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資助育人錐體模式的構建與應用,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提出資助與人文關懷、資助與能力培養、資助與勵志相結合等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要點,探討從輔導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朋輩互助小組三個維度構建資助育人錐體模式,并從發揮輔導員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朋輩互助小組的長效運行機制三方面應用資助育人錐體模式。
【關鍵詞】高校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資助育人 ?錐體模式 ?構建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39-03
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著既要經濟助人,又要勵志育人的雙重挑戰。資助以教育為導向,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標,這樣才能實現最大效益,體現出真正的價值。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緊貼精準資助主題,實現資助育人制度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實現立德樹人。高校要實現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把“育人”這一主線貫穿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資助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物質上幫助學生,在精神上培育學生,在能力上鍛煉學生,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精神,切實發揮資助與育人相統一的功效。
一、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
(一)思想上存在精神貧困的現象
部分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的限制,缺乏培訓和鍛煉機會,能力素質相對欠缺,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參與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競聘時易遭遇挫折,只能依靠助學金、貧困補助等救助方式解決經濟困難,因而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部分受資助學生不思上進,不知感恩,不參加公益活動,思想上淪為“雙困生”,擺脫精神上的貧困遠比擺脫經濟上的貧困要復雜得多。因此,建立起一套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業、心理、就業幫助等全方位支持體系,根據不同貧困生在心理、人格、思想上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將助學與育人、助困與勵志相結合,物質資助與精神激勵并舉是目前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挑戰。
(二)實踐中存在能力素質薄弱現象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很大一部分來自經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普遍表現出基礎薄弱、知識面窄、實踐操作和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差,他們的一些素質拓展發展性需求難以實現,綜合素質相對較差。輔導員在資助工作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認真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成才。
實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否真正解困,因此,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成為資助工作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由于來自邊遠地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課堂學習,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因而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在社會實踐中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同時他們也缺乏主動尋求社會實踐的動力和途徑。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和才能,根據他們的特點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提升他們的能力素質。
(三)心理素質上存在自卑敏感現象
由于家庭經濟的壓力,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面對競爭、壓力、挫折的時候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很少向別人敞開心扉。因此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心健康,培養他們積極心理品質尤為重要??梢酝ㄟ^建立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檔案,做好心理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會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去心理健康中心咨詢,及時掌握和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進行正向引導,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二、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要點
(一)將資助與人文關懷結合起來
將資助與人文關懷相結合要求我們正確認識作為受助主體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地位,公平公正地開展資助工作,多方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營造一個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性化環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人文關懷還要注重學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促使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學會自強自立,感恩社會,報效祖國。
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時,要注意資助的方式和方法,要尊重他們的尊嚴和人格,只有真誠的尊重和關懷才能產生好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效果。資助應該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為他們帶來的人文關懷。高職院校應將提高資助育人水平作為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鼓勵學生努力上進,不能停留在傳統的說教層面,要深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真誠與他們交流,談話談心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護學生隱私,讓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感受到國家、學校的關懷,讓愛心在心底生根、發芽。
傳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需要營造一個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性化環境。一方面,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心理及自身發展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在校園內積極營造扶貧幫困、互助互愛的良好氛圍。要充分調動教師和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資助活動,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間形成團結融洽的關系,消除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歧視和隔閡,對他們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營造愉快和諧的人際交往環境。
(二)將資助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
