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樞杰


[摘要]構建評價農業競爭力的11項指標,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能反映各項指標的公因子,并對金華市和紹興市2個地級市14個區(市、縣)的農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然后利用聚類分析,按競爭力的不同,把14個區(市、縣)分成幾類,找出每類農業發展的特點、程度和差異,以了解金華紹興各區(市、縣)目前農業發展的狀況,分析各區域農業競爭力的優劣勢,為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及依據。
[關鍵詞]區域農業競爭力;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業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人口在我國人口結構中占據著較大比重,改革開放的深入使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農村經濟卻出現了新的問題:即小農經濟下的生產、經營規模、低收入等情況與農產品的市場化大生產、高效率以及高效益的矛盾逐漸加深。只有將這些問題予以充分解決,農村經濟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而作為浙江省農業較發達的地區,金華市農業“兩區”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紹興則以綜合農業種植區聞名。但農業發展依然表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本文將利用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國家鉆石”模型結合金華市和紹興市的統計數據,對各地區農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和分析,為提升這些地區農業競爭力和指導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2 研究方法
2.1 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將11個變量指標中包括的絕大部分信息用少數幾個公因子代替,然后用方差貢獻率的比重為權數對幾個公因子進行加權求和得出總得分。然后對公因子和總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將14個樣本分為幾類,以利于更好地制定相應的對策。本文的研究將借助SPSS軟件進行。
2.2因子分析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初始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結果得出:第一個公因子(F1) 在X1、X2、X3、X4、X5、X6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公因子(F2)在X7、X8、X9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三個公因子(F3)在X10、X11上有較高的載荷。
2.3 因子得分計算與綜合排名
為了計算14個 區(市、縣)農業競爭力的綜合得分,以三個公因子各自的方差貢獻率占其累計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計算,綜合得分的計算公式為:
F=(52.589/88.300)F1+(24.173/88.300)F2+(11.538/88.300)F3
可得到等式:F=0.60F1+0.27F2+0.13F3
利用上述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可得14區(市、縣)的綜合得分(F)及排名如表1所示。
根據實際情況,可將14 個區(市、縣)的農業競爭力分成三個層次較為合適(見表2)。
3結論及政策啟示
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看,公因子F1得分在總得分中所占比重最大(0.60),其得分是決定總得分排名的重要因素。F1體現在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林牧漁總產值、化肥使用量、人均糧食產量這6個指標上。一方面反映了農業的科技生產要素,農業發展要素。對因子分析提取的3個公因子進行聚類分析,把金華市和紹興市2地級市的14個區(市、縣)按農業競爭力水平分成3類。上虞區、諸暨市、嵊州市、金華市區、蘭溪市競爭力最強,F值都為正數。這5個地區在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基礎設施、科技層面的支撐使得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競爭力較強。可以看到,一個地區農業競爭力的高低可以從自然稟賦以及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和科技支持農業的力度表示出來。
上虞區和諸暨市分列排名的第一、二位,都歸為第三類。上虞區的特點是區位優勢突出。交通網密集以及交通運輸方式多樣。農業基礎扎實、特色明顯,是浙江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擁有眾多特色農副產品。而諸暨市歷來都是浙江省的農業大戶。
第二類柯橋區比較特殊,柯橋區農業主要以特色農業為主。柯橋區南部山區多以農業發展為主,山林眾多,風景秀美,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近年來該地區因地制宜,在山區嚴格保護好原有綠化的基礎上,平原地區大力發展油菜花、梅林、花木、干鮮果、竹筍等,積極開展村莊綠化美化工程,構建多元化農業經營體系。特色農業的發展為南部山區鄉鎮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同時也與柯橋區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有一定關聯。
第一類所包含的城市是最多的,這些城市農業發展水平接近,農業的結構類型卻不盡相同。這些地區的畜牧業已經轉型升級,農業“兩區”政策及財政扶持力度大,農業“兩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
根據以上分析結論,建議如下:
(1)金華市紹興市各地區應結合自身的自然環境及資源特點,利用好區域比較優勢,對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并對農業產業結構做出更深入的調整。例如:金華各地區要發揮地形的優勢,挖掘旱糧生產潛力。
(2)要加強關乎農業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保障。建立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基礎網絡、農村綜合服務等基礎設施的三大體系。
(3)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政府應當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搞好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引導農民合理施肥,科學田間管理。加大對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投入。實施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多途徑提高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用量,擴大有機肥應用面積。
(4)建立農田質量與環境預警體系,實施相應的培肥地力和中低產田改良的措施。通過實施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清潔土壤,改善土質,為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Maria Sassi.Agricultural converg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U-15 regions,Contributed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Gold Coast,Australia, 2006(08).
[3] Christian Fischer,Sebastian Schornberg.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Situation of EU Food and Dr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n Index -Based Approach,Agribusiness,2007(04).
[4] 陳衛平.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 唐仁健.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中國農業應對WTO 的宏觀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1(01).
[6] 陳衛平,趙彥云.中國區域農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農業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方法及應用[J].管理世界,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