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啟星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受到密切關注。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促進鄉村治理有效尤為必要。鄉賢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在鄉村事務處理過程中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偉大進程中,鄉賢回歸必將對鄉村善治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鄉賢回歸;鄉村治理;鄉賢組織
[中圖分類號]D422.6[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浙江省臺州市開展“萬名鄉賢幫千村”活動,吸引和支持鄉賢助力人才回村、產業旺村、生態美村、文化育村、善治安村、公益扶村。臺州市積極以鄉賢聯誼會為平臺吸引鄉賢回歸鄉村,形成“回鄉光榮”的社會輿論氛圍,鄉賢的回歸為鄉村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1 鄉賢以及鄉賢回歸參與臺州區域治理的必要性
在我國社會發展不同的過程中,鄉賢經歷了鄉紳階段、地方精英階段和鄉賢階段。鄉賢是指鄉村地區德才兼備的能人賢者,他們在該區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道德影響力。鄉賢情系故土,對鄉村傳統文化和村情比較熟悉,他們接受良好教育,具有新知識、新眼界,能夠將現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巧融入到鄉村治理的過程中。
從集體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我國鄉村也經歷了眾多變化,其中鄉村社會個體化傾向明顯。個體觀念以及市場經濟沖擊造成鄉村自治舉步維艱。鄉村傳統文化以及規范秩序失去了生存土壤,鄉村社會治理急需新元素的參與。鄉村村民的自由性以及流動性越來越大,鄉村年輕人才流失加劇。浙江省臺州市多山,部分鄉村地處山區,自然資源雖豐富但土地貧瘠,大量年輕人離鄉創業,致使鄉村治理人才缺失。鄉村交通閉塞,產業不興,鄉村經濟停滯不前,積貧積弱。臺州鄉村自然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鄉村傳統文化具有較大的挖掘價值,鄉賢回歸鄉村有很大的才能施展空間。因此在鄉村治理困境背景下,鄉賢回歸參與鄉村治理對于當下的鄉村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臨海市小芝鎮南豐村于2018年2月16日舉辦了該村首屆鄉賢大會,南豐村也成為小芝鎮第一個成立鄉賢會的村。此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小芝鎮南豐村鄉賢會籌建工作及成立大會籌備情況報告、小芝鎮南豐村鄉賢會章程、小芝鎮南豐村鄉賢會理事選舉辦法、選舉產生小芝鎮南豐村鄉賢會第一屆理事會。會后召開了第二次全體會議,宣布選舉結果,舉行授牌儀式,填寫項目建設意見以及認捐意愿表、該村的到會鄉賢有三類人才,分別是軍人、知識分子和企業家。在此次會議后,鄉賢會名譽會長捐贈2000冊書,希望鼓勵村里的小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形成學習光榮的風尚。會議結束后截至2月17日晚共募集現金近100萬元。鄉賢大理事會負責對基金的監管。這些基金一部分將會用于獎勵考上大學的學生,考上“985”、“211”高校獎勵10000元,考上非重點大學獎勵5000元。另一部分用于鄉村貧困老人的補助。但是在興建文化禮堂這一支出上未達成一致意見。
南豐村鄉賢大會成立之后,該村建設局面欣欣向榮,鄉賢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出錢出力,爭取以農、文、旅融合為抓手,到2030年(全國2050年),實現全面振興,將南豐村打造成“宜業宜居、宜游”的新農村,成為臺州鄉村振興的示范村,臨海鄉村振興的樣板村。
2 鄉賢回歸與鄉村善治融合力促發展
