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華
[摘要]農業標準化建設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安全優質農產品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鶴峰縣的農業標準化與安全優質農產品品牌發展工作,提高鶴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深入剖析了鶴峰縣農業標準化建設及安全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標準化;農產品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1 鶴峰縣農業標準化與農產品品牌發展現狀
1.1 標準化生產及認證
實施農業標準化,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者安全的前提。其中推進“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標準化生產及認證工作是政府打造安全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戰略的有力舉措。目前,全縣有各級龍頭企業64家,專業合作社395家,茶葉、蔬菜等標準園和標準養殖場24個,三品一標認證面積51233.33hm2,占全縣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的64%。
1.2 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鶴峰縣十五屆四次全會上做出加快推進茶葉“全域有機”發展的決定,縣人民政府制定了鶴峰縣加快推進茶葉“全域有機”發展實施方案,為鶴峰農業高標準創建,提升農產品質量,打造安全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強化農業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發展開啟了新篇章。全縣逐漸形成了“四葉一畜”(煙葉、茶葉、蔬菜、箬葉和畜牧業)及林果五大特色產業集群,其中,茶葉產業占全縣經濟比重的半壁江山。2017年,鶴峰縣成功申報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茶葉),立足自身區域優勢,突出“綠色、生態、有機、富硒”四大特色,堅持安全優質是“產出來”、品牌是“樹起來”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6666.67hm2增長到2018年的23333.33 hm2,年均增長7.2%。
1.3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期以來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隨著社會現代化逐步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與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顯現,如何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推進質量安全興農成為鄉村發展的重點,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業質量年,再次將農業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鶴峰立足生態發展優勢,抓好生態示范縣、有機茶葉第一縣建設,爭創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17~2018年,為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際工作需要縣財政分別安排了150萬、230萬工作經費。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行動,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落實良好,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經第三方機構調查,人民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1.4 農產品品牌建設
中國在農業品牌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目前為止還未有一個被學者廣泛認可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概念。白光(2006)給農業品牌一個定義,他認為:農業品牌是指農業生產者或經營者在其農產品或服務項目上使用的用以區別其他同類和類似農產品或農業服務的名稱及標記。自1981年起,鶴峰先后投入大量資金,組織廣大農民開展茶葉產業建設,以“品牌化建設、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為目標,推進茶葉重點品牌建設,現有“翠泉”、“騎龍”、“白果”、“雀語春”、“官鼎”等茶葉品牌。目前,鶴峰縣茶葉注冊企業68家,規模以上企業20家,取得SC認證企業30家;全縣茶葉注冊商標63件,其中知名商標5件,著名商標6件;2012年,“鶴峰茶”公用品牌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4年,“走馬葛仙米”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2017年,鶴峰縣獲“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1.5 農業服務化體系
農業服務化體系建設是推行農業標準化和農業品牌化建設的重要紐帶,鶴峰縣轄5鎮4鄉1個經濟開發區,205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總人口22.4萬人,其中鄉鎮從業人數11.62萬人,全縣現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水利水產技術推廣、農機技術推廣等4個縣級農業機構,9個鄉鎮建立了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現有縣鄉二級農業技術服務人員184人。全縣農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資源結構不斷優化,極大的提高了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水平。
2 存在的問題
雖然鶴峰縣農業標準化及農業品牌化不斷發展進步,但受地域條件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其標準化水平及農業品牌化建設與全國大部分縣(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農業標準化程度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組織化程度低,規模小難集中。二是農業品牌“多而不優、好而無名”。品牌推介力度仍然不夠,品牌維護管理工作欠缺,品牌公信力、影響力不夠。三是農產品質量水平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安全基礎水平不牢固,監管任務重。四是農業結構不優。結構調整緩慢,產值效益不高。五是農業服務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足,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3 ? ?對策建議
3.1 建設完善農業標準化政策支撐體系
必要的農業支撐政策體系建設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根據政策支撐體系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有層次性的政策體系支撐很有必要,特別是在標準化人才隊伍、金融性等政策方面,以保障農業標準化示范和推廣更加順暢。
3.2 深化結構調整,以標準化推進農業品牌建設
由于農業品牌建設是建立在農業質量基礎之上的,長期以來,農業結構不夠優化約束了農業質量的發展,特別是給山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因地制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區域特色農產品發展優勢,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產業鏈供給質量,實施農業品牌建設,推進質量興農,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3.3 加大“三品一標”開發工作
積極實行標準化技術推廣,扎實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養殖等技術,進一步開展茶葉、蔬菜和水果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建設,利用好前期標準化建設示范成果,以點帶面逐步發展應用,進一步增強“三品一標”開發力度,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
3.4 強化宣傳力度,提升責任意識
推進農業質量發展不僅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和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主體之間的責任,更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責任。采用多渠道,多種樣式廣泛宣傳農業標準化的意義,農業標準化技術應用等。同時,積極開展生產主體信用數據庫及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督促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依法履行第一責任人,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強化安全優質農產品是“產出來”的,品牌發展是“樹起來”的發展理念,進而提升廣大群眾對農業標準化的認知度。
[參考文獻]
[1] 楊冬.農業標準化的意義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8(1):40.
[2] 徐傳波,陸遠強,湯森龍,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業品牌化建設[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