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根治術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其負性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48例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7年6月~2019年3月,隨機將患者分為24例對照組、24例觀察組,將常規護理干預應用于對照組臨床,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給予胃癌根治術患者心理護理干預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對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十分顯著,且在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的提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該護理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胃癌根治術;負性心理;生活質量;影響
在當前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環境下,人們的飲食出現不規律的現象,使得患有胃癌的人數越來越多,該疾病的病死率較高,引發該疾病的原因包括飲食結構改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在早期階段,患有胃癌疾病的患者并沒有明顯的癥狀,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治療,將可能導致疾病更加嚴重,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胃癌根治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在治療期間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極易出現一些負性情緒,比如,焦慮、抑郁等,其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為了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中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有必要。本次研究通過分析胃癌根治術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對其不良情緒的改善、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的影響,具體情況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48例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24例)、觀察組(24例);其中對照組男女人數比為13:11,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56.14±2.16)歲;觀察組男女人數比為12:12,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55.26±2.25)歲。經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知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高。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的護理干預,主要對患者實施基礎的護理干預,比如,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疼痛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
(1)負性情緒的緩解:由于患者面對手術治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恐懼感,且由于受到疾病折磨等因素的影響,其極易出現負性情緒,比如,焦慮、抑郁、悲觀等,這將給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鼓勵患者傾訴自己的心事,在這個過程中應耐心的傾聽患者講述,并觀察其情緒的變化,并站在患者的心理角度體會患者的痛苦,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然后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措施,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告知患者在治療期間應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盡可能回想一些愉快的事情,使患者從不良情緒中抽離出來,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從而為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奠定基礎。
(2)穩定情緒的維持:大多數胃癌患者極易對治療效果產生過多的擔憂,且由于受到疾病的影響,其內心十分痛苦,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語言,避免打擊到患者的自尊心。
(3)針對性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干預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實時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比如,如果患者的性格比較內向,且存在顯著抑郁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以委婉告訴患者不必過于擔心治療效果,并告知其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于性格外向、樂觀的患者,可如實告知其治療情況,從而消除患者的猜測與質疑。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主要采用焦慮量表(SAS)、抑郁量表(SDS)進行評估,其中SAS總共有20項,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①焦慮:>50分,②輕度焦慮:50~59分,③中度焦慮:60~69分,④重度焦慮:70分及以上;SDS總共有20項,53分是SDS一般和異常的劃界分,①輕度抑郁:53~62分,②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82分。比較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情況,主要采用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三個方面,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主要采取我院自行設計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總分為100分,分為三個指標:①非常滿意:患者對護理過程及效果的評分≥90分;②:滿意:患者對護理過程及效果的評分在70~89分內;不滿意:患者對護理過程及效果的評分在70分以下;護理滿意度一非常滿意度+滿意度。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分析采用Xz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情緒、抑郁情緒分別為(48.31±2.14)分、(55.25±2.34)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情緒、抑郁情緒分別為(48.33±3.41)分、(55.31±F2.3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情緒、抑郁情緒分別為(42.74±4.21)分、(48.36±3.25)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情緒、抑郁情緒分別為(35.42±4.41)分、(37.21±3.22)分,差異顯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