2.1 鄉賢回歸引入鄉村發展新動力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鄉村發展不能僅靠鄉村內部資源閉門造車,而更需要借助外力支撐,以開放的姿態引來“鳳凰”,從而來引領帶動鄉村新發展。鄉賢是在鄉村之外發展的“能人”,是鄉村中具有情懷理想、視野資源的人群,讓這些少數先富個體返鄉來帶動后富鄉民成為鄉村發展的強烈呼喚。鄉賢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源,鄉賢的回歸可以為鄉村發展帶來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比如在2017年浙江臺州三門縣聯絡在外鄉賢1100余名,在換屆選舉中產生60多名鄉賢帶頭人,籌集教育基金1000萬元,簽約項目43.6億元,達成意向投資5億元,極大地促進三門縣經濟發展,也打造了臺州市“萬名鄉賢幫千村”活動的 “三門樣本”。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基礎,鄉賢的回歸不僅帶來資金,更要讓資本落地,成為鄉村產業,為鄉村注入市場理念,激發鄉民積極性,實現鄉民在鄉村就業。比如臺州臨海市以“回歸工程”為載體,以聯誼會、商會、招商辦為紐帶,積極吸引鄉賢回鄉投資創業。
2.2 鄉賢回歸促進鄉村文化新發展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引領,鄉賢回歸有助于鄉村文化新發展。鄉賢回歸成為鄉民的榜樣,見賢思齊,榜樣的示范作用能夠教化鄉里,感化鄉民。鄉賢文化集中體現了鄉村的人文精神,在宗族自治、民風淳化、倫理維系及激發鄉土情感、維系集體認同感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賢者回歸故鄉建設發展,另一方面鄉賢反哺鄉村的行為會對鄉村中的年輕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將“鄉情”秉承。鄉賢文化根植鄉土,在鄉賢回歸鄉村的過程中,建設鄉賢館、鄉賢墻等文化載體,展示鄉賢公德、鄉賢事跡,講好鄉賢故事。鄉賢文化所蘊含的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優秀文化元素將鄉賢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真正使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高尚品德,在鄉村落地。同時在鄉賢文化引領鄉風文明的過程中弘揚積極的思想文化,摒棄鄉賢文化中過時消極因素,從中提煉出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觀念,傳承鄉風文明,實現文化育村。
2.3 鄉賢回歸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新能力
鄉村的日益發展對于鄉村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治理的主體主要為村莊“兩委”,鄉賢回歸參與鄉村善治應處理好與村“兩委”的關系。第一種是回鄉參政議政,鄉賢參與村委會換屆選舉,成為村“兩委”成員,以村“兩委”為平臺帶動鄉民發展,成為村莊建設帶頭人。在臺州溫嶺市開展的“千名鄉賢幫百村”活動,溫嶺石塘村民在回歸鄉賢的帶動下,創辦精品民宿,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鄉賢參與鄉村建設,構建了鄉村治理新機制。第二種是鄉賢成立組織,以獨立的形式存在鄉村治理的體系中,發揮參治、議治的作用。比如鄉賢理事會、鄉賢參事會等組織的成立,在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的同時,發揮鄉賢組織協商議事的輔助作用。第三種是鄉賢個人以自發或組織委派的形式參與鄉村治理。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臺州仙居縣溪港鄉金竹嶺腳村正是在被委派到該村的“第一書記”張新建的帶領下,化解村委矛盾,增強村民凝聚力,使該村“村風清淳、班子清和、村務清明”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
3 鄉賢回歸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鄉賢標準的確定——是否統一可量
