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傳杰 王繼偉
[摘要]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是黨以及國家對于我國農業發展的一種科學指導,也是在十三五之中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政策依據。通過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解決我國農村貧困的問題。但是在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該工作的效率以及質量,有鑒于此,對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幾點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效率以及質量,借此保證農產品的供給能夠滿足我國民眾的實際需求,形成一個具備合理結構的農產品供給體系。供給側改革是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改革的核心所在,同時也是我國農業改革的發展方向。鑒于此,我國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當中,應當注意不斷突破困境,借此有效提高結構性改革的效率以及質量,在我國內部營造一個優良的農業供給體系。
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
1.1 成本困境
成本困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分別是種養結構調整成本和建設智慧農業的成本。第一點,種養結構調整成本,該成本困境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點就是新增生產資料的成本。因為不同農作物種植需要的化肥、農藥、器械等多方面生產資料都各不相同,因此如果農民需要種植新品種作物那么就必須要重新購買相應的生產資料。第二點就是果蔬種植需要較高的成本。果蔬種植達到全面機械化的難度非常高,并且如果種植地區氣候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比較差的話,那么進行果樹種植還需要建設大棚,成本大大增高,此外,果蔬市場價格波動非常大,再加上成本高、利潤低等多方面的缺點,導致我國絕大多數中小農戶都不會種植果蔬。以優化結構為目標的農業種養結構調整需要農民調整自身的經營項目,而在此過程當中出現的成本將會讓絕大多數農民望而卻步;第二點,建設智慧農業的成本。在我國十三五規劃之中,智慧農業建設是核心重點內容之一,其要求重點加強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工作,借此將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多方面新興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工作之中,借此促使我國農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現今,我國智慧農業建設尚處在發展階段,隨著智慧農業科技服務公司正在逐漸興起,但是我國絕大多數偏遠地區的農村缺乏必要的網絡建設,且在實際投入之中進行軟件使用、硬件設備鋪設、網絡費用以及電力費用等都需要萬元以上,這就使得那些經濟壓力比較大的農戶不會使用智慧農業技術。
1.2 規模化經營效益體現不充分
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應以及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當中,部分規模化經營只是增加了土地面積,并沒有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現今我國農業經營者絕大多數都屬于個體戶,這直接導致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個體經營規模擴大只是提高了土地的使用面積,并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集體經營模式,同時個體經營者之間的生產存在高度重合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我國許多地區的土地利用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規模化經營的效益也無法充分發揮出來。
1.3 農業和二三產業之間,融合不夠緊密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正在飛速增長,但是依然存在許多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等問題,特別是精加工比例,更是十分低下。在當前我國現有的二三產業之中,能夠和農業相匹配的產業非常稀少,并且由于我國農產品深加工處理環節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對于精品高端農產品的供給能力非常弱,農產品的加工、倉儲以及物流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依然處于發展階段,致使我國農業生產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生產出來的原材料無法在二、三產業之中得到深加工,導致農民只能獲得非常少的利潤。
2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2.1 破除成本制約
第一點,我國政府部門應當給予農民適當的經濟補貼,借此有效降低他們的經營成本。為了達到對農業結構進行優化的目的,我國政府部門應當對農民種植工作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同時對于轉向經營的農戶,應當給予他們生產資料購買、農業種植器械租賃、貸款利息等多方面的補貼,同時應當派遣專業人員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第二點,由政府機構主導智慧農業建設工作。因為智慧農業建設工作消耗的成本非常高,因此應當由政府機構進行領導,帶領農戶開展智慧農業建設工作。對此,政府機構可以通過選取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作為智慧農業應用試點,并由政府機構出資建設相應的設施,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種植,將智慧農業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借此激發我國農戶建設智慧農業的積極性。同時對于那些愿意開展智慧農業建設的農戶政府機構應當給予他們一定的經濟補貼。
2.2 發展特色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
我國農民應當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對農產品種植的質量進行有效提升,同時大力發展具備綠色無公害等多方面優點的特色農業產業。農產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擁有和其他農產品之間區分開來的鮮明特色。以貴陽市為例,
在該城市之中,農戶根據自身區、縣之間存在的不同特點,劃分出玉米、水稻、水果等多種農產品培育基地開展地區特色農業。培養出了如永樂紅桃、阿栗楊梅等多個種類的特色農產品,借此打造出了自身的品牌,在市場之中得到了良好反響;第二點,促進地區農業生產專業化。對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進行有效完善,借此有效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讓民眾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產生信心,激發出他們的購買欲望;第三點,建設出對外銷售型的農業企業,同時政府部門應當對這部分農業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優惠政策,給予他們有力支持,借此促進我國農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還應當選擇出自身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包裝,打造出本地產品的品牌。提升在國內市場上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有效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3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我國應當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農業的功能充分挖掘出來。有機結合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滿足當前我國社會對于農業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將旅游業和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可以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共同發展,建設出具備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鎮村休閑農業,借此有效將農業接二連三的增收乘數效應充分發揮出來。在有效促進我國旅游業繁榮發展的同時帶動我國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有效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之下黨和國家結合中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的科學決策,因此,必須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進行研究分析,找尋解決路徑,以保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張遵東,王瑤.貴陽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3):76-77.
[2] 向明生,桂富榮,普雁翔.基于品牌戰略導向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文摘,2018(10):8-10.
[3] 汪琪,凌金華.績溪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探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0):26-28.
[4] 馬冀群,沈萬根.延邊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及路徑[J].中國發展,2018,18(05):46-50.
[5] 何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選擇[N].北大荒日報,2018-10-23(003).
[收稿日期]2018-12-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項目《推進黑龍江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編號:17JYE413)。
[作者簡介]彭傳杰(1979—),男,黑龍江慶安人,綏化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文化;王繼偉(1973—),男,黑龍江慶安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