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芬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流通產業融入了信息化技術,其發展方式向規模化、專業化和功能化轉變。區域流通產業的發展除了受到自身內在因素的影響,周邊地區對其所產生的滲透作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流通產業所產生的空間集聚和經濟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對此,研究區域流通產業增長的作用和影響強度,不僅能加深對流通產業互動關系的深層次了解,還能促進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流通產業? ?空間依賴性? ?經濟帶動作用
我國區域流通產業的空間分布特征
(一)區域流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從消費的角度看,1990-199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8000億增長到3.5萬億,年均增長32%。2000-2017年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9萬億增長到了36.6萬億,年均增長46%。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66262億元,同比增長10.2%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與美國持平(見圖1)。
(二)流通產業朝現代化方向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電子商務逐漸普及,流通現代化的發展方式打破了傳統商業服務水平落后、經濟模式單一、國有企業壟斷的局面。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我國網購規模已達到了7500億美元,占全球網購規模比重的40%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網上零售額為54806億元,同比增長28%。目前,網購商品零售已經占到社會消費品總額的15%。
(三)區域流通產業的空間分布
我國東、中、西以及東北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性。基礎設施建設是流通業發展的基礎,從東部沿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其鐵路、公路、港口、機場、 電信等方面的建設狀況均優于中部地區及西部內陸地區。這也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流通產業發展程度遠低于東部地區的主要原因。此外,流通產業的發展還受人口數量和受教育水平兩個因素的影響。我國三大經濟地區的受教育水平呈現出由東部向中部、西部地區遞減趨勢。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其生活水平高,對商品流通的需求最為旺盛;中部地區次之,居民對流通商品需求居中;西部地區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對不足,其收入水平較東部、中部地區低,其消費觀念保守,對商品流通的需求最弱。
區域流通產業空間依賴性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
本文研究我國31個省域(除去港、澳、臺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情況。被解釋變量選取2005-2015年31個省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的增加值之和代表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因為地區人口差異,流通產業增加值這個指標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選取“人均流通產業增加值”作為被解釋變量,用RJADV表示。解釋變量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URB)、對外開放程度(OPE)、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FLX)、產業結構(THI)、政府干預(GOV)、基礎交通(DES),具體如表1所示。
(二)模型檢驗
考慮使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時,對于模型的選擇標準,一般可通過兩個拉格朗日乘子及穩健的R-LMERR、R-LMLAG等統計量來實現。首先對普通面板模型進行LM檢驗與ROBUSTLM檢驗估計,根據估計結果選擇模型種類(SLM模型或SEM模型)。若計算所得的檢驗統計量結果不顯著,則說明無需將模型中納入空間影響因素,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即可;若LMLAG相比于LMERR具有更高的顯著性,并且R-LMLAG顯著而R-LMERR不顯著,則可以確定采用空間滯后模型更符合實際;如果LMERR相較于LMLAG具有更高的顯著性,并且R-LMERR顯著而R-LMLAG不顯著,則可以確定采用空間誤差模型更符合實際;若統計量均被拒絕,則可以考慮采用空間杜賓模型。采用上文設定的空間嵌套權重矩陣,將參數0變化范圍設為[0,1],變化步長為0.1。分別將這些權重引入LM檢驗及Robust LM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判斷是否選用空間面板模型。在空間權重P取值不同的情況下,檢驗結果均表示空間杜賓模型比較合適。故采用所有權重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根據流通產業溢出效應系數P的t統計量和模型回歸擬合優度結果來確定P取值,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結果可知,溢出效應系數P的t統計量和模型回歸擬合優度均持續增長后略有回落,當P取得0.8時,P的t統計量和R平方都取得最大值,此時取值也較大。比較這些結果,可得出結論:當供變化步長為0.1時,供取0.8,即經濟距離因素占到80%比例、地理距離因素占到20%的比例時,可得到最優空間權重矩陣。
本文借助MATLAB軟件的空間經濟學工具箱,運用極大似然估計方法,分別給出當φ取0.8的空間權重下兩種形式的模型參數估計結果,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空間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優度值(0.9888)大于空間個體隨機效應模型擬合優度值(0.9591),空間個體固定效應杜賓模型具有更高的擬合性。同樣,自然對數似然值的結果與擬合優度一致,固定效應模型的自然對數似然值大于隨機效應模型。此外,Hausman檢驗的p值為0.000小于0.05,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隨機效應模型優于固定效應模型的原假設。故在建立空間杜賓模型時,采用空間個體固定效應杜賓模型的效果較好。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本文所選取的6個解釋變量與流通產業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城市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均通過顯著性水平為1%的顯著性檢驗,政府干預和基礎設施情況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城市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政府干預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7952、0.0611、0.0980、0.6509、0.1049、0.0445;在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項中,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的空間滯后項系數分別為-1.7073、-0.0889、-0.0312,其系數均為負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相鄰省份的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情況對本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水平存在負向影響;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政府干預的空間滯后項系數分別為0.0985、0.0853、0.1329,系數為正,說明相鄰省份提高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和政府干預對本地區流通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由此可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城市化對流通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使人均流通產業增加值提高0.7952個百分點。