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王曉慧
[摘要]為發展和保護農業,我國政府制定、實施了一系列農業支持和保護的財稅政策。當前我國的財稅政策存在財政總量支出不足、稅收政策的不完善、補貼政策存在缺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補貼結構、優化農業財政投資結構、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完善稅收補貼政策。
[關鍵詞]農業;財稅政策;財政補貼
[中圖分類號]F812.8[文獻標識碼]A
1 農業財稅政策內容
1.1 財政農業補貼政策
財政農業補貼政策是農業政策最常用的政策體系。具體有種植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小麥、水稻收購價政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策等。種植糧直接補貼是指直接對種糧農民給予一定的撥款,實行補助。農資綜合補貼政策是指中央財政對農民的農資進行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指對農業機器購置和更新進行補貼。小麥、水稻收購價政策是指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政策是指安排培訓經費,對農民進行培訓。
1.2 財政農業投資政策
財政農業投資政策是指對農業基礎性產業和農業科研進行投資,由政府實行統一的管理。投資政策分為擴張和緊縮性的政策,農業投資政策也不例外。如果啟用擴張性的農業投資政策,就必須有深厚的財力作為基礎。但是也不能無節制的使用,如果過分使用,這會引起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是在國家財力不足,投資有限的情況下使用。財政農業投資政策是國家一般依靠“有形的手”對農業進行管理,投資的一種方式,它的目的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3 涉農稅收政策
國家對農產品征收的稅有增值稅、對農業企業增收企業所得稅、對農業個人增收個人所得稅、營業稅。雖然農業企業要交上述幾種稅,但是國家對農業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如果農業企業銷售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免受增值稅。對從事農業耕種和牲畜的疾病預防所取得收入,也免受增值稅。如果農業企業研究開發了新技術,新工藝的各項費用也會在企業所得稅中扣除。對從事出口農業企業按有關規定對企業所得稅實行扣除。從事林業、農業、漁業、牧業的所得,可以考慮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之所以實行農業企業優惠政策就是為了減少農業企業的經濟壓力,能更好的促進它們企業自身的發展。
2 農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補貼政策存在缺陷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現代農業的補貼政策暴露了許多問題。第一:農業補貼范圍涉及到了流通、生產的多環節、多類別的領域。這樣對財政支出是一個考驗。第二:農業補貼力度不足。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加上經濟發展的轉型,導致對農業補貼力度不如從前。第三:農業補貼結構失衡,臨時性補貼多,而經常性補貼少。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就導致農業補貼存在一系列問題,使得農業補貼政策不能更好惠及農民和農業企業。第四:在進行農業補貼沒有照顧貧困地區的農民,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態度。
2.2 財政對農業投資結構不合理
在近幾十年當中,中國財政在農業投入中,直接用于生產型投入不斷下降,用于農業事業費用支出比重不斷增長,農業科技費用的投入占農業的比重較低。具體地說,農業生產型投入具體指對農、林、牧、副、漁等產品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它直接關系著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所以這一比重下降對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都有很大的影響。農業科技費用盡管比重在不斷上升,但是總量不足,中國農業科技費用支出的比重還略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導致中國的農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差,難以在激烈的市場中獲勝。
2.3 財政總量支出仍然不足,增長速度緩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農業、農民、農村支出不斷加大,但是農業財政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農業財政支出為17380.49億元,2016年農業財政支出為18587.4億元,2017年為18493.8億元,雖然總支出在逐漸總體上升,但比重卻在下降。所以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顯然有待提升,而且農業補貼政策的部門較多。再者,每個部門和每個部門的機制不一樣,難以達到有效協調的地步,再加上涉及的部門較多,極易會出現克扣公款的現象,使對農業的補貼資金不到位的現象經常發生。而且中國農業人口與農業財政資金相比,人均的農業財政資金相對較少。
2.4 農業財稅政策保障缺失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還比較落后,相關財稅政策保障還缺失,省級政府可以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也沒有具體規定實施的意見,實施細則,有的都沒有法律作為保障。其中,支持方式和資金數額沒有經過嚴密的調查研究。沒有經過調查就實施的財稅政策是不可取的。從財稅政策支持農業的手段來看,財政補貼的金額和補貼的細則和稅收的優惠政策來看,只有大體框架,卻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
2.5 涉農稅收政策的不完善
