社區老齡群體親自參與到管理體制的制定上,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最后將大家的意見統一起來,由社區干部組織民主投票,制定出既有利于社區管理又符合多數人愿望的管理方式。
5)借助科技,實現智慧社區以及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營造。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合社區公共服務的發展,智慧社區在為老年人提供精神關愛方面的效能越來越突出。社區愛老、敬老、護老的孝文化宣傳,是老年人獲得精神關愛的重要影響因素。可以充分利用社區、校區、街區、城區的公共電子屏以及樓宇廣告等科技手段,進行老年友好型社區文化的植入與營造。這一方面應注意對部分特殊老年人的關照。因此,社區老齡文化建設要注意某些老年精神關愛措施可能存在雙重功能,要趨利避害,區別對待。
6)資源整合,支持市場化參與老年人精神文化關懷。精神關愛作為未來社區老齡服務建設中的生長點,一方面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一些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對老年人精神健康進行長期關照和護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現有老年群體的時間、人際等先天優勢資產進行市場開發,如此不僅可以擴大社區精神關愛供給主體,還能促進形成敬老護老的社會風氣。
5 結語
精神關愛能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提升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實現老年人精神保障的重要舉措,是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也是老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應將精神關愛積極嵌入社區老齡服務中,推動我國老年人精神福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