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張立晨
摘 ? ?要: 神經語言學是現代語言學的一門邊緣學科,本文擬從跨文化交際教學角度分析神經語言學中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并以神經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探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措施,希望為英語教學和醫學同仁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 神經語言學 ? ?跨文化交際能力 ? ?外語教學
神經語言學是一門研究大腦在語言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如何發揮功用的學科,為語言學家、外語教師和醫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理論與實踐的平臺。神經語言學理論對外語教學和學習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探究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簡要介紹大腦的言語機能及神經機制,分析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有助于外語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大腦言語機制的巨大潛力,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1.神經語言學概述
1.1神經語言學定義
從廣義上講,神經語言學主要涉及計算語言學、哲學領域的認識論和邏輯生成、神經生理和醫學科學等多個學科。狹義上的神經語言學涉及語言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用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語言習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的神經機制,是一門研究人腦如何接收、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的學科[1]。傳統定義的神經語言學,主要是從醫學角度觀察言語活動的現象,通過用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言語處理的神經機制,揭示人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F代定義的神經語言學主要從外語教學角度觀察言語活動的現象,充分發揮大腦語言機制的潛力。
1.2大腦的言語機能
大腦的三大言語中樞分別是布洛卡區、韋尼克區和角回區,負責整個言語行為中的聽、說、讀和寫,是人聽言語和讀寫言語的橋梁[2]。相關研究表明,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側大腦半球具有各自相異的功能。大腦左半球的主要功能是對言語進行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儲存、生成和表達,承擔人的語言和言語部分。大腦的右半球主要承擔人對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活動,空間知覺、想象和情感等的理解和加工。兩側大腦半球的功能雖相異,但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密切協作??偠灾?,神經語言學通過構建兩側大腦半球對聽、說、讀、寫等活動控制過程模型的方式研究大腦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2.從神經語言學角度分析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
2.1神經機制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造成的影響
神經語言學家發現,兒童學習語言是人腦天生的語言學習機制所起的作用,成年人學習語言應該是人腦的認知在起作用。在生理方面,大腦各器官發育成長過程中形成漢語習得的神經機制,這些器官發育成熟后,人才開始進行外語學習。因此,漢語和英語的神經機制不同,差異對兩種語言的習得都有一定的影響。在言語方面,相比較漢語的習得,言語在英語學習中能更快地獲得認知水平和感知能力的幫助,漢語和英語的神經機制具有相同的神經傳導通路。因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感知系統會通過獲取信息對大腦產生刺激。在這些刺激的作用下,大腦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并進行評價,評價既有可能是肯定的,又有可能是否定的[3]。神經語言學強調學習者在語言學習時動機發揮的作用。因此,從英語學習動機看,肯定的評價會使學習者心情愉快,學習進步,從而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否定的評價則會阻礙學習者語言學習效果增強。
2.2思維模式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造成的影響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表達會受到思維模式的直接控制。因此,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培養英語思維模式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方法。漢語和英語的表達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但生理機制就是大腦兩半球的溝回結構。英語的思維模式比較抽象,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人們習慣按照先概括后分析、先結果后原因、先小后大的順序排列事物。與此相反,漢語的思維模式相對具體,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人們習慣用具體形象的思維模式將事物按照先分析后概括、先原因后結果的順序進行排列。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外語教師應引導并啟迪學生激活腦言語的神經機制,充分發揮兩側大腦半球各自的優勢,將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在一起,并把外語語言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發揮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3母語體系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造成的影響
在接受第二語言體系之前,每個學習者都已經習慣母語的語法知識及表達習慣,這種習慣會給第二語言的學習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學習英語的初級階段,由于缺乏對英語語言環境的熟悉感,學習者會不自覺地用母語的學習習慣適應,并在與母語的對比過程中尋找突破。因此,對于初學英語者來說,此時母語對他們產生的干擾作用是最強的,從而對英語跨文化交際表達的正確性造成較大的影響。神經語言學發現,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既有干擾作用,又有促進作用。雖然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法和詞匯體系,但存在相同的語用功能。學習者通過對母語的學習已經掌握一套具有規律性的交流體系,有助于他們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在神經機制理論下,外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習者善于利用自身母語的學習經驗,積極主動地對第二語言和母語進行對比分析,從中獲得第二語言某些特有的規律,找出有效的語言學習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以神經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措施
3.1以神經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支配學生行為的直接因素。在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內部動機是支配他們行為的決定性因素。為了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外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對他們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方式。神經語言學家認為,適當的刺激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刺激過度會給學生帶來壓力,產生負面作用。因此,對于外語教師來說,要多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機會,為學生創建良好的交流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確保他們大腦自身思維活動及外界刺激的連續性,在連續有效的刺激下擴大進步空間,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2以神經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的外語教學法
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存在刺激或訓練不同的神經言語傳導路徑。美國的語言應用學家Krashen認為,語言的學習與運用是通過大量最佳語言輸入和理解完成的,此處的輸入指的就是“聽”,而輸出指的是“說”[4]。要想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流利地進行英語交際,前提必須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有效輸入。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學習的初級階段,主要以引導學生多聽多讀多背為目標。在聽的過程中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詞匯并掌握英語交流規律,在閱讀和背誦過程中讓學生培養英語思維及語感,讓學生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更加牢固,從而提高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際學習的高級階段,主要以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為目標。在這個階段,外語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提高他們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大腦始終處于適當的刺激狀態,提高學生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引導學生將“輸入”的有效內容吸收為自己的知識進行“輸出”,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從神經語言學角度研究大腦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活動,對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效果有著積極作用。首先,我們可以探究神經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教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尋找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措施。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語言的神經機制和思維模式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教學造成影響。其次,在學習者缺乏對跨文化交際環境熟悉感的情況下,會給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但學習者可以有效利用母語的學習經驗獲得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所以母語體系不僅會干擾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學習,而且有促進作用。總之,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學雙方共同努力,通過神經語言學理論尋找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王德春.神經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朱建新.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0(12):79-81.
[3]李玲.神經語言學與英語口語教學的關系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4):350-353.
[4]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A].胡文仲.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王昊,楊曉健,范穎.神經語言學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1):89-91.
基金項目:1.牡丹江師范學院科研處青年項目《新絲路背景下中華典籍英譯問題與策略研究》,編號(QN2018022)。
2.“紅旗科研基金”科技項目《VCAM-1、POSTN與膽脂瘤型中耳炎相關性的研究》,編號(2018HQ-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