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召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以1978-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宏觀數據,結合收入與支出數據綜合研究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變動以及與時代結合的特征。借助“調整離差率”方法來預測不確定性因素,并結合這些因素建立消費函數擴展模型,通過真實案例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所受到的來自于收入、支出兩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展開了實證研究,并對兩者所發揮的影響作用展開對比,總結其異同。研究得出兩類因素中,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所受到的來自支出所占據的實際比重相對是比較大的;而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受到來自于收入的影響因素是最大的。
關鍵詞:收入不確定性? ?支出不確定性? ?城鄉居民消費? ?調整離差率
引言
基于確定性前提下消費理論構成于持久性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隨后在相關研究活動中得出,在實際生活中持久收入假說的概念使得實現理想化的顯示能力遭到了稀釋。消費理論中自從出現了不確定性概念以來,促進了消費理論的多元化發展。Leland通過大量研究提出了預防性儲蓄假說;Hall通過研究后提出了隨機游走模型;Lusardi通過大量研究與分析工作,提出了最佳財富收入比數據模型;Car-rol在長期研究下推出緩沖存儲模型;Fla-vin 、Campbell等針對消費過敏度、過度平滑性等內容展開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關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受到了高度認可及重視。
在我國,研究人員將統計的數據結合各類代理變量預測出不確定因素,并運用消費函數對這些因素展開分析,最終總結出居民消費需求所受到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宋錚等人基于職業、收入以及地域的差異對不確定性展開深入研究,最終得出在居民消費行為中受到的收入不確性影響作用較大。田青等以醫療開銷、教育開銷等因素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作為不確定變量展開研究,并得出在影響居民消費因素中,教育開銷是影響最大的一項。龍志合等通過大量研究與分析后提出居民與前期開銷存在的不確定性相對較高。劉靈芝等人選擇湖北省農村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統計得出相關數據后,分別基于收入不確定、支出不確定的視角深入分析我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實際消費的做法,以及具體因素影響。
本文首先對不確定概念進行了具體闡述,并結合2016年我國有關部門出臺的數據統計來看,結合著調整離差率來對整體收入、支出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程度進行衡量,采用相同的量綱,針對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所受到的上述兩方面的影響程度進行對比研究。
理論分析框架
(一)居民消費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國內市場整體上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相應的經濟增長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國內整體經濟環境尚不穩定,城鄉居民在消費環境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同時總體消費水平還會受到來自于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收入和支出等。
對于國內市場上的收入不確定性,主要指的是居民未來收入時刻在變化,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正是由于就業、經濟以及自然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不穩定造成了收入不確定,居民對自己未來的收入水平、變化趨勢都難以作出科學預測。在家庭收入結構上,城鄉居民存在較大差異,持久性收入與暫時性收入構成了居民家庭收入的全部。對于城鎮居民來說,一般都具有相對穩定的持續性收入,暫時性收入的變化是造成收入不確性的主要因素;而對于農村居民來說,農業生產以及外出務工收入為其主要收入來源,家庭總收入受到來自于各類外部環境的制約。
支出不確定性指的是在很多因素影響下,比如居民未來消費結構和消費總額變動,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就支出不確定性而言,城鄉居民也存在明顯差異。對于城鎮居民來講,醫療、突發事故是造成支出不確定的主要因素;對于農村居民而言,子女教育與醫療方面的消費是支出不確定因素中影響程度較大的一項因素。除此之外,部分前期非理性消費現象與不實的消費信息對當前消費會產生一定制約作用。
為保證本研究的有效性,本文將不同歷史時期支出不確定性因素以某一時期為基點細分為:突發事件形成的支出,如醫療支出等等;可以預見的支出增加,比如子女升學等;前期可預期時間相對降低,對于整體支出的非理性消費降低和不實消費的減少都有一定制約作用。最近幾年來,政府部門關于教育事業以及醫療事業的發展高度重視,相關制度逐步完善,雖然關于計劃消費支出還存在不確定性,但是關于未來消費整體發展趨勢具備一定預測能力。
