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利用“一帶一路”的平臺推進能源的人民幣計價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新的突破路徑。借鑒“石油美元”的歷史經驗,“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推進能源人民幣計價的戰略舉措:重視文化軟阻力,樹立人民幣的良好形象;加速推進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形成;拓寬以能源為載體的人民幣循環途徑,加強循環通道的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能源計價;石油美元
[中圖分類號]F832.6[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一帶一路”戰略在我國21世紀國家戰略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開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道路,同時也為能源的人民幣計價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國內有學者以中國的現實情況為背景對于能源的人民幣計價進行了深入研究,張茉楠(2012)提出能源的人民幣計價將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一條新的途徑,事實上,僅依靠金融離岸市場根本無法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戰略,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找到一個穩定且堅固的錨,而這個錨就是能源 。黃曉勇(2016)更是開創性地提出“天然氣人民幣”的概念,它與“石油美元”相對應,其目的是推進天然氣領域的人民幣投資、生產和貿易計價中的廣泛使用,推動區域性或全球性天然氣市場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巴晴(2016)認為“石油美元”的能源定價與計價機制存在無法調和的內部缺陷。實際上石油輸出國也曾數次對單一的美元計價體系提出挑戰,嘗試尋找新的計價貨幣,形成一種多元化的貨幣計價體系,從而可以擺脫美元匯率的變動對自己財政金融政策的影響。
2 “一帶一路”背景下能源計價現狀
2.1 中國為爭取能源的人民幣計價而廣泛布局
在“一帶一路”戰略正式提出之前,中國就已經有所布局,央行與 “一帶一路”沿線的能源大國就人民幣的使用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從2011年開始,央行就與產油國之間達成了多筆貨幣互換的協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民幣在產油國中的影響。例如,2011年6月哈薩克斯坦與中國人民銀行簽訂70億元人民幣互換協議;2012年中俄兩國也簽署了一系列關于人民幣的使用協議,例如,俄羅斯同意中國在購買俄羅斯的石油時,可以完全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俄羅斯的一些石油生產商也同意采用人民幣進行石油貿易的結算。隨后,卡塔爾與中國簽署了35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15年,中國在中東地區布局了第一個人民幣清算中心,清算金額高達200億美元。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建立將極大的推動人民幣的使用與普及程度,也可以幫助不希望用美元結算的產油國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從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一帶一路”中推行能源人民幣計價,我們已經有了相應的基礎,但是還遠遠不夠。
2.2 能源計價呈現美元為絕對主導,歐元、盧布、人民幣共存的局面
中國借助在“一帶一路”戰略的獨特優勢,在能源的人民幣計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先機與便利,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能源的計價方面依然具有絕對主導作用,歐元、人民幣、盧布發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美元之所以擁有主導權源于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核心地位,美元仍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也最具有信用的貨幣。除此之外,美國頁巖油產業不斷發展,頁巖油的產量不斷提高,使得美國成為除歐佩克國家外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這也讓美國在能源領域的話語權有所提升。因此,美元仍然是能源領域的主要計價貨幣。
3 能源人民幣計價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國際宏觀金融環境下,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眾多的新興市場國家認識到,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需要做出改變,應該有更多的貨幣充當國際貨幣的角色。多元化的貨幣體系能夠降低市場單一貨幣的風險,是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的條件。多元化的貨幣體系也是對目前世界貨幣體系的一種完善,可以避免由一國政府主導全球經濟和金融趨勢的弊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將會是構建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一員。2016年人民幣加入SDR得到國內外各界的廣泛認可,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人民幣的信用提供強大的支撐,匯率也越來越穩定,這些特性都受到了國際市場的青睞。此外,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與中國的貿易額不斷增長,中國的貿易地位不斷得到加強與鞏固,逐步確立起“一帶一路”范圍內的貿易核心地位。根據“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7)中的數據,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出口額占中國總出口額的比重從2011年的23.9%一直上升到2016年的27.8%。這都是爭取能源人民幣計價的巨大歷史機遇。
除了機遇之外,目前能源人民幣計價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國內油氣市場不完善,人民幣的回流路徑相對不發達,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多元性為戰略的實施帶來的障礙。
4 推進能源的人民幣計價戰略
4.1 “石油美元”對于能源人民幣計價的啟示與借鑒
“石油美元”是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核心地位的一種體現,“石油美元”挽救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邊緣的美元,是美元一直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重要戰略舉措。
