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
摘 ? ?要: 價值觀的形成主要通過價值判斷能力獲得、價值觀反思、實踐行為三者結合實現。“交互模式”實質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價值觀教育模式,即“四加一”教育新模式。它是對以往價值觀教育課堂師生關系、教學模式、教育平臺等的再優化,體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合理反思,突出教育的平等性、互動性、交流性和協作性。只有合理利用好影響價值觀教育成效性的各方因素,才能改變“自話”式,發揮該模式的教育價值,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交互模式 ? ?教育效果
一、當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困境
“自話”,意為自說自話、喃喃自語。自話式教育是指當前教育過程中“自說自話”和“缺乏交流”的這種現象[1]。這種教育模式表現為“一言堂”式灌輸教育內容,忽視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特征在于:第一,單方灌輸,單方接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缺乏互動、缺乏交流,尤其是受教育者一方,參與度明顯不夠;第二,受教育者處于被動的服從地位,教育者機械地傳輸教學內容,受教育者機械完成,雙方缺乏有效共情,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共鳴。
二、“交互”模式的優越性
1.主張傾聽與尊重。
交互教育反映的是一種平等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這種關系下的價值觀教育擯棄了以往“一言堂”式教育,強調互相尊重,彼此傾聽。此外,教育者給予受教育者充分的尊重,允許受教育者發表意見,雙方在彼此傾聽的狀態下進行言說和辯論,此時二者的身份界限逐漸模糊,雙方身份不斷切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得到成長。其次,在交互教育模式下,放下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姿態傾聽受教育者的心聲,毫無疑問能夠促進彼此尊重的師生關系 的建立。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助于教育者放下架子,成為教育過程中的聽眾,為貼近受教育者實際做好鋪墊,從而有效交流。
2.主張包容與移情。
首先,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彼此獨立的兩個個體,因此教育接受度方面必然存在矛盾偏差。交互教育強調交際的雙方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的雙方都要持包容態度,允許不同觀點的出現。交互式教育體現了人際交往世界不存在絕對真理的科學處理方式,體現了教育的開放包容。其次,交互教育主張移情。教育過程中的交流是一種體驗,交流的雙方以自己一方的經驗體驗著另一方,建立同在的關系[2]。在交互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者互為交流者與感受者。在交互交集中,雙方完成交互體驗程序,提升自身價值觀認知,達到認知共鳴。通過交互式教育,調動教育者的主動性,努力搭建受教育者認可的教育場域,完成價值觀教育的融入,提高教育實效性。
3.主張對話與交流。
在交互教育視野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不是單向的誰走進誰的關系,而是彼此走進對方的互動式關系。在互動交流中,雙方產生一種“刺激-反應”的有效模式,形成雙向循環[3]。教育者在教學前與受教育者對話交流,吸取受教育者在教學素材、教學方式、教學場地等方面的合理建議,結合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實際接受能力、知識水平能力等適當調整教學,有針對性地解決受教育者的困惑。通過對話交流,教育者可以掌握受教育者對價值觀教育的看法見解,在與其不斷的交流互動中掌握教育走勢,有效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三、“協作”:“四加一”模式的構建
1.教育者擺正姿態,重建平等師生關系。
教育者是交互教育的指引者,只有教育者擺正姿態,才有助于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而平等的師生關系是交互式教育模式得以成功應用的關鍵。教育者必須變“發號施令”式的師生關系為平等型師生關系。第一,教育者要給予受教育者充分尊重,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個性人格。第二,走到受教育者中間聽;走到受教育者中間看:要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首先應了解學生主體,這就需要教育者走到學生中間,經常與學生接觸。同時,應走到學生中間聽,廣泛地聽取學生的意見,關心學生,獲悉學生的看法,關心學生的困惑,解答學生的疑問,這樣能為隨后教育環節的有效交流做好鋪墊,同時縮短師生間的心靈距離,有助于開展真誠的交流學習。
2.教育者提升“交互”教育能力,發揮指引作用。
交互教育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提問回答模式。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不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即使得到了學生的回復交流,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互動,同樣難以達到預期的交互教育效果。從側面反映教育者啟發式教育能力較低的現狀[4]。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的交互教育能力,必須有不畏艱難的鉆研精神,深入社會研究各種社會問題蘊含的價值觀教育知識。在教育素材設置上,要創造性地增減文本內容,通過反復揣摩,熟練掌握教育素材。此外,教育者要提高交互教育能力,提升自己引導作用的實效性,還要做好價值觀教育導向工作,以啟發受教育者求真務實為目標,指引其開展系列討論分析活動等。只有確保教育者的指引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保證交互教育質量,從而實現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標,為學生順利成才提供堅實的基礎。
3.教育者完善“交互”教育技巧,掌握教育主動性。
交互教育的技巧是對教育者能力與情商的雙重要求。交互技巧正好面對的是交流互動話題的確立。明智的教育者設定討論話題通常都是從受教育者的興趣出發的,這樣才能成功吸引受教育者積極加入。因此在提升交互教育技巧方面,教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適當議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其次,要充分關注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將教育過程置于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場所。將交互教育所需的話題盡可能與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及時回應學生在價值沖突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困惑,同時借助價值觀議題,啟發受教育者拓寬自己的視野,激發受教育者彼此進行思想的噴樁,以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方式討論。最后,要深入學生實際,在受教育者身邊確立典型,引導受教育者主動思考,主動與教育者互動交流。
4.教育者掌握“交互”教育規律,搭建交互式交流平臺。
交互教育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因此在交互教育模式下,教育者要充分掌握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把握時代脈搏,研究當代學生年齡、心理、人格、動機等多方面的特征,有效開展互動交流。以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可以采用的交流互動方法主要有共情法及心理體驗法。從受教育者的探索心理出發,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小品法、角色扮演法及舞臺劇法。以受教育者的表達習慣和語言特點為出發點,教育者可以將自己以往邏輯緊密、體系完善、知識緊湊的表達方式轉化為富于大眾化、時代化、流行化的表達。通過這些方法,教育者不僅能在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吸引受教育者眼球,還能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占據主動型,確保學生的參與度。
5.受教育者要加強自己的參與意識。
交互教育模式的實現不能光憑教育者的一腔熱忱,受教育者應適度配合互動。首先,受教育者應該配合教育者,每天進行時事類、政經類及生活類報刊的閱讀,讓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價值觀教育素材的搜集。此外,受教育者作為交互教育課堂的主角,要樹立主動參與的意識。要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自我效能感,培養自身的交流互動意識,相信自己能夠獨立準確地表達觀點,相信通過系統合作一定能夠提升自我認知,同時相信自己能夠與伙伴通力合作,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交互教育的基礎在于互動交流,交流則是教育的前提,沒有互動難以實現教育目標。交互教育強調互動交流的重要意義,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它在促進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教育者的姿態、教育者交互教育能力的提升、教育者交互教育技巧的完善、教育者交互教育方法的掌握,以及受教育者的參與意識對交互教育的最終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客觀衡量自身的能力素質,綜合評估,統籌規劃,構建合力,有效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向華.對話教育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牛曉琴.對話:提升道德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