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新宇 曹夏蒙 朱美澄



摘 ? ?要: 在國家推進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與重視本科教學質量的雙重背景下,大學生的發展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學習適應性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調查了長三角地區雙一流院校中新高考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現狀,發現此類大學生整體學習適應性良好,但學習態度和教學模式維度存在適應性不良問題,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影響因素,并從學生個人、教師、學校三個角度提出提高新高考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 學習適應性 ? ?新高考大學生 ? ?雙一流院校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國家正積極推進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致力于辦好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從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國家越來越重視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提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放在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放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1]。在此背景下,國家和時代對如今的大學生提出新的要求和期許。
學習適應指主體根據環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以實現與學習環境平衡的心理與行為過程[2]。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貫穿整個大學學業生涯并直接影響學業成就、未來發展等諸多方面。并且,學習適應性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達到國家和時代的期望。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進行,制度上呈現出顛覆性變革,將對學生進入大學后的學習造成影響。經歷新高考的大學生很可能在學習適應性方面呈現出新的狀態或出現新的問題。因此,研究雙一流院校中新高考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并提出相應教育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方法
1.取樣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長三角地區雙一流院校中經歷新高考的大學生為被試,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1份,回收率93.7%,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272份,有效回收率90.7%。其中,男性105人(38.6%),女性167人(61.4%);高考所在地為上海的113人(41.5%),高考所在地為浙江的159人(58.5%);大一165人(60.7%),大二107人(39.3%)。
2.測量工具
在參考馮廷勇編制的《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基礎上,加入與新高考相關的題目,編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問卷分為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教學模式、學習態度4個維度,共29個題目。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得分越高,學習適應性越強。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轉采用最大正交旋轉。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如下:KMO值為0.908,Bartlett球形檢驗系數值為3882.874***(p<0.001),表明適宜做因素分析。4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4.220%。結構矩陣良好。子維度信度系數區間在0.642-0.911,整個問卷的信度系數是0.913,有較好的信、效度。
3.數據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三、研究結果
1.學習適應性基本現狀
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調查結果顯示,雙一流院校中新高考考生的總體學習適應性的每層面平均分在3分以上,說明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整體水平較高。在學習適應性的四個子維度上,被試在學習能力這個維度上的得分最高。表明新高考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較強。除了學生自身原因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高考改革中大學在招生時各專業會對考生的高中選考科目進行規定,因此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時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和能力。
不過,其中教學模式和學習態度的得分均低于3分,表明被試在這兩個維度上的適應性狀況并不理想。說明學生對學校設置的教學內容、制定的教學制度、教師的教育風格等方面的適應性不良。但是,與以往高考考生不同的是,新高考大學生在高中就開始了“走班制”。所以他們普遍對大學學習中沒有固定教室和固定同學的模式比較適應。值得關注的是,學習態度的得分最低,說明此類大學生沒有對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向上,同時存在消極的學習情緒,而學習態度直接關系到學習適應性的多個方面,不良的學習態度會持續影響學生的學習,這種情況亟待進一步改善。
雖然從總體上看,雙一流院校中新高考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良好。但是,對數據進行進一步整理后發現,幾乎沒有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達到優秀程度。相反,有一定數量的學生表現出學習適應性不良。說明對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需要更多地關注和研究。
2.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比較
由表2可知,男女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教學模式、學習態度及總體學習適應性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男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比女生高。
3.學習適應性的高考所在地差異比較
由表3可知,不同高考所在地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浙江考生的學習能力要高于上??忌6趯W習動機、教學模式、學習態度及總體學習適應性上二者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浙江考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比上海高。
4.學習適應性的年級差異比較
由表4可知,大一和大二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教學模式、學習態度及總體學習適應性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四、影響因素分析
1.學生個人原因
第一,上了大學后,學生從高中的高壓狀態進入大學相對自由輕松的環境中,一些學生享受這種放松的狀態,沒有著手設立學習目標或者制訂學習計劃,導致缺乏一定的學習動力。第二,在大類招生的制度下,入學后的一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專業,而是接受較多的通識教育,這就對學生的自主規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學生由于在高中時幾乎沒有進行人生選擇或規劃的機會,導致他們欠缺相關經驗和能力,最終使學生在學習上變得茫然且無所作為。第三,部分學生由于在高中經常被父母和老師逼迫學習,因此對待學習出現厭煩情緒。來到大學后,受到類似“大學不曠一次課、不掛一次課就不完整了”這樣說辭的影響,對待上課、學習任務、學習活動的態度變得消極,認為能拿到畢業證就行。
2.人際關系原因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人際關系狀況對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具有很大影響[3]。在學校中,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
一方面,高中教師和大學教師存在很大不同,高中時教師會安排好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計劃,學生只需要照做即可,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性。而大學教師更偏好啟發式教學,希望學生自主學習,經常會布置許多學習資料讓學生自行“消化”。這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不適應,學生經常感到不知所措并因為不能完成相關學習任務而產生挫敗感,從而影響學習適應性。并且,大學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不多,學生很難從教師身上得到課堂之外的知識與情感方面的交流,因此關系不會很親密。訪談時有較多學生談到,這樣的師生關系讓他們感到難過。
另一方面,同伴關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大學生通常將同伴關系看作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因此同伴的言語、行為及同伴關系的質量會對學生個人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敖煺叱?,近墨者黑”。有好的學習榜樣自然會使學生本身受到潛移默化的激勵。如果身邊的朋友對待學習態度冷淡,那么學生就會受到相應的消極暗示。訪談時有學生無奈地說到,身邊的同學尤其是同宿舍的朋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有時候自己想要學習,但是看到朋友們在打游戲或者聊天又會想加入他們。