(二)不確定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路徑
本文關于國內居民實際消費活動的不確定因素研究,整體上得知農村居民對于各類消費的想法和預期具有明顯悲觀性,城市居民則相對樂觀,因此農村居民將更多的收入儲蓄起來以有效防患于未然,城市居民則傾向于增加消費性投資以防范未來不測。
通過原因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其一,就收入水平而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當不確定性風險發生后,城市居民有充足的資金來有效應對;其二、城鄉居民在受教育程度以及周邊經濟環境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城鎮居民能夠相對準確地把握不確定因素,因此對于未來收入、支出的波動預測相對于農村居民而言更加合理、科學,農村居民對收入的預測相對保守,而關于支出的預測則比較夸張,并且農村居民為應對未來在收入減少或者消費變動時可以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其會將提高儲蓄比例而盡量控制當前消費,不同的是城鎮居民會選擇將閑置資金去進行消費投資,希望通過未來收入的增加來有效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
式(9)中,ADRn可以認為是在n年之內,居民所做出的調整離差率,具體反映出整體收入波動量和預期上所對比出來的差;In和In-1表示我國居民各年份的收入值;k表示居民預期收入增長率,通過一段期間內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長率來計算。
參考該領域研究成果,由于近些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各方面政策改革持續深入,因此選擇的步長不應過長,同時也不應過短,最終確認的“估算步長”為3年。通過第n年之前在三年期間收入所做的平均增長率計算,作為最終的增長率實際值,以k表示。將k引入到公式(9),此時便能夠得出各年份居民收入未知性的正確結果,以ωY表示。
經過研究后得出,消費者關于方向不同的收入波動反應會有所不同,但唯一的共性即消費波動對消費者期望效用均有著同樣的制約作用,對當期需求進行了縮減。但是,通過對最近消費情況的研究可以發現:在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中,支出不確定性的影響比重存在明顯上升,影響方向的差異性也隨之加大。為進一步研究和分析在消費影響方面收入不確定性與支出不確定性兩者間的對比情況,文中居民預期消費變動率將以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平均增長率為基準,并采取同上的類似方法,得出與之相匹配的調整離差作為實際不確定性的代理數值,以ωC 表示。
數據分析及檢驗
(一)描述性分析
結合我國政府2015年所頒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978至2016)國內農村地區家庭、城鎮地區家庭收入展開分析和研究,從而獲得準確的相關數據,其中包括居民實際收入、居民實際消費、收入不確定性以及支出不確定性,具體數據可參見表1所示。
對不確定性在收入層面所表現出來的整體影響負向來講,對于城市居民則是相反;但是支出上卻整體呈現出了相同性,均為正向影響。換而言之,在國內居民收入、消費需求上,非預期不確定性因素起到了相應的促進作用。鑒于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差異化也隨之增大,在這期間的差異并非僅僅是文化水平的差異,還包括工資穩定性等方面,收入不確定性對其存在相反的兩種影響。相對于城鎮居民而言,收入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工資收入以外的暫時性收入有多少。而對于農村居民來講,收入不確定性和個體的風險性是息息相關的,這對于整體收入也有直接的影響。以心理預期為切入點來分析,就未來收入及消費方面,農村居民的內心往往是懷有較為負面的悲觀傾向,但隨著國家經濟、政策以及環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城鎮居民則在這方面卻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
由圖1可以得知,國內1985年后30年間城鄉居民不確定性指標的整體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國內城市和農村居民在收入不確定性和支出不確定性兩個數據上的重心都是坐標軸,呈上下浮動的走勢,而期間前者的收入和支出不確定性指標整體走勢具有趨同性,并且浮動最大值是在1994年,浮動最小值在1998年。通過對1994和1998年國內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1994年國家工資制度改革無疑對該數值的最大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而1998年受亞洲金融沖擊,該浮動值的負走向極其明顯。自2000年后,隨著國內經濟及政策趨于平穩,不確定性指標的浮動情況也有所降低。除此之外,農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往往都會比城市居民有所滯后,同樣是影響力度比較低的因素,對國內農民的影響會不存在影響,但對城鎮居民不確定指標存在的影響較大。換而言之,在外部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城鎮居民的敏感性要強于農村居民,這與國內經濟基本情況不謀而合。
(二)計量檢驗
以科學性的視角來分析計量模型,進而對構建模型的諸多變量進行深層次的驗證,這些變量主要包括調整離差率、居民實際收入、居民實際消費指標等。由于模型計量效果與時間序列變量的平穩性兩者間存有密切的關聯,為有效杜絕虛假回歸情況出現,在時間序列數據使用前應先對該序列進行平穩性驗證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文中采用Eviews 6.0對Fisher-IDF進行驗證,表2為驗證結論,繼而得出城鄉居民收入二階差分與不確定性、支出不確定性均呈平穩序列。