盡管國家出臺許多的三農稅收優惠政策,但還是有很對不合理之處。例如,第一:缺乏有效調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要稅種,稅收優惠政策還不夠系統,缺乏具有綱領性的重點政策。第二:目前許多稅收存在城鄉差距,有失公平。比如勞動就業服務企業減免稅收政策、再就業優惠政策只是局限于城市人員,農村的村民卻享受不到這一優惠政策。第三:涉農稅收優惠政策不能為農業產業化做出積極的貢獻,稅收優惠政策對于鄉鎮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優惠力度不大,導致這些企業對農業產業化做不出應有的貢獻。
3 農業財稅政策完善措施
3.1 優化調整農業補貼結構
由于近幾年經濟轉型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速增長,所以對農業補貼的措施也不太及時,也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優化調整農業補貼結構從以下方面做起,第一:考慮地區經濟的差異,優先考慮經濟基礎差的地區進行補貼,但是也要同時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第二:從補貼的環節來看,盡量使補貼延伸到農產品的銷售和加工環節,這樣能使農民收入來源多源化,也能促進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例如:山西晉城地區的農民種植小米,但同時也對小米進行包裝銷售,這樣農民收入就會增加。第三: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應對綠色、生態的農產品進行農業補貼。
3.2 優化農業財政投資結構
優化調整農業投資結構,加大對農業生產型的投入,也要加大林、牧、漁業的投資,彼此協調發展,共同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另外,農業的發展是以農業環境為基礎,如果農業環境得到破壞,農業發展也會受限,因此,也應該將農業財政資金投入到農業環境中去。此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科技會對農業生產力帶來巨大的改變。所以,農業財政投資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逐步培養起農民使用農業科技去發展農業生產的意識,也要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
3.3 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
農業和工業特點不一樣,農業比較脆弱,自然和市場風險性都比較高,所以私人不可能像工業那樣進行大規模投資。所以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要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財政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非常重要,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教育、科研等,例如:在東北地區就要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在南方地區就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投入。在進行財政支持中,也要圍繞提升糧食產能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重點布局,既要提高農業產量,也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4 完善農業財稅政策保障
現階段,我國財稅政策保障體系建立的不夠完善,中央政府的相關立法機構要不斷完善農業財稅政策的立法依據,也要不斷完善財稅政策保障的內容、細則、金額,這樣才能夠讓執行人員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保障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利益。地方的相關機構也要完善地方性的法規,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可以結合當地特殊情況,制定當地的財稅政策保障的內容。
3.5 完善相關農業的稅收政策
目前的涉農稅收政策而言,稅收政策主要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相關稅收,初加工和深加工企業的稅收都是17%,稅率都比較高。而且計征進項稅額的稅率比進征銷項稅額的稅率低,這就造成了農業企業不會深加工,為了促進農業企業的發展,稅收優惠政策也應該優惠到銷售階段,為企業提供優惠稅收政策,因此,在稅收政策方面要重點減輕涉農企業的加工稅收,也要進一步解決企業沒有積極主動性去深加工的問題。拿出一些專項資金不斷扶持某些薄弱農業產業的發展,例如新疆地區的玉米欠豐收產區,寧夏黃河水灌溉的主水稻區。
3.6 建立農業風險專項資金,增強農險公司抵御風險能力
由于中國氣候南北差異較大,夏季南北普遍多雨,春季和秋季北部較為干旱,農作物生長容易受旱澇災害的影響,這樣導致農業企業和農民利益受損。發展農業保險是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推進農業穩定的重要舉措。因此,為保證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利益盡可能不受損,讓農民和農業企業積極的參與保險當中,政府應把財政支出投入一部分到農業風險專項資金,對遭遇巨災損失的農業保險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紅星,李洪軍.我國財稅補貼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影響[J].稅務研究,2012(19).
[2] 孔祥志.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
[3] 趙虹.現代農業建設中的財稅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8.
[4] 黃英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6).
[5] 劉娜.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出口退(免)稅管理的幾點建議[J].科技信息,2007(13).
[收稿日期]2018-12-01
[作者簡介]李波(1992—),男,山西晉城人,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
[通訊作者]王曉慧,女,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