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探討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外語屬性。根據語言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外語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從這個角度出發,外語教育應該強調其跨文化屬性,而不是工具性,只有突出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才能改變以往外語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轉變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外語教育 ? ?核心素質 ? ?跨文化屬性
1. 引言
語言文字素養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素養既包括母語素養,又包括外語素養。在缺乏目的語的環境下,外語素養培養主要依賴外語教育。
從某種程度上講,外語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全面振興高校本科規劃中明確提出,高校公共外語教學要“為國家戰略培養和儲備‘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人才”。2019年2月20日在外研社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測評中心舉辦的首屆“外語教育與人才培養”院長論壇上,外研社高等英語分社社長李欣提出,未來人才應具備:(1)外語表達能力;(2)跨文化溝通能力;(3)分析判斷能力;(4)合作能力;(5)學習能力。無論“國際化人才”,還是上面提到的五種能力,都與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息息相關。
“跨文化語言學習意味著在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之間,以及自我和他者之間,開發第三空間……語言學習的理想狀態不是一個被同化的過程,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Liddicoat et al.,1999:181)。它不是要培養被外語文化同化的人才,而是要搭建世界通用語言(目前為英語)文化與中國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既具有國際視野與中國情懷,又能夠理性審視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并有效進行跨文化溝通(Bryam,2014;孫有中,2017)。
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往,對于生活在21世紀、肩負著人類未來希望的年輕學子來說,尤為重要。不管所學專業是什么,將來從事何種職業,具備超越文化局限性的眼光和視野,擁有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概念
2.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簡單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定義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有效、得體的溝通能力,“即:交際的有效性和交際的適宜性。前者是指人們通過交際行為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后者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環境或場合使用最合適的交際行為能力”(汪火焰,2012)。
2.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含有三個基本因素: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為因素(汪火焰,2012;王曉玲,曹佳學,2015)。認知因素指的是跨文化意識,即人們在已有的對本國和外國文化的認知基礎上建立起的對周圍事物人物的認識和理解。情感因素指的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持的情緒或態度,比如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活動前、中、后能夠表現出來的積極情緒——承認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具有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行為因素指的是人們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各種技能,比如獲取和運用語言信息的能力(汪火焰,2012)。
Brian Spitzberg(1997)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因素構成,三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包括跨文化知識——認知,積極的動機——情感,有效的交際技巧——行為,三個因素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構成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3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模式
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部分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Byram(2014)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角度出發,構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他認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由一定的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篇章能力,相關的文化知識,對外國文化良好的態度,一定的交際技能共同組成的(彭云鵬,2012)。
我國學者賈玉新(1998)在西方學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的基礎上,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歸納為基本交際能力、情感與關系能力、情節能力和策略能力。交際中的語言能力、非語言行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認知能力屬于基本交際能力。情感關系能力包括情感和關系兩種能力。其中,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也就是能認同和理解別人的處境、感情和動機的能力。情節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環境中能遵循典型而獨特的言語和非言語交往序列定勢的能力,多適用于語言多義現象或某種特殊語境。策略能力系統指因語言或語用能力等問題而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時候,交際者以某種策略或其他措施進行補救的能力(彭云鵬,2012)。
進入21世紀,Littlewood(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區分語言交際能力的五個層面,包括語言層面(即語言知識)、話語層面(即文本知識)、社會文化層面(即對母語和目的語文化的理解)、社會語言層面(即語言得體性及其與社會的關系)、語用層面(即交際的有效性和策略)。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外語教育不僅是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更是培養文化素養,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學會與不同文化的人有效得體地溝通,才能真正達到外語教育的目的。改變以往的外語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
3.英語教育如何體現跨文化屬性
3.1以跨文化屬性為基礎的外語教育
以跨文化屬性為基礎的高校外語教育可以定義為:“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異同;能對不同文化現象、文本和制品進行闡釋和評價;能有效和恰當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能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保▽O有中,2016)
當外語教學上升到較高層次時,要求外語學習者為能夠運用外語對跨文化多樣化的文本進行評析甚至再創作時,外語學習者語言、思辨和跨文化能力的發展變得同等重要,須均衡發展。
3.2將跨文化屬性溶于語言能力培養
語言能力有三個層次,“言之無誤”“言之有理”“言之有禮”(孫有中,2017)。這三個層次可以理解為語言的準確、有理有據的論證和清晰的邏輯,尊重不同文化的特點,進行禮貌而得體的溝通。
Harumi(2002)提出,語言教育需要有跨文化理念的指引,這樣才可以培養語言學習者用不同方式體驗和觀察世界,使他們重視培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和他者意識,理解文化在語言中的呈現,語言如何通過文化這一載體影響學習者價值觀、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的形成。如果對語言與文化的理解不夠,學習者將很難真正掌握一門外語并用它進行得體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3改變傳統外語教育的工具屬性
目前,社會上普遍認為外語是工具。一些外語教育工作者對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不甚了解,結果是學會了語言知識和技能,卻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自改革開放以來,有關外語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但改革成效一直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外語教育工具屬性定位問題是關鍵。
要改變以往的外語教育的工具屬性就要求對以往外語教學進行改革,使之在培養學生外語聽、說、聽、寫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通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這就意味著外語教學必須從以前以提高學生外語技能為主的工具屬性轉變為以“內容”和“意義”為主的人文屬性。比如加大人文類經典著作的閱讀,帶領學生探討人文類話題,以及與當代社會與人類發展相關的核心主題(孫有中,2017)。
在教學中,除保持現行外語課程對語言技能的訓練外,還應該努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其語言、思辨和跨文化能力,從而通過語言學習實現人文通識教育。這將構成全球化時代外語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的重要競爭優勢(孫有中,2017)。
