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絡上滋生了一大批不合規的P2P借貸平臺,他們緊盯大學生這類人群。近年來,因校園貸款所產生的悲慘案例接二連三地發生在大學校園,從而引發了一系列不安定的問題。針對該現象,課題組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校園貸款發展的基本情況,分析校園貸款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避免學生掉入校園貸款的陷阱等問題。
關鍵詞:校園貸;以貸養貸;風險防范;對策
基金項目:阜陽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校級教科研項目:大學生校園貸款風險形成原因及對策研究——以阜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編號2018KYXM10)
一、校園貸款發展背景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等超前的消費觀念逐漸出現在我們身邊,車貸、房貸、信用卡消費已經遍布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觀念發生的改變,當代大學生逐步成為各類消費中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但是,由于2009年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導致各大銀行提高大學生信用卡申請條件并限制大學生信用卡的發放,由于絕大部分大學生生活費有限,消費的欲望卻不斷增長,校園貸款成為許多借貸平臺關注的熱點。
校園貸款是指面向大學生群體,提供分期購物消費和現金借貸等服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該類平臺認為大學生盲目消費與攀比消費現象較普遍,有大量的資金借貸需求,且風險防范意識較弱,互聯網的使用更加普遍,所以開拓大學生借貸市場成為各類互聯網借貸平臺的主要任務。2015年至今,越來越多校園貸款的不良案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無力償還貸款而面對惡性催收、電話轟炸甚至是裸照威脅等手段,各類不合規的高額利息與手續費令不少家庭背上沉重的債務,甚至有大學生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向這個世界訣別。2019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宣布P2P網絡借貸平臺設立資金池違法,平臺不得發放貸款、不得從事線下營銷?;诖?,我們從學生調查為切入點,了解學生對于校園貸款的認知與使用情況,從政府、學校、家庭以及學生四個方面探究如何讓學生遠離校園貸款,樹立正確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二、校園貸款平臺發展現狀
(一)校園貸款的特點
校園貸款平臺業務主要分為分期付款、純貸款以及貸款資助三種類型。校園貸款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得到大學生的青睞,主要是因為校園貸款相比傳統借貸有以下優勢:一是手續方便簡單快捷,學生只需上傳相關證件即可得到一定數額的貸款;二是借貸審核簡單,不需要擔保人,大學生隨借隨貸。這些優勢恰好滿足了大學生對借貸的需求。
(二)校園貸款發展快速的原因
大學生虛榮心攀比心較重,日常開銷較大,不敢向父母張口要錢,不好意思向朋友借錢,校園貸款滿足了他們借貸額度的同時,保全了學生的“自尊心”。此外,大學生盲目消費沖動消費情況嚴重,自身缺乏社會經驗與風險防范意識。也正因如此,學生沒有意識到有些方便快捷的校園貸款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名號,實質上是高利貸。當學生發現自己無力還清借款數額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依舊沒有認清校園借貸的本質,而是去下一個借貸平臺借款,這種“以貸還貸”的行為讓本身高達20%借貸利率的校園貸款成為大學生們無力償還貸款的最終原因,甚至有些學生債臺高筑無力承擔,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擺脫高達幾十萬元的債務。
三、校園貸款平臺實證分析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服裝類、電子產品、戀愛消費等是大學生校園貸款的主要消費類別;在如何還貸的調查中,有45.57%的同學表示利用日常生活費,13.08%的學生會向同學朋友借款,29.11%的學生會通過其他借貸平臺途徑還貸,這就是所謂的“以貸養貸”,僅有12.24%的學生會選擇兼職還貸。數據說明只有少數的大學生會因為貸款而去兼職,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只能靠父母,更嚴重的是“以貸養貸”的行為,這類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深陷在借貸平臺導致債臺高筑,最終選擇自殺。
(二)對校園貸款的認知與態度
1.學生對校園貸款的認知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 49.71%的學生不了解校園貸款,32.82%的學生了解較少,17.47%的學生表示了解相關知識;值得注意的是84.64%的學生并不了解校園貸利率,僅有10.56%的學生對校園貸款利率有所了解,4.8%的學生認為校園貸款利率與銀行貸款利率持平,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校園貸款的風險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其危害。
2.學生對校園貸款的態度
根據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校園貸款應該被制止,由于仍有大部分學生不了解校園貸款利率,導致他們落入校園貸款的陷阱,當前讓每位學生意識到校園貸款“高利貸”的本質是至關重要的,讓他們意識到校園貸款與互聯網金融的區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以及培養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四、校園貸款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缺失,借貸平臺缺乏監管
