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超



中圖分類號:F71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在定量建構包含12個二級指標的商貿流通業競爭力指標的基礎上,將該指標與赫芬達爾指數與H統計量進行了互補性對比分析,并通過省級面板數據計算了我國1998-2016年省際流通產業競爭力水平。研究表明,我國區域內的流通產業競爭力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而區域間流通產業發展差異大致呈現“U”型特征,即區域間的差異先減后增,區域間差異最小的時間點為2011年。
關鍵詞:流通產業? ?競爭力模型? ?省級面板? ?非均衡發展
區域流通產業競爭力水平的實證測度
(一)流通產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設計
第一種方法是“流通力”方法,“流通力”這一概念是從流通產業的生產力出發,對應制造業的生產力概念,這一指標的定量方法中,往往將流通產業的經濟效益放于首位,劉士芳(2016)認為,“流通力”有效的衡量了區域內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無法剝離該區域經濟基礎造成的產業效率差異,王智慶(2016)的研究指出,迄今為止,“流通力”方法在概念定義和定量測度上均無法達成一致。
第二種方法主要基于流通產業現代化水平上。這一方法是中國流通業分析的獨有方法,但由于流通產業現代化的內涵尚不明晰,對于這一指標的測度仍是眾說紛紜,尚未形成統一標準。霍衛華和胡玉坤(2016)從比較分析的角度出發,衡量我國流通產業與國際流通產業的現代化距離,并將其正則化,進而形成了流通產業的發展衡量指標;楊建和宋冬梅(2016)的研究中則采用了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方法,采用了包含4個層面,20個基礎指標的評價框架,分析了中國各區域流通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在流通產業現代化分析層面,結構性指標與差異性指標均有一定代表性,尚不能說明何種方法更具優勢。
第三種方法主要測度了各區域流通產業的競爭力,進而反映該區域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根據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戰略理論,反饋產業發展現狀的最佳方法就是測度該企業現有競爭力,并首次將競爭力分析從地理層面引入產業層面,形成了極具代表性的產業競爭模型。盛亞和鄭書莉(2016)的研究中認為,商貿流通業的競爭力需要綜合考慮企業當下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并采用勒納壟斷勢力值反饋了不同區域的產業競爭力水平;陳文剛(2016)更為細致的構建了包含結構競爭力、基礎競爭力、效益競爭力及成長競爭力在內的多因素競爭力模型。同時亦有學者將這一模型應用于區域非均衡性分析之中,陳文玲(2016)通過定量模型和聚類分析研究了我國不同省份的競爭力差異,其研究表明,我國東部城市流通產業競爭力相對較高,發展水平普遍優于中西部城市,這一情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
縱觀上述商貿流通業發展衡量方法,競爭力水平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更具內涵,本文基于競爭發展理論體系,擬從商貿流通業環境競爭力、商貿流通業發展競爭力和商貿流通業潛在競爭力三個方面來構建商貿流通業競爭力指數體系,本文根據已有研究中的相關內容,納入了包含12個基礎代表性指標的指標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由表3可以發現,我國的流通產業發展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非均衡性,即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排序,這一研究結論類似于此前的許多文獻中所得結果,但根據本文的非均衡值計算,三大經濟區之間的非均衡值呈現出較為顯著的“U”型特征。
我國不同區域的流通產業發展的非均衡性自1998年開始處于波動性下降過程之中,且在2011年處于谷值,說明隨著產業一體化程度的增強,不同區域的流通產業發生趨于一致。但2011年之后,整體非均衡趨勢出現了逆勢上揚,并在2015-2016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攀升,本文猜測可能是由于2011年各地區的產業集聚初步成型,東部地區依托于自身強勢的經濟基礎所構建的流通產業園區開始創造收益,進而擴大了整體產業的非均衡特征。
結論
為應對非均衡性不斷上升的現狀,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進一步推進商貿流通產業一體化建設,促進市場溝通,以切實的扶持政策解決中部、西部存在的發展瓶頸;第二,依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充分發揮區域間產業的比較優勢,實現特色化突破,通過結構創新實現產業競爭力的上升。
參考文獻:
1.劉士芳.我國商貿流通業效率提升策略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9)
2.王智慶.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導性作用及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6(24)
3.崔衛華,胡玉坤.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競爭力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J].財經問題研究,2016(11)
4.盛亞,鄭書莉.流通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耦合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6(7)
5.楊建,宋冬梅.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以河北省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