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廷宇 張玲瑜 張建中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新舊動能轉換以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壓力,如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數法測算了我國285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并實證檢驗了貿易開放、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兩者交互項對城市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發現,貿易開放、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兩者交互項對城市生產率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在分地區檢驗中,東部的結果與基本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而中西部的回歸結果則部分沒有通過檢驗。針對我國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特點,本文提出了一些差別化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貿易開放? ?產業結構升級? ?城市生產率
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所形成的強大集聚力,為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已經成為引領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石。城市經濟運行狀況直接決定著我國整體的經濟走勢,城市生產效率的高低對各地區影響巨大。黨的十九大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努力發展好城市經濟不僅有助于完善現代經濟體系建設,也有利于推動我國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眾所周知,我國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通過40年的努力,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邁上了新臺階。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貿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城市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通過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貿易開放政策,使得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必然會對城市生產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背后的影響機制有待進一步梳理。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而如何提升經濟增長質量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隨著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加,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各產業對資源的消費結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城市是各種產業聚集地,各城市的能源消費等也會呈現不同的變化,進而影響城市的投入產出狀況。綜上分析,本文試圖從貿易開放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視角來探尋其影響城市生產效率的背后機制,這有利于從學術的角度找到促進城市生產效率提升的路徑,進而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文獻綜述
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都把效率問題當作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備受重視。新古典經濟學曾指出,生產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才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且資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會束縛生產要素的持續投入,因而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前期的一些研究關注的重點在于效率的測算方法,進而對某地區進行效率測算,但沒有上升到因果分析的層面。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最早使用的是索洛殘差法,由索洛(Solow R M,1957)提出,緊接著后續出現了數據包絡分析法。當前,大多學者都是借鑒研究全要素生產率的方法來對城市生產率進行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目前主要采用非參數分析法和參數分析法,非參數方法的計算主要借助DEA分析和Malmquist指數,而參數分析主要借助隨機前沿方法。這兩種方法廣泛的見諸于對我國城市生產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中,金相郁(2006)、高春亮(2007)、劉秉鐮和李清彬(2009)都是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數測算了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王德祥和薛桂芝(2016)基于參數型生產前沿法對我國城市1998—2013年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測算與分解,并分析了其時序增長和空間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當前對我國城市生產效率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其影響因素的角度來研究城市生產效率的文獻并不多見,尤其是從貿易開放和產業結構升級視角。
縱觀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史可以清晰看到,開放有利于生產要素和產品的自由流動,可以明顯提升福利效應,尤其是貿易自由化措施的實施,更加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自krugman(1979、1980)開創新貿易理論以來,貿易自由化已經成為研究各國問題的新視角,這不僅僅意味著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的降低,也對促進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開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對開放與生產率關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Edwards(1998)利用93個國家的數據,分析了開放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之間關系的穩健性,并且表明更開放的國家經歷了更快的生產率增長。Wu(2004)以APEC經濟體為研究對象,揭示了貿易和投資的開放有助于生產率和增長績效的提升。Cecchini等(2008)考察了地中海歐洲伙伴國家的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在獲得生產率收益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且通過國際開放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僅僅是由于技術轉讓的間接影響。Kose等(2009)研究發現開放國際金融流動可以提高生產率增長,且法律上的資本賬戶開放對TFP的增長具有積極的影響。魏下海(2009)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存在較弱的即期效應,而貿易開放度則表現為滯后效應。Bekaert等(2011)研究了金融開放與生產率的關系,指出開放對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比資本增長的影響更為重要,這解釋了為什么自由化的增長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永久性的,而不是暫時性的。Jiang(2011)基于中國省級數據研究發現,開放對中國區域增長率有兩種效應,且直接增長效應是主要的,而收斂效應不顯著。毛其淋和盛斌(2011)基于我國省級數據研究發現,在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東部地區,區域市場整合對省際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較低,而在內陸地區則恰好相反。宋麗麗和劉廷華等(2014)利用行業數據研究發現,多邊服務貿易自由化并沒有促進內資工業行業生產率的提升。陳維濤和嚴偉濤等(2017)研究發現貿易開放能夠顯著提升我國工業行業生產率水平,且能顯著促進生產率較高行業生產率水平的提升。
我國當前已經進入新常態階段,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已經成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對產業結構與生產率的研究也多了起來,但研究的視角有所差異。Capello和Camagni(2000)指出城市效率會隨著結構調整而變化,且Capello(2013)的研究也提供了最新的證據。Abdel-Rahman和Anas(2004)指出城市產業結構隨城市規模的變化而變化,且會導致經濟效率的不同。豆建民和汪增洋(2010)指出城市產業結構對土地產出率的影響因城市規模而異。柯善咨和趙曜(2014)指出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結構對生產率的影響取決于城市規模。張少輝等(2014)基于我國的省級數據研究發現,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率的促進作用。金曉雨(2015)研究發現我國大城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改善了結構的不平衡,通過前后向關聯提升城市生產率,而小城市則相反。余永澤等(2016)研究發現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升級顯著地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李學蘭和王海元(2017)研究發現我國城市生產率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效應,產業結構升級能有效提升城市生產率,但存在空間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