4.一些學校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缺失
4.1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理論缺失
跨文化交際理論興起于美國,并通過美國學者的研究發展起來??缥幕浑H理論和語言教學研究幾乎都源于美國和歐洲學者,研究視角、研究范式和取向明顯以西方為中心,建立在西方交際理論基礎上,以西方的價值觀與交際理念為核心,缺少非西方視角,導致視野局限于西方社會。以歐美經驗為參照的理論并不具普遍性,更談不上符合中國國情。要克服這些局限性,就要不斷質疑和超越強勢文化的局限,不能只用西方視角理解世界和跨文化交際。
因此,我國必須建立符合國情的跨文化外語教育理論,明確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
4.2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理念缺失
目前,一些外語教育工作者還沒有真正理解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外語教育工作者對外語教育的理念大多停留在工具屬性。所以,實踐上仍然以語言形式,即:語音、語法、詞匯、結構為中心,忽視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認為學好語言就具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即使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沒有將外語教育提高到跨文化屬性的高度。
4.3外語教育跨文化批判視角的缺失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他國總是將研究對象設定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人。我國跨文化研究至今沒有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跨文化研究體系。其實借鑒他國研究成果,學習先進文化不是問題。問題是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他國文化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對書本知識往往從學習語言角度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這就是我國外語教育忽視跨文化屬性的后果。
4.4母語文化缺失
目前我國的外語教材,特別是英語教材,為了強調“原汁原味”,基本采用英語原文,內容大多與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相關,潛移默化地使中國學生對西方國家和文化產生好感。一些外語能力很強的中國學生不能用英語表述母語文化,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學者應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母語文化缺失使我們對跨文化交際理解產生偏頗,也是我國外語教育偏離跨文化屬性的結果。
5.討論與建議
5.1建立我國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理論體系
目前,我國尚無完善的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理論體系,對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研究甚少,更談不上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實踐行動,外語教育從教材到教學形式都屬于語言工具屬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外語教育的定位偏差,對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認識不足。
5.2提高外語教育工作者對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認識
雖然我國引進跨文化交際理念已有數年,對跨文化交際感興趣的人為數眾多,但真正認識到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的人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外語教育跨文化屬性是對外語教育的全新定位,其概念不為大多數外語教育工作者所知,該方面研究甚少,能否被我國大多數跨文化研究學者接受尚需時日。
盡早讓外語教育工作者了解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屬性有利于提高他們對外語教育跨文化本質的認識,改變以語言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目前我國外語教育正經歷歷史性轉變,高校外語教育目標正從“知識向能力轉變”,教學方法從“知識傳授與獲取”轉變為“可遷移能力的提升”。
5.3強化外語教育跨文化批判意識
一些學生,對于教師講的、課本上寫的,都奉為圣明,不假思索地記憶或背誦,缺少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個問題在外語教育中更加突出。因此,外語教育,特別是英語教育,必須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目前我國英語教育還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5.4提高母語文化在外語教育中的地位
Hall(1988)認為,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不是理解外國文化,而是加強理解本國文化。了解外國文化會激發一種意識,一種對比和差異產生的興趣。所以,深刻理解母語文化的最佳途徑之一是學習他民族文化,促使學習者注意不同文化差異。學習目的語文化能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從異文化的立場觀察母語文化,能察覺出作為母語文化的群內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同時,對母語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客觀發現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習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并不意味著同化,而是用新的視角看待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學會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研究中寬廣的視野和雍容大度的心態。
實際上要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洞察力,必須幫助學生了解母語文化。母語文化在外語教育中可以作為與目的語文化進行對比的工具,既能深刻揭示目的語文化的主要特征,又能加深學習者對母語文化本質特征的理解。
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不是被同化的過程,而是體驗不同文化、豐富自我文化的過程。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必須強調母語文化,中國學生需要在充分理解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批判性地理解他民族歷史和文化。因此,外語教育中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是中國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立身之本。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和學生的母語文化不應是沖突的,而應是相輔相成的。
6.結語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跨文化英語教育進行描述,以跨文化交際理念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為核心,分析語言的人文屬性和交際屬性,認為外語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外語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2]Hall, E. T.. 居延安,譯.超越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3]Harumi, I.. A new framework of culture teaching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J]. RELC Journal, 2002(33):36-57.
[4]Liddicoat, A, C.. Crozet & J. Lo Bianco. 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C]. J. Lo Bianco, A. Liddicoat & C. Crozet (eds.). 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 Melbourne: Language Australia, 1999:181-187.
[5]Littlewood, W..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expanding concept for a changing world[C]. E. Hink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lume II. New York: Routledge, 2011:541-557.
[6]Spitzberg, Brian.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 Samovar, Larry A & Richard E Porter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8th ed.). Belmont: Wadsworth Pub. Co., 1997:379-391.
[7]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8]彭云鵬.醫學情景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9]孫有中.人文英語教育論[J].翻譯教學與研究,2017(12).
[10]孫有中,文秋芳,王立非,封一函,顧佩婭,張虹.準確理解《國標》精神,積極促進教師發展——“《國標》指導下的英語類專業教師發展”筆談[J].外語界,2016(06):9-15,56.
[1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12]王曉玲,曹佳學.跨文化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課題來源:本文是河北省社科聯2018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18030401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