考察“石油美元”的形成過程,1970 年以前,美國完全控制著石油的供需狀況,享受著石油給美國帶來的好處,是當時的唯一的既得利益者。1970~1973 年,由于產油國的利益受到侵害,歐佩克組織因此形成,為了保護產油國的核心利益,歐佩克國家開始提高石油價格,美國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雖然如此,但美國依然輸出了很多“石油美元”。1974~1986 年間 ,歐佩克國家又一次提高石油價格,也因此引發了全球能源危機,給歐美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1986 年之后,歐美國家意識到必須要擺脫能源威脅,并開始鼓勵非歐佩克國家增產石油,節能和低碳概念也被提出,歐佩克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地位開始下降,石油的價格也隨之滑落。“石油美元”戰略中最為關鍵的事件發生在1974 年,美國以為沙特提供政治和領土保護為由要求沙特用美元為石油計價。1975年美元就成了沙特出口石油的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1983 年美國紐約石油期貨市場成立、1988 年英國倫敦布蘭特原油期貨交易市場成立,兩個交易所都以美元定價,美元因此成為能源領域最為重要的計價貨幣和世界范圍內最廣泛使用的貨幣。之后,盡管布雷頓森林的雙掛鉤體系瓦解,與黃金脫鉤的美元不但沒有出現大幅貶值,反而一直保持強勢地位,其在各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更是從 1969 年 54.4% 穩步升至 1977年 79.2%。除上述因素外,“石油美元”的循環擁有暢通的路徑和通道,美國的金融市場中擁有豐富的美元資產和投資渠道,這就使得在外循環的“石油美元”以回流的方式又變成美國的銀行存款、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發達的循環鏈條體系也是石油美元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得美元成為國際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
接下來我們考察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的供需現狀,從而分析如何利用“石油美元”的歷史經驗,找到能源人民幣計價的突破口。從中東的產油國來看,伊朗和沙特是中國最大的兩個原油供應國,所以海灣產油國在我國能源進口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次,從中亞國家來看,中國在與中亞國家合作中建成的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能源戰略通道。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大量從“一帶一路”國家進口油氣資源,如此大規模的能源交易如果一直且僅使用美元結算將大大增加貿易雙方的結算成本,美元的匯率波動也將使貿易雙方暴露于巨大的外匯風險之中。另外,在“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不僅僅局限于能源領域,還包括其他大宗商品的貿易和廣泛的資金融通,所以能源的人民幣計價只是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和經濟發展的起點,如果人民幣能在區域內廣泛流動,將極大地減少貿易雙方或多方的交易成本,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一帶一路”國家之間貿易的互聯互通,并且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4.2 推進能源人民幣計價的戰略措施
4.2.1 文化先行,樹立人民幣的良好形象。不論是能源人民幣計價戰略還是人民幣國際化,其前提都是雙方或者多方在平等自愿的條件下進行,如果違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則,人民幣將被貼上“霸權貨幣”的標簽。如果忽視各國的文化差異,而只追求推進的速度,不僅不利于推行能源的人民幣定價,反而會使其他國家對人民幣產生抵觸的心理,留下不良的印象,文化這種軟阻力也將成為推進能源的人民幣計價與人民幣的國際化的最大隱形障礙。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我國與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可促進我國和中亞、東盟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同時可傳播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的初心,以及與他們共榮的決心,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形象。
4.2.2 加速推動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形成。從全球來看,ICE和NYMEX兩個交易中心、三種基準原油構成了當今世界石油計價體系的根基,美元是該石油體系的核心。要打破能源領域美元計價的核心地位,中國必須建立起以人民幣計價的新的能源定價體系與能源交易市場,著力推進原油現貨與期貨市場的建設,完善相關的交易機制,為能源投資者提供健全順暢的風險對沖平臺。在天然氣市場方面,在“一帶一路”為中國帶來的獨特的優勢條件下,建立天然氣期貨與現貨交易中心,促進形成以人民幣為核心的天然氣市場基準價格,并形成以人民幣計價和貿易機制。
4.2.3 拓寬以能源為載體的人民幣循環途徑,加強循環通道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多數“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中國首先應進一步擴大同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滿足其國內消費投資的需求。對于沙特、俄羅斯這樣的較發達國家,還應提供更多的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機會,提高這些國家接受人民幣的意愿和可行性。隨著中國對這些國家出口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以及人民幣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石油等能源貿易的人民幣結算完全可以成為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另外,還要逐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提高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普及與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貨幣轉換成本。發展大宗商品的人民幣期貨市場和其他研發金融產品,為進出口商提供必要的風險管理平臺和手段,比如可以考慮針對“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大宗商品需求,推出一系列的大宗商品的期權期貨,也可以嘗試推行相關的“一帶一路”交易指數,包括能源在內的分類指數和反應整體交易狀況的綜合指數,通過豐富的資產品種吸引投資者參與中國的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場,為人民幣的環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茉楠.能源計價開辟人民幣國際化新路徑[J].中國金融家,2012(6): 144-145.
[2] 黃曉勇.天然氣人民幣:融合能源安全與金融安全的構想[J].石油科技論壇, 2017(3): 1-6.
[3] 陳雨露.“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J].中國金融,2015(19): 40-41.
[收稿日期]2018-11-12
[作者簡介]陳彭勇(1993—),男,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