高校資助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和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增強自立意識、提高知識技能,促進他們的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作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輔導員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努力使資助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使資助工作的目標和旗幟“亮起來”;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牽引,讓資助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立起來”;以精準資助理念為支撐,使資助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活起來”,大力加強精準資助、就業創業引導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等工作。
輔導員應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增強其實踐技能和適應能力。輔導員要注意發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優點,鼓勵他們參與社會調查,參加公益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掌握學習方法,豐富專業知識,實現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三)將資助與勵志結合起來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勵志教育主要是通過感性和理性的引導、教育,喚起他們的自主意識,使他們克服自卑、憂慮和依賴感,培養他們自我規劃能力,激發其潛能。輔導員要創造條件,努力將勵志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環境中。營造自信樂觀、自強勵志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中,要結合學生情況,選擇典型事跡,向周圍的學生宣傳、推廣,增強貧苦學生成才事例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才,更好地發揮榜樣作用。
三、資助育人錐體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探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和資助育人工作的要點后,需要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三個維度,即輔導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朋輩成長互助小組,這三個維度以及人文關懷、能力培養、勵志教育的主線,共同構成三面一體的資助育人錐體模式。
(一)錐體模式的構建
1.錐體模式的三個維度。錐體模式的三個維度分別是輔導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朋輩互助小組,輔導員作為教育者,是錐體模式的主導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資助育人工作的受益者,在錐體模式中處于主體地位。朋輩互助成長小組由同專業優秀學長、同級同學組成,目的是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2.錐體模式的結構。錐體模式如下圖所示,以輔導員為頂點,人文關懷、能力培養、勵志教育為主線構成資助育人工作的三個平面,以朋輩互助小組為實際操作平臺,通過發揮輔導員的主導作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體作用和朋輩互助成長小組的力量,提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擺脫經濟困難、提升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成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二)錐體模式在資助育人過程中的應用
1.發揮輔導員的主導作用。探索一套適應當代青年群體特點、滿足他們成長需要的資助育人模式和方法,以心換心、以情換情、以人化人,是輔導員的使命和責任。輔導員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實效為先的基本原則,不僅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不僅要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知心朋友,更要成為他們的人生導師。
輔導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可以通過摸底調查,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為他們建立綠色成長方案,通過跟蹤記載學生大學生涯成長的點點滴滴,并及時反饋給他們,激勵或警示他們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輔導員還應注意收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功案例,用成功案例激勵學生,為樹立榜樣。
2.充分調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結合新時代要求,對接學生需求,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搭建展示新平臺和成長新舞臺,教育引導學生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征途中,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綻放青春色彩,實現人生夢想。
在平時的工作中,輔導員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分析,了解他們的優點和長處,針對不同年級的受助學生制定符合其成長規律的資助育人方案,在開展校園活動時,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參與可以發揮長處的活動,在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時,根據學生特點及興趣愛好,找到適合他們發揮特長的平臺,積累經驗,增強自信,不斷進步。如以培養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把各項資助項目的落實與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社團活動、各項能力比賽等形式,培養和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強他們競爭意識和寫作能力,鼓勵他們敢于拔尖,培養其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3.建立朋輩互助小組的長效運行機制。朋輩互助小組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資助育人工作的效果與朋輩間的學長們的輔導帶動關系密切相關。因此可通過建立朋輩互助小組,選拔和培訓優秀學干,積極有序地組織和實施各項資助活動,通過示范帶動作用,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組織協調、溝通表達的能力。
由輔導員、學生會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計活動方式和內容,指導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輔導員對活動進行指導,使其不偏離思想教育工作的航線。通過橫向調動學生投身專業學習、創新創業比賽、社會實踐、團學工作的積極性,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在縱向上引領學生從新生入學的起航工程、生涯規劃到畢業時的就業導航,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實現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目標。
總之,發揮輔導員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朋輩互助小組為實踐操作平臺,構建起親切、真實、有溫度、有思想的錐體模式資助育人模式。
【參考文獻】
[1]趙紅霞,高培培.子代教育對中國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基于CHIP2013的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7(12)
[2]袁自煌.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等教育,2017(10)
[3]于杰,朱愛華,石晶.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J].學理論,2013(8)
【基金項目】2018年北海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精準扶貧視閾下廣西高高職院校學生資助育人功能及其實效性研究”(2018YJY06)
【作者簡介】趙曉蘭(1980— ),廣西欽州人,北海職業學院講師,輔導員,研究方向:高職學生管理及創業就業指導。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