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 ? ?要: 小學是人格品質培養、塑造和發展的最佳時期,在該階段促進學生塑造積極的人格特征有著重要意義。自我效能感是學生自我認同和自我信念等人格特征的重要體現,因而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獲得和生成對完善和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小學生 ? ?自我效能感 ? ?人格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其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在他看來,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行為人思想和信念的支配,而在信念中他又著重強調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行為人對自身行為能力是否能達到目的的估測和判斷,是一種自我評判意識,是行為人自信度和能力感的體現。在學習中,需要學生對自己達到某種學習目的所具備的能力充滿信心和信念,是一種不斷推動學生積極進步的力量。現代社會充滿競爭,對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不僅有較強的外在行為能力,更應具備豐富的內涵及人格魅力。這就對學校提出艱巨的任務——重視人格教育,這是學校面向現代化、面向社會及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追求。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和人格特征的塑造階段,此時對其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各種方法施加影響,對其心靈進行洗滌和人格進行塑造,即進行人格魅力培養和教育,有益于社會文明進步,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自我效能感是學生自我認同和自我信念等人格特征的重要體現,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獲得是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途徑之一。
一、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選擇及毅力和努力程度。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更傾向于挑戰對自己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并有足夠毅力堅持自己的行為面對;而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則相反。
2.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行為的表現①。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時,確信能很好地把握外部可控因素,因而能以積極自信的態度面對,任務的具體要求和困難點才是學生關注的焦點;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更在意學習活動的結果,容易從內心否定自己,害怕失敗,害怕失望,感到焦慮和恐懼,限制本應有的行為能力的發揮。
3.影響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情緒。面對問題時,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充滿激情與活力,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則會以消極情緒面對。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1.自身成敗經驗。自身成敗經驗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徑。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對活動結果進行反思而獲得的經驗,是來自學生親身實踐的成功的或者失敗的直接經驗。成功的經驗會促使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經驗則會導致學生自我效能感降低。同時,不斷的成功使學生建立起穩定的自我效能感,這種效能感促使學生轉化為自信,不會因一時的挫折和困難而變化,并會泛化到類似情境中。但在應對問題時學生如果輕而易舉地取得成功,就會促使其形成急于求成的心態,一旦遭遇失敗便會產生挫敗感,并否定自己。只有經歷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后取得成功的體驗才有助于學生恢復效能感,即效能恢復感。因此對學生而言,親身體驗的成功對提升自我效能感來說是必需的。
2.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指的是,當看到或想象其他與自己能力相似的學生的活動及成就水平,能影響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②。這是一種間接經驗,人的很多效能感來源對他人經驗的觀察和模仿,特別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的人的替代經驗。如果和自己同等水平的人經努力取得了成功,他們便會把這種情景映射到自己身上,覺得自己進行相同的活動也會取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便會提升;反之,他們遭遇失敗,尤其在付出很大努力之后仍以失敗結束,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便會降低,認為換做自己也會以失敗告終,從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否定自己的能力。在學習中,與他人作對比會幫助學生獲得替代經驗,同學之間的榜樣示范更能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總的來說,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評價有一部分是通過將自身的行為與他人比較得到的,那些與自己能力相當或稍高能力的人,能為個體衡量自身效能提供積極的影響③,他們的失敗會使個體自我效能降低。
3.言語說服。言語說服,指通過他人對學生的評價或學生的自我規勸說服自己獲得成功。這種方法意在使用說服性建議、勸告等改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面對問題,學生被勸說自己有能力解決時,會激發學生的行為動力。但應注意,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于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④,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替代性經驗進行勸說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同時,言語勸說是否發揮作用取決于勸說者是誰、他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及他對學習活動的了解情況。勸說者在學生心中地位、知識、能力水平越高及學生對其言語信任程度越高,言語說服越會發揮更好的作用。
4.情緒和身心狀態。情緒反應和身心狀態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生成的重要因素,個體處于平靜、舒暢的情緒狀態時會覺得事事順心,此時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個體處于較高的情緒水平或者不安的情緒狀態時,則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使人感到難以勝任所承擔的任務。除此之外,在評估自己能力時,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會依賴身心狀態的信息反饋,根據這種反饋判斷自己能力水平,身體疲勞、疼痛、恐懼等都會影響他們對自我效能的判斷,容易對自己喪失信心,從而影響自己效能信念的建立。
三、小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人格塑造
1.人格的定義。人格是一個結構復雜的系統,涉及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是一個人心理品質的體現,自人格一詞出現以來,多位學者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其內涵進行延伸與拓展。本文主要采用衛生學大辭典對“人格這一詞”的理解,即:人格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興趣、意志、信念、動機等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基于個體身心發展與社會文化環境教育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外部大環境經個體選擇、吸取內化為學生自身素養的積淀,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但在特殊條件下也會改變。從現代意義理解,人格塑造主要指一個人的智慧人格、情感人格、意志人格的獲得過程。
2.自我效能感與智慧人格。自我效能感通過學生的思維模式對其行為表現起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對富有挑戰性的事情充滿興趣,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敢于探索未知事物,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心,并勇于開拓進取,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潛能,這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同時善于進行歸因分析,做出客觀的評價,體現學生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自我意識能力,而學習能力、自我意識能力都體現了學生智慧人格的發展。
小學生雖然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成熟,限制了其學習能力、自我意識能力等智慧人格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善于提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依據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認知水平,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幫助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促進學生智慧人格的發展。
3.自我效能感與情感人格。情緒影響學習活動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生成,老師應培養學生自我情緒管理和調節能力,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讓他們面對問題時不會由于過度激烈的反應降低自我效能感。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小學生(6歲—12歲)正處于勤奮感與自卑感的沖突這一階段,該階段老師的任務在于促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進步,獲得勤奮感,這樣在以后學習和生活中才會充滿信心;反之,便會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對于小學生,老師可以創設情境,考慮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充滿自信,體驗積極向上的情緒。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標。在培養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過程中,為小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能較好地促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多次成功體驗能使小學生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強,但是過于簡單的教學目標學生容易實現,長期處在這樣的感覺中小學生會失去對學習目標的挑戰性,甚至產生急于求成的意識,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反而會限制應有行為能力的體現,降低自我效能感。只有通過努力獲得的成功,學生才能合理有效地歸因,避免產生自卑情緒,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人格。
4.自我效能感與意志人格。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對行為活動的堅持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能夠正確把握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傾向于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面對困難有足夠的毅力堅持自己的行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相反。小學生性格發展水平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的,性格特點還不夠穩定。遇到挫折困難時表現出消極、悲觀、自卑、意志力不堅定、缺乏自我控制力和堅持性等不良性格特征。挫傷學生學習勇氣和興趣,面對這樣的問題,要把握時機,積極評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增強學生學習和活動的自信心。老師也可以通過提供合理的榜樣示范進行替代強化,幫助學生獲得替代性經驗,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充滿信心,堅持自己對問題的選擇,從而形成堅毅的意志品質。
總的來說,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生成與人格塑造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高自我效能感能夠促進小學生智慧人格、情感人格和意志人格養成,對推動小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有著重要意義;而高品質人格會有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從而獲得和增強自我效能感。
注釋:
①④張勝華.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機制及其對學習策略教學的啟示[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01):41-43,41.
②劉燕江.高二年級學生自我效能對數學問題解決的影響[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③張秀芬.自我效能感理論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上),2014(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