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超
【摘 要】本文從新時代賦予高校共青團的歷史使命、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團員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等方面分析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意義,并針對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面臨的新媒體環境、新的服務對象及新時代新要求等主要挑戰,提出應對的具體措施:以新媒體建設為載體,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平臺,促進學生能力素質均衡發展;以培養團干部為目標,進一步加強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共青團工作 ?吸引力 ?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32-02
吸引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運行和實現其根本職責與重要任務的前提。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環境和對象有很大的改變,對高校共青團如何實現組織管理功能,正確引導和服務青年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試分析新時代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意義,并針對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面臨的主要挑戰,提出應對的具體措施。
一、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黨聯系廣大青年學生主要依靠共青團,共青團員的思想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賦予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更是促進團員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
(一)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新時代賦予高校共青團的歷史使命。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在經濟、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特別是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確立和推進,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和教學機制也隨之進行改革與發展,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沖擊。新時代高校共青團的重要使命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各高校共青團工作要以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為核心,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
(二)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新時代共青團改革指明了方向,對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了要求,對新時代青年成長寄予了厚望。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工作目標是突出對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團組織旺盛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衡量標準是通過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來體現的。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強化責任使命擔當、推動基層團建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
(三)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團員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吸引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運行的前提,是團組織的根本職責和重要任務,是吸納更多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先進青年加入到共青團組織中來的必要條件。高校共青團組織為廣大團員青年提供了學習的平臺,為引導青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先進性提供了保證,對引導青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青年正處于人生的積累階段,高校共青團要加強對青年的思想引領,通過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就業創業等工作,引導、教育和團結青年,進一步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探索新時代團員青年的成長和成才的新途徑。
二、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面臨的主要挑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面對的對象以及工作的社會環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對凝聚青年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的環境要求、新的改革要求和新的服務對象的要求,對高校共青團如何實現組織管理功能,正確引導和服務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時代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技術在共青團的工作中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使得高校共青團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交往方式的選擇面也更加廣泛。隨著手機的普及,絕大多數大學生通過手機QQ、微信、微博、電子郵件等新媒體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和交流。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廣泛性、快捷性和不可控性,共青團在組織凝聚青年時如何提高運用新媒體手段的能力,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媒體方式來引導團員青年,以及加強高校共青團工作輿論導向?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使其面臨著一定的難度。
(二)新的服務對象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面臨的新挑戰。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的對象受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呈現出思維更加活躍敏捷、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自我意識強烈、個性鮮明等特點。同時也存在著政治參與熱情不高,易受不良因素影響,缺乏自我監控能力等問題。面對大學生的新特點和新需求,高校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方面出現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的情況,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從內容和形式上都缺乏創新,開展的各項活動難以得到大學生的認可,效果不顯著、參與性不高,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建設。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高校團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做好共青團工作,關鍵在團的干部。團干部在高校共青團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團結、引導大學生的重要橋梁。新時代要求團干部要務實肯干,加強個人素質,提高工作的效率,要在社會思想多樣化的形勢下抓好青年思想引導,在青年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抓好服務青年工作,在經濟新常態下抓好服務大局工作,要適應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趨勢大力占網用網建網,樹立新時代團干部的良好形象。推動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加強基礎團總支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團干部隊伍,是新時代對高校團干部工作的具體要求。
三、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具體措施
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表現為共青團員對團組織文化的認同和共青團員之間相互的感染力,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的精神核心,團組織首先要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凝聚廣大青年。新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以新媒體建設為載體,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結合工作實際,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借助多媒體平臺,如網站、QQ、微博、微信公眾號方式加強新媒體宣傳引導工作,健全新媒體網絡工作模式。將新媒體作為反映團的工作和聯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主要陣地之一。通過推行“智慧團建”建設,利用網絡新媒體,加強基層團組織的建設,實現團組織對團員青年在時間和空間上全覆蓋,讓新媒體成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在素質拓展、組織提升、權益服務和思想引領的綜合信息平臺。“智慧團建”是團中央貫徹落實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動共青團加強自身建設,創新線上線下活動、加強團員學生的管理、落實從嚴治團要求的重要舉措,具備基礎團務管理、工作管理和服務青年三大功能。包括對團組織、團員、團干部基礎數據庫的管理,也包括對團員發展、團費收繳、組織關系接轉、組織生活開展、推優入黨等基礎工作的管理,對推動團的工作運行機制改革、服務青年具有實際的意義。充分把握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發展的要求,是在高校大數據背景下實現團組織之間及時交流、推進團工作扁平化運行、實時掌握團員青年需求、吸引和凝聚團員青年的有效途徑。
(二)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平臺,促進學生能力素質均衡發展。不斷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團員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結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切實推行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結合“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平臺,在加強團員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個證明自我的科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目前,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主要包括學生工作履歷、團學活動參與情況、實踐活動經歷、公益和志愿活動經歷、創優創新創業等五個方面。在第二課堂的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團干部真實地記錄大學生每個學期參加團學工作、各項活動和培訓等情況以及在各類活動中取得的成績來量化共青團組在培養學生方面的指標。另外,通過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真實表現,對每一位大學生進行合理評價,從而讓大學生正確面對自身優勢、盡量彌補自身不足,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也是高校團組織順應新時代發展,凝聚團員青年的有利途徑。
(三)以培養團干部為目標,進一步加強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高校共青團干部在加強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團干的培養和任用,重視團干的選拔,提高團干的工作水平,對促進高校共青團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新時代也要求高校共青團干部結合時代需求,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工作的水平。首先,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團干部的選拔標準與選拔機制,以基于崗位的勝任力為核心選拔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其次,完善高校共青團干部的培養機制。依托崗位培訓、實踐鍛煉、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團干熟悉和了解團的業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理論思維能力。最后,完善高校團干的管理機制,規范考核程序。進一步對專制團干和兼職團干進行管理,解決團干部的待遇問題和編制問題,為團干的發展提供和創造機會,從而切實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向杰.新時期高校共青團組織凝聚力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2]程祖浩.高校共青團職能及其發揮路徑探析[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6
[3]李勇.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凝聚力建設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7(6)
[4]孟杰.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加強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吸引力與凝聚力[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3)
[5]杜娟,張彬彬.網絡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共青團品牌工作影響力和凝聚力方式方法研究—— 以合肥學院為例[J].才智,2018(1)
[6]喬少平.提高高校共青團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9)
【基金項目】北海職業學院“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科研教改類重點課題“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融合立德樹人職業精神的路徑探索”(2018YJY04)
【作者簡介】蔣 超(1984— ),女,廣西桂林人,北海職業學院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