基于上述結論,原序列回歸、協整檢驗無法直接開展,進而應先對(8)式中消費、收入的對數做差分處理,對影響消費不確定性的因素作進一步分析,經分析整理后得出數據,如表2、表3所示。
(10)
(三)回歸分析
結合圖1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不確定性指標的浮動較為明顯,自1999年后該指標的浮動日趨平穩。基于此,時間序列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時間處于1985年至1998年,第二部分時間處于1999年至2015年。具體如表4所示。通過對以上結果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對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而言,不論收入還是支出的不確定性,均存在影響作用,而支出不確定性明顯高于收入不確定性的影響。
第二,從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和城市對比上可以看出,對不確定性收入制約整體上前者的影響要大于后者,不僅如此,對前者需求的影響具有同向屬性,對后者需求的影響則為負向屬性。換而言之,收入不確定性呈正向浮動時,農村居民將獲得不包括預期在內的額外收入,并隨著該部分收入增長,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方面造成的影響與制約作用并不明顯。反之,收入不確定性呈負向浮動時,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將少于預期值,消費需求也相應會降低;但是對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會形成小幅度的拉動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城鎮居民預期收入出現下降時,會通過其它消費投資來實現對預期收入風險的規避。
第三,關于支出不確定性,城鎮居民遠高出農村居民,對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消費影響分別是正向影響、負向影響。具體來分析,當支出不確定性為正向浮動時,農村居民預期外的消費呈現出增長趨勢,進而其將通過降低其它消費來均衡該部分的消費,假如長時間存在這一心理,還會出現農村居民一味降低消費行為的情況。反觀城鎮居民在遇到上述情況下反而會增加自身的消費,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城鎮居民心理預期壓力與農村居民相比要低,城鎮居民不會通過降低正常消費的方式來彌補支出不確定性,相反會通過增加其他消費投資的方式來增加預期收入。
第四,通過對上述兩部分時間序列消費函數的進一步分析和對比可以得出,居民消費彈性在這兩個階段的變化比較明顯。農村居民在1985年至1998年的時間段中的消費彈性是0.87,在1999年至2015年時間段中的消費彈性為0.99。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在第二個時間段中,隨著收入不確定性、支出不確定性浮動日趨平穩,農村居民的消費情況呈穩步上升的趨勢。此時,城鎮居民消費彈性也會隨之減低,揭示了居民消費需求與當期收入水平之間的關聯性相對較弱。
啟示
其一,打破傳統消費習慣,樹立全新消費理念。引領居民構建科學的消費觀念,尤其是針對收入較高的城鎮居民,更應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其消費結構。其二,刺激和提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當前國內居民消費的瓶頸所在,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保證農村居民持續性收入,另一方面是豐富農村居民暫時性收入渠道。其三,持續完善和健全相關經濟政策,確保其更具長效性、預見性,在保障政策得以充分貫徹和落實的同時,盡可能削弱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到廣為宣傳、大力普及,這對于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價值。
參考文獻:
1.范俊楠,劉靈芝,呂明.不確定性因素對中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影響的對比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5,27(5)
2.王小華,溫濤.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及結構演化的差異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32(10)
3.王克穩,李敬強,徐會奇.不確定性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消費不確定性和收入不確定性的雙重視角[J].經濟科學,2013(5)
4.張愛輝.流動約束、收入不確定性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與地區分異[J]. 商業經濟研究,2017(1)
5.徐會奇,齊齊,李輝.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研究中的分歧及原因——基于文獻綜述[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11(1)
6.李輝,徐會奇,王克穩.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研究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