3.學校原因
學校對于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硬件設施和學習氛圍兩方面。一方面,學校的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學習場所的學習條件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收獲和學習時的心情,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學校的整體校風、辦學思想、方向、目標及辦學特色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習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影響其學習適應性水平。
五、教育對策
1.學校方面
學習是學校和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棟梁之材,學校應該主動制定相關辦法并提高教學質量,以達到高水平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適應整個大學的學習,為學生以后就業、再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4]。
(1)加強本科生導師制工作。
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是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有助于更好地人才培養。隨著高校擴招,學生人數增多,以班主任和輔導員為主的以往管理模式不能更好地幫助和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但目前實施本科生導生制時多出現導師定位模糊、師生交往流于形式、師生互動缺乏持續性等問題,導致導師沒有在本科教學中發揮更大的價值。因此,高校要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度,發揮導師的指導與幫助作用。首先,學校應該明確導師的工作內容,并建立長效的監督機制,確保本科生導師制有質量地進行。其次,建立考評和激勵機制,提高導師的工作積極性。最后,學校應該控制師生人數比例合理,確保導師有精力和能力指導所帶學生。
(2)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
研究發現,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并沒有設立清晰而長遠的目標,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因此在學習上缺乏動力。尤其在大類招生制度下,許多新高考學生在大一時十分迷茫,不知道要選擇什么方向。因此,學校應該在大一上學期就開設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請有經驗的教師講解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學生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未來定位,從而激勵他們提高學習能力,積極主動地學習,并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且,大量實踐研究證明,入學之后開始制訂大學畢業計劃有利于大學生的學習定位和認知發展。
(3)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學校應該經常舉辦有助于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心理健康講座,開設相關心理輔導課程。同時,學校應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和有經驗的教師隊伍。此外,各學院還應對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進行定期測評,積極尋找導致學習適應問題的原因,并對學習適應性不良的學生進行單獨專門的輔導。
(4)建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校應該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一,每門課保持適當的班級規模。經過訪談發現,班級人數過多、教室過大都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和學習態度。因此,學校安排時應該考慮本門課學生的最佳容量。第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完善硬件設施,改善教室、宿舍的條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使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好的學習資源,如高質量的書籍期刊、名家大師的講座等。第三,學校應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學生進行文學、藝術、體育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
2.教師方面
教師在大學生學習適應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水平、師德、人格魅力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1)采用適合學生的授課模式。
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現有水平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從原有的機械式學習走向大學倡導的自主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教學模式。并且,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反饋情況,及時給予學生知識與方法方面的具體指導和建議。
(2)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
目前某些高校教師的教育意識有待增強,教師表現出的這種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不能盡快適應大學學習。雖然大學里的師生關系不像高中時那樣親密,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盡到關心學生的職責,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經歷中的重要他人。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和學生交流,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鼓勵他們潛心于專業學習,潛移默化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
3.學生方面
學生在學習適應性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學生必須積極采取行動使自己盡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1)端正自身學習態度。
某些學生來到大學之后覺得自己就是來享受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學生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明確學習的價值及學習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將現在的大學學習與自身職業發展聯系起來,把大學學習當作自己更好地發展的重要階梯。在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應努力尋找內源性的學習動力,培養穩定的學習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5]。
(2)明確學習目的,制訂學習計劃。
進入大學后,學生應該根據興趣確定人生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并嚴格遵守。學生不僅要確定自己未來到底要從事什么職業,還應明確達到目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從而制訂學習計劃并逐個完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3)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學習。
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小組討論、專業實踐等活動,在自身的深度思考、親身經歷及與老師的互動中積累學習經驗,豐富學習策略,培養高級思維能力等,從而逐漸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大學生應積極主動了解學校提供的學習資源,并有效利用這些學習資源幫助開展學習及提高各方面水平。
(4)培養學習意志力。
學習意志力是制約大學生能否提高學習適應性的關鍵因素。學生應該有意識地從進入大學開始培養學習意志力。首先,提高自制力,激勵自己勇敢地為設定的目標努力,抑制那些偏離目標的消極想法和情緒。其次,提高自我調節能力,遇到挫折和困境后要善于調整心態,盡快恢復積極向上的狀態。最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身學習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8(05):18-30.
[2]馮廷勇,蘇緹,胡興旺,李紅.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6(05):762-769.
[3]王華容.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4]馮廷勇,劉雁飛,易陽,張婭玲.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進展與教育對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02):135-139.
[5]王霞,范紅霞.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27):62-64.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高校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本科精英學院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2015SJD357)研究成果;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大創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