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桂祥
摘要 ? ?闡述了中小規模養殖場發展現狀,分析了中小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以期為我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中小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 ?S851.2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19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當前,中小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存在諸多問題,給養殖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狠抓落實中小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對我國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 ?中小規模養殖場發展現狀
1.1 ? ?中小規模成為當前養殖業的主要力量
近年來,隨著農村城鎮化加速,農村青壯年外出就業人員增多,農村從事養殖的散養戶越來越少。以三山區為例,年出欄生豬50~500頭的養殖場存欄量連續10年占全區存欄的85%以上,年出欄肉雞2 000~50 000羽的養殖場存欄量連續10年占全區存欄的90%以上,并逐年升高。由此可見,中小規模養殖已成為當前三山區養殖業的主流。
1.2 ? ?市場波動加大,中小規模養殖場抗風險能力較弱
1.2.1 ? ?重大動物疫病發病風險高。近年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9、H5N6)、小反芻獸疫、非洲豬瘟等突發性重大動物疫病疫情不斷,給中小規模養殖場造成了致命的沖擊,常常因防控不到位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1.2.2 ? ?環保壓力巨大。隨著政府和廣大市民對生存環境及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中小規模養殖場的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環保要求也越來越高。自2008年以來,隨著“水清岸綠產業優”及環保整治工作的開展,三山區共關、停、拆、遷養殖場110多戶,其中主要是中小規模養殖場,而且下一步整治力度會更大。
1.2.3 ? ?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一是近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泔水喂豬的打擊力度,禁止泔水喂養成為常態,加上飼料漲價,飼養成本上升[1];二是人員工資上漲,土地資源的獲得(含租賃)成本上升,環保整治的投入增加,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整體成本的上升。
2 ? ?中小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存在的問題
2.1 ? ?選址不佳,布局不合理
由于多數中小規模養殖場是在傳統養殖的基礎上延續而來,普遍存在距離村莊等人口聚集地近、離水源地或公共水面近、離主要交通干線近等問題。養殖場多數沒有標準的生產廠房,生產區、生活區、隔離區未嚴格區分,凈道、污道、銷售通道混用或部分混用,生物安全防控缺少硬性條件。
2.2 ? ?配套設施不完善
一是極少有養殖場配備標準的糞污處理設備,主要依靠人工清糞、運糞和自然降解;少數養殖場建的化糞池或沼氣池規模較小,難以徹底解決排污問題。二是多數中小規模養殖場未配備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隔離消毒設施不全,難以達到真正的隔離、消毒滅源和阻止傳播的效果。
2.3 ? ?技術支撐不足
據調查,三山區90%以上的中小規模養殖場沒有專業獸醫技術人員,多以傳統經驗和臨時請獸醫診治為主;70%以上的養殖場難以切實做到按程序免疫,而是以政府強制免疫為主,輔以適當的補免,免疫效果不理想[2]。
3 ? ?對策
3.1 ? ?完善養殖場的選址和布局
結合當前的環保整治和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堅決關停一些不符合條件的中小規模養殖場;對一些具備改造條件的養殖場因地制宜進行改造,使其達到生物安全防控標準。
新建、重建和改造養殖場要選擇非禁養區,距離村莊和學校等人口聚集區、飲用水源地、主要交通干線、動物及動物產品集貿市場、屠宰場及診療場所、其他養殖小區500 m以上,距離動物無害化處理場所3 000 m以上。場內要嚴格分區,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糞污處理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區或收集暫存設施要設立生物安全隔離措施,保證各區相對獨立和具有一定間隔。實行“自繁自養”的豬場要做到種豬舍和商品豬舍相對隔離,養殖場要將場內凈道與污道分開。
3.2 ? ?落實好防疫措施
一是養殖場要設置圍墻等與外界有效隔離,防止外來人員、車輛及其他動物進入。籠舍要有防蚊蠅窗紗,有防鳥、防鼠設施。場區外建防洪溝,利于雨水排出。二是養殖場門口要設立車輛消毒池和人員入場消毒通道。消毒池長度為進出車輛車輪的2倍以上,深30 cm,與門同寬,上方設遮雨棚。生產區入口應設人員更衣消毒室,對進出人員進行更衣消毒。養殖場要建立獨立的銷售通道,對進入通道內的人員、車輛嚴格消毒;并配備相應的噴霧器、高壓水槍、紫外線燈等消毒設備。三是建立獸醫室,配備相應的防疫、冷藏冷凍、蒸煮和高壓滅菌設備,聘用具有相應資質的獸醫技術人員,安排獨立的解剖和處理病死畜禽組織的地方[3]。四是完善無害化處理措施。不具備病死畜禽集中處理條件的養殖場,要配備焚尸爐或設立獨立的遠離場區的掩埋場所,對病死畜禽尸體按要求進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實行雨污分離,建立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糞污處理設備;采取干濕分離,污水可通過發酵后還田、立頁增氧揮發,干糞可售制有機肥、發酵還田等措施解決污染問題。
3.3 ? ?加強外源性產品管理
使用經相關部門批準的正規企業生產的飼料和添加劑,杜絕使用被污染、變質發霉或不明來源的飼料和添加劑;堅決杜絕泔水飼喂,禁止生冷畜禽產品、制品入場,使用清潔水源喂養并定期檢查消毒。
3.4 ? ?強化生產管理,合理安排生產
一是中小規模養殖場要盡可能實行“自繁自養”,不具備“自繁自養”條件的也要盡可能實行“整進整出”,嚴格執行空籠消毒制度和隔離觀察制度,對引進的外來畜禽要在觀察區至少觀察2周以上,對發病的畜禽也要及時進行隔離診治。二是嚴格實施程序免疫,按要求及時足量地做好相關動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并建立、保存規范完整的進出欄、免疫、投料、喂藥等生產記錄[4]。三是根據養殖場的現有條件,合理安排生產規模,保持合理的養殖密度和良好的生長環境。
3.5 ? ?做好應急預案和物資儲備
及時了解和掌握本地區的重大動物疫病疫情信息,做好發生疫情時的應急措施準備,一旦發生疫情及時上報,規范處置。
4 ? ?參考文獻
[1] 張昱.當前動物疫病防控形勢[J].獸醫導刊,2017(17):6.
[2] 甘先春,關英奎,鄂素威,等.對動物疫病發生與防治對策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260-261.
[3] 吳洪,芮國興,張文成,等.關于宿遷市發展現代畜牧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畜牧與獸醫,2011,43(11):107-108.
[4] 王永利,孫學全,朱學榮.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現狀、問題與建議[J].養殖與飼料,2010(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