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



[摘要]糧食的弱質特性使其價格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產生重大影響。那么,政府應采取哪些價格調控政策呢?在分析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和糧食價格穩定政策的福利效應后,認為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可以節約糧食儲備與政策成本,但補貼效率對福利效果影響較大;糧食價格穩定政策受制度成本制約,只有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才能提高社會總福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價格調控;社會福利;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糧食價格穩定政策
[中圖分類號]F323.7;F326.11[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糧食的多少、糧食的價格及糧食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社會穩定。由于糧食同時兼具私人產品屬性和公共產品屬性,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糧食價格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波動。為此,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政府可以通過糧食價格穩定政策,由政府調控糧食價格,但同時不妨礙市場的主導作用。為了穩定糧食價格,減少其價格波動對人民的影響,我國對糧食市場實行政府管制調控。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以最低收購價政策、糧食補貼政策、儲備調節政策和糧食進出口政策為主體的糧食價格調控體系,加之惠農政策,使糧食價格從2006~2015年不斷上漲。總體來說,國家政策對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糧食產量的增長發揮了巨大推進作用,但2015年出現的價格轉折說明目前的價格政策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調整。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關于糧食價格究竟使用何種政策調控更為有效等問題引發了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和討論。一些學者認為可以采取目標價格政策,根據糧食的市場價格和目標價格的差距采取差價補貼方式,在糧食價格上漲時對消費者補貼,反之則對生產者補貼。而糧食價格穩定政策則可以試圖穩定糧食價格,減少波動,若是風險規避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會偏好此種政策。那么,這兩種價格政策帶來的社會福利變化如何?本文將從福利經濟學的視角來進行分析。
2 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福利效應
2.1 糧食價格過低
假定糧食目標價格政策不存在效率損失,當糧食產量突然增加或需求突然下降時,糧食的市場價格下降,對生產者福利造成損失,政府對生產者進行補貼,以保護和提高其生產積極性,穩定糧食產量。在圖1中,假定糧食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糧食供給曲線為S0,糧食需求曲線為D,由于糧食產量增加,供給曲線S0向右下方移動至S1,導致糧食價格下降。假定預先設定的目標價格為P0,P1為現在的糧食市場均衡價格,此時,由于價格下降使生產者的利益受損,為保持目標價格P0,政府需要對生產者進行(P0-P1)*Q1的補貼額,即圖中的陰影部分。
政策實施前后,消費者福利并未發生變化;生產者得到的政府補貼相當于是政府的轉移支付,即生產者的額外福利等于政府的補貼支出。因此,社會總福利保持不變。期間如果目標價格政策存在損失,那么社會總福利會下降。
2.2 糧食價格過高
當糧食產量突然下降或需求意外增加時,糧食的市場價格會上漲,對消費者福利造成損失,政府會對消費者進行補貼。在圖2中,假定糧食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糧食產量的下降使供給曲線S0向左上方移動至S1,糧食價格上漲至P1。此時,由于價格上漲使消費者的利益受損,為了保證目標價格P0,政府需要對消費者進行(P1-P0)*Q1的補貼額,即圖中的陰影部分。
政策實施前后,生產者福利并未發生變化;消費者得到了政府由稅收進行轉移支付的補貼支出,消費者的福利得到了保障,但其額外福利等于政府的補貼支出。因此,社會總福利保持不變。同樣,期間如果目標價格政策存在損失,那么社會總福利會下降。
3 糧食價格穩定政策的福利效應
3.1 不考慮制度成本的糧食價格穩定政策的福利效應
3.1.1 糧食減產時。當其他條件不變,糧食減產時,供給減少,糧食價格上漲,對消費者造成較大的利益損失,政府要釋放庫存,增加糧食供給量,使糧食價格下降到目標價格為止。如圖3,糧食供給曲線為S0,糧食需求曲線為D,糧食供給減少時,糧食供給曲線S0向左上移動至S1,均衡價格為P1,均衡產量為Q1,在政府調控前,消費者剩余為a,生產者剩余為b+c,社會總福利=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a+b+c;在政策有效實施后,曲線S1向右下方移動至S0,此時均衡價格為P0,消費者剩余為a+b+e+f,生產者剩余為c,社會總福利為a+b+c+e+f。
政策實施后,消費者剩余增加量為b+e+f,增加的來源是生產者福利減少的部分和糧食供應增加帶來的消費者福利增加的部分;政府的收入增加了銷售收入,收入為P0*δQ1(政府釋放的糧食庫存量);如果不考慮政府的收支因素,消費者福利的增加量可以在彌補生產者剩余后還有剩余,即社會總福利增加,增加的部分為e+f。
3.1.2 糧食增產時。當其他條件不變,糧食增產時,糧食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或糧食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引起糧食價格下降,對糧食生產者造成了福利損失,此時政府就需要增加庫存,減少糧食的市場供給量,以上漲到原本市場價格,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保障糧食市場的有效供給。如圖4所示,糧食供給和需求曲線分別為S0和D,由于糧食產量突然增加,糧食供給曲線S0向右下方移動至S1,均衡價格為P1,均衡產量為Q1。在政府調控前,消費者剩余為a+b+e+f,生產者剩余為c+d,社會總福利=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a+b+c+d+e+f;政策有效實施后,糧食供給量減少,價格上漲,消費者剩余為a,生產者剩余為b+c+d+e+f+g,社會總福利為a+b+c+d+e+f+g。
當政府有效增加庫存,減少糧食供給量后,由于糧食價格的上漲,消費者剩余減少,生產者福利增加,增加量為b+e+f+g,來源主要是消費者福利減少部分和政府購買糧食引起的生產者福利增加部分;政府支出量為P0*δQ2(政府購買的糧食量)如果不考慮政府的支出部分,生產者福利增加的部分足以彌補消費者福利損失的部分后還有剩余,剩余量為g,即社會總福利增加,增加的量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