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燕 肖鴻敏 李洪利
【摘要】加速康復外科于2001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HenrikKehlet教授提出的一種全新外科理念,是指在圍手術期綜合應用各種以證實有效的措施來減少或降低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創傷應激,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但臨床中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外科管理中護理措施存在多樣性,為維護患兒身心健康及臨床科研的發展,我結合我院特殊病種進行分析護理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關鍵詞】加速康復外科;頜面部狗咬傷;急診手術
選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我院的兒童頜面部狗咬傷患者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5例,女孩3例。年齡1.3-6歲,術前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
2.1術前護理
2.1.1對患者實施接診心理干預:狗咬傷事件屬于典型的心理危機事件,因其事件具有突發性、意外性、不確定性及嚴重性。而兒童正處在人生的最初階段,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自我保護及自我心理修復等能力,早期的心理危機如得不到有效的干預極易發展為嚴重的創傷后應激障礙,在臨床中為有效的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降低患者心理危機,我科采用以下步驟進行心理初步干預。
(1)緩解分離性焦慮:當兒童遭受過嚴重創傷后,他們缺乏安全感,意識里陌生的環境及人對他都是危險的,為尋求安全感而出現一些心理危機,為防止臨床中因護理不當加劇的患兒心理危機,為防止發生患兒分離性焦慮,我們接診患兒后請求父母陪同進入手術室。但在父母進入手術間前按照醫院要求進行管理。在對父母一方規范管理的同時結合患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必要時父母在與患兒面對面交流情景下佩戴口罩、帽子,防止患兒出現無法識別父母而產生的不良情緒。
(2)父母心理安撫:家屬作為患兒的看護者、照顧者及情感支持者,當任何一個患兒發生嚴重創傷后,父母的心理壓力及負面情緒都會滋生,有文獻指出患者的家屬的情緒會直接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對患兒的傷口愈合都存在影響。因此患兒進人手術間后,鼓勵家屬樹立生活信心給予心理疏導及勸解,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共同完成患兒診療活動。
2.2實施麻醉時的配合
麻醉實施前,手術室護理人員應手術物質、物品準備妥當,試用性能良好后。與父母共同妥善安置患兒,防止墜床發生。在麻醉前與家屬講解麻醉實施時的配合方式及麻醉后患兒及癥狀如:眼睛轉動、鼾聲等情況獲得家屬的理解。與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共同核對患兒基本信息,開始麻醉。
3.術中體溫維護
根據患兒年齡及生命體征等各項指標調節手術室溫度24-26℃及濕度40-60%,手術中正確合理使用體溫毯及保溫裝置,持續中心體溫監測不低于36℃,做到冷加熱減,維持機體的正常體溫,降低傷口感染、出血,提高免疫功能,縮短麻醉復蘇時間。
3.1對患者創口清創處理干預
口腔頜面部狗咬傷后創口常表現為撕裂傷、撕脫傷及面口穿通傷等特點,而犬類的唾液、軟垢、牙結石滯留在創口內易造成患兒術后的感染,因此手術過程中的清創顯得尤為重要。考慮患兒體溫穩定性差等特點,在使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時應采用恒溫箱進行加熱使用,采用20%肥皂水或抗菌制劑反復沖洗至少15min,防止抗菌制劑誤人眼內,避免高壓沖洗。在沖洗后應擦拭水漬,防止患兒體溫過低或電力危害。
3.2感染的預防及手術配合
在接診患兒后詢問手術醫生狂犬疫苗及破傷風的抗毒素的注射情況,確保患兒安全。術前密切關注患兒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嚴格遵守手術開始前120分鐘內進行,根據抗生素的半衰期調整具體輸注時間。手術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合理調節輸液速度,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手術醫生根據傷口的嚴重程度分為:單純性組織撕裂傷及大面積頜面部損傷者,采取不同的縫合進行治療,手術護士做好核對、清點、交接護理工作。
患兒的年齡尚小,疼痛調節系統不如成人,患兒的術后應激、情緒、代謝等較術前強烈,術后的哭鬧及疼痛都是影響傷口愈合的關鍵,因此父母、醫護人員需密切配合,共同確保患兒安全。對于全身麻醉患兒術后清醒后給予搖高床頭10-15°半臥位,適量在床活動,患兒所有的一切活動及護理都離不開醫護人員及家屬,所以在診療活動中,耐心說服家屬讓其配合。
8例患兒在接受治療出院時創口愈合者達到100%,無嚴重并發癥。出院后1月電話回訪患兒家屬,所有患兒至今未出現狂犬病癥狀,患者家屬滿意度1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養寵物日益居多,在與動物有關的傷害中,狗咬傷占60%-80%。而在頜面外科急診中,狗咬傷患者中以頜面部兒童居多,往往需采用外科治療來幫助康復,本文主要結合加速康復外科的特點將其運用于小兒頜面部外科手術中,最終實現患兒頜面部外傷的治療,降低患兒患狂犬病的概率,顯著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