我國現有的法律對互聯網金融等機構平臺未出臺嚴格的法律條款,各類通知并未落實到實處,缺失具體可行的條款導致金融監管機構無法有效地進行相關排查與監管,外加P2P平臺本身的特殊性增加了金融監管機構管理的難度。一些未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注冊核查的借貸平臺實質上利用“陰陽利率”來獲取高額盈利,這類借貸平臺的暴風式增長,同時也為監管工作增加了難度。
(二)借貸平臺審核缺失,牟取暴利
各類借貸平臺為了增加自身業務量,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對借款人的資質進行“形式審核”,大學生僅需要身份證與學生證即可得到貸款,校園貸平臺不考慮學生是否具有足夠的還款能力,更有甚者樂于看到學生無力償還的情況,因此平臺可以收取更高的違約金、延期費與手續費等。
(三)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缺失
在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缺乏金錢觀教育,學校教育中缺失金融理財教育。當學生步入大學校園中,各類學習活動中忽略了對于大學生的金融理財教育。在當今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嚴重缺失金融理財觀念與風險防范意識的大學生揮霍金錢,追求消費帶來的滿足感,從“月光族”“吃土族”“啃老族”等新名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金融意識與理性消費意識的不足。
(四)學生正確消費觀與信貸知識的缺乏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各類眼花繚亂的產品吸引著大學生的目光,導致消費超出自身經濟承受能力。此外,在調查中有些學生提及一些消費來自同齡人的渲染,許多同齡人消費著許多自己無力承擔的產品,以此認為同齡人都是這樣花錢的,這時候校園貸款也就乘虛而入,滿足著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對于信貸知識并不了解,對于借貸利率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關于月息、年息、九厘、二分等借貸利率并不理解,對借貸利息與各類費用并沒有正確的認知,由此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于信貸知識的匱乏。
五、對策與建議
(一)校園貸款“堵不如疏”
政府無法對借貸平臺采取“一刀斬”的取締政策,但隨著校園貸款不良案件的出現,政府應提高借貸平臺注冊標準并加強監管,對于非正規的P2P平臺依法取締或整改,并將監管的重點放在不合規的現金借貸類平臺,凈化互聯網金融環境,營造一個健康的借貸環境。同時,引導合規的借貸公司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正常開展業務,對于違法違規開展各類借貸業務的公司進行嚴格的取締或打擊,禁止出現“低息”宣傳下的高額手續費、服務費、賬戶管理費等,嚴禁出現“陰陽利率”。
(二)借貸平臺行業互查
合法合規的借貸平臺為了凈化行業環境,在自身開展業務的同時應協助政府相關部門監察同行業各類借貸平臺的業務辦理情況,當發現有高額利率、非正規手續費、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行為時,立即向監管部門舉報,通過行業內部互相監督保障網貸平臺的持續發展。
(三)高校普及金融信貸教育
高校通過新生一堂課、信貸主題班會、校園廣播臺、宣傳欄、金融理財選修課等多種形式在大學生入校時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普及金融信貸知識,幫助學生認清校園貸款的本質,以各類校園貸款案例告誡學生遠離校園貸款,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幫助學生遠離校園貸款,避免不良案例的產生。
(四)培養大學生理性消費觀,樹立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大學生應該摒棄各種不良消費觀念,培養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觀念,將虛榮與攀比轉移到學習能力與技能的培養方面,大學生還可利用假期兼職體會錢財的來之不易,更有利于大學生正視自己的消費觀念。此外,培養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正視各類金融業務風險與收益的正比關系,學習基礎金融知識,避免落入網貸陷阱。
參考文獻:
[1]陳慧楓.大學生網絡分期消費模式的現狀及教育路徑探究——基于對“互聯網+”時代下粵東北地區院校大學生網絡分期消費模式的調研[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38-41.
[2]鄭晶.高校校園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隴東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1):409-411.
[3]陳勵.關于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情況的調查[J].中國教育刊,2016(S1):136-137.
[4]黃賀美,彭銳明.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校園貸”探析[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6):139-141.
[5]方倩,陳蒙恩.互聯網經濟下高校生信貸的規范思考——以阜陽師范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19(02):193-194.
[6]柏琳.關于校園貸利弊分析與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8(33):104-105.
作者簡介:
王彤彤(1992- ?),女,安徽阜陽,助教,英國約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金融與信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