這可能是因為,一個城市的發展會吸引人力資本、就業崗位的增加,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從而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這有助于加快流通產業的發展步伐。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本地人均流通產業增加值會提高百分之0.0611。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國家間的經濟往來。另外,高度飽和的國內市場己難以滿足國內各大型流通企業的發展需要,對此這些企業必將向國外尋求新的市場空間,故對外開放程度將會對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三,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人均流通產業增加值將提高0.0980個百分點。加大區域對基礎交通、服務網點、存儲倉庫等資源的投入可降低流通消耗,從而使區域流通更加方便快捷。其滯后項影響系數為正,說明周邊區域行政部門對流通產業發展的投入會帶動本地區流通產業的發展。
第四,產業結構的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且影響系數為正。表示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當地人均流通產業增加值將會隨之提高0.6509個百分點。流通產業是一個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變動會對流通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對人力資本、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通具有指向性,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與這些生產要素緊密相連。產業結構的滯后項系數為負,主要是受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影響,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與發展速度既可以促進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對流通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第五,政府干預的系數值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加強政府干預對我國流通產業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政府可為我國流通產業提供健康市場的環境,我國政府通過加強對流通產業的監管可實現企業合理經營和轉型升級。
第六,基礎交通設施情況影響系數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情況能夠降低流通成本。加強對流通資源進行整合,可使我國區域流通產業向生產集約化和經營規模化方向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空間滯后項系數為負,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是因為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提高了周邊地區資本和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從而吸引了優質生產要素的流入,這使得經濟資源在不同區域間重新分配,最終對本區域產生負向帶動作用。
(三)穩健性檢驗
將鄰接空間權重、地理空間權重和經濟空間權重的估計結果與地理經濟空間權重對比可以看出,代表流通產業空間依賴性的系數估計值均為正數,且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其與地理經濟空間權重的估計結果一致,這說明省份之間存在顯著為正的流通產業空間依賴性效應;城市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政府干預以及基礎設施情況對流通產業的影響系數為正,與地理經濟空間權重的估計結果也是一致的,說明增加這幾項要素的投入能夠有效提高流通產業水平。這些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變量的符號方向與之前的估計結果一致;基于鄰接空間權重、地理空間權重和經濟空間權重的估計結果與基于地理經濟距離的空間權重矩陣估計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模型估計結果比較可靠。
研究結論
我國區域流通產業在空間上存在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并有聚集分布的趨勢。本文利用探索性空間分析方法,得出我國2005-2015年人均流通產業全局空間自相關系數Morans I指數分別為:0.4124、0.4084、0.4101、0.4905、0.4267、0.4352、0.4375、0.4340、0.4177、0.4080、0.4124,其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這充分表明了區域流通產業具有空間依賴性;局部空間自相關的結果顯示出“HH”類型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與珠三角這些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LL”類型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和絕大部分西部省份。區域流通產業空間依賴性和經濟帶動作用的發揮除了地理鄰接性和地理空間距離之外,還有其他區域影響因素;此外,本文采用經濟距離和地理距離加權的形式來定義空間權重,通過模型結果比較發現,當經濟距離因素占到80%的比例,地理距離占到20%的比例時,可得最優的空間權重矩陣;區域流通產業空間杜賓模型的結果顯示,城市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政府干預均對當地流通產業具有顯著的影響;對外開放程度、流通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政府干預對周邊地區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以及基礎交通對周邊地區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參考文獻:
1.周青浮.國內流通產業發展區域差異研究[J].價格月刊,2015(1)
2.范榮華.我國農村消費流通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7(1)
3.孫琪,李敏.從阿里平臺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5(12)
4.王秋穎,李昂.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23)
5.胡永仕,許明星.流通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作用的經濟學分析——基于福建省的實證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2)
6.曾銀娥.流通產業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基于2003-2009年31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J].經濟研究導刊,2016(4)
7.崔忠付.電商物流正在經歷巨大變革[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