鄉賢原指為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這是從德行方面對鄉賢的界定。也有學者從學識和社會貢獻角度來界定鄉賢,認為知書達禮,才識卓越之人為鄉賢,或者心系鄉村發展,對鄉村發展貢獻較大之人為鄉賢。由此可見,鄉賢無論是德行、學識還是社會貢獻三個角度來考量,都是受政府和基層民眾普遍尊重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目前,浙江省臺州市各類鄉賢登記在冊人數有13164人。如此龐大的鄉賢隊伍標準如何確定,標準是否統一可量,是否有個別鄉賢未被吸收到在冊名單中。
3.2 鄉賢二代回歸問題——是否后繼有人
鄉賢回歸鄉村,一部分原因歸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鄉賢回歸鄉村有位可為。另一部分原因在于鄉賢對鄉村發展的密切關注,是割舍不去的“鄉愁”。一代鄉賢經過自己的努力,積累資產和資源,離開鄉村去城市享受更好的社會服務。鄉賢二代成長在城市,逐漸隔斷與鄉村的聯系和記憶。沒有“鄉愁”這根感情的維系,鄉賢二代是否愿意回歸鄉村,“子承父業”接著干父輩未竟的事業。
3.3 鄉賢的管理范圍——是否包治百病
鄉賢在鄉村對于鄉民來說具有一定的領導力,對鄉村事務的發展具有影響力。但是,鄉村治理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深入了解鄉村實際情況才能辦好鄉村振興。回歸的鄉賢一是對新時代新農村鄉村發展情況,對村民素質以及關心的問題,村民之間、村民與村委之間亟需解決的矛盾等不了解。第二,回歸的鄉賢管理范圍如何劃定,鄉賢是否包治百病,是否能總覽全局。這就需要明確鄉賢的管理范圍。
3.4 鄉賢組織的生存、運營與監督問題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鄉賢組織的建立是現代鄉村治理的新形式,在鄉村傳統文化與農村空心化的影響下應運而生。在此過程中,鄉賢組織的生存、運營以及監督問題該如何保障。
3.5 鄉賢治理的制度建設問題
現代治理的核心是以“法治”代替“人治”,也就是以制度因素代替人格因素成為合乎法律的治理。但是鄉賢參與鄉村治理解決的是讓誰來治村的問題,卻沒有解決治理的制度問題。鄉賢治村這種精英治理的模式,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治理個體的道德自覺性。并且鄉賢和鄉賢組織往往在鄉民中有較大的號召力,一方面有利于加速鄉村發展進程,但是在另一方面,這種影響力也會削弱鄉村基層黨組織造成村“兩委”萎縮。因此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制度建設關系到這種鄉村治理新形式的未來,制度建設既是鄉賢治理長效運行的制度保障,也是鄉賢治理的約束框架。
4 對策研究
鄉賢回歸參與鄉村善治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各個環節均需要有力保障。從鄉賢的界定與搭建平臺吸引回歸到建設制度與組織保障,環環相扣,不能脫節,來保證鄉賢在鄉村善治的過程中發揮最大與最有效的作用。
4.1 多標準吸引鄉賢回歸
吸引鄉賢回歸不能只將眼光放在物質資產富裕的從鄉村走出來的經濟能人,還要注重吸引管理型、文化型以及道德榜樣型鄉賢回歸鄉村。不僅要善于吸引在外鄉賢,還要善于挖掘當地新鄉賢,當地新鄉賢更加了解鄉村情況,更加了解本地風土人情,更能做到因地制宜。
4.2 多方感情維系留住賢二代
為了吸引鄉賢二代能關心、重視鄉村發展,這就需要從小注重鄉賢二代“鄉愁”、“故鄉情”等感恩教育,培養鄉賢二代對故鄉的感情。同時,在鄉賢二代回歸鄉村、建設鄉村的過程中,要創設良好的政策環境,爭取留得住人、能讓其施展才華,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
4.3 厘清管理范圍,做到守土有責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鄉賢回歸,這種精英人才對于鄉村發展應起到輔助和補位功能,應協助村委會共謀鄉村發展大計。但是,可以鼓勵鄉賢回村參與鄉村發展以及管理事務。在此過程中鄉賢組織需要與村委會厘清管理,明確責任義務,防止管理死角,防止重復管理。
4.4 讓鄉賢組織在陽光下有序運行
鄉賢組織在鄉村的生存、運營與監督需要一系列的機制來保障,讓鄉賢組織在陽光下有序健康運行,在鄉村治理以及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在鄉村建立落實公開、公示、公平、平等制度,加強基層村民的民主監督,完善民主監督渠道,健全鄉賢治理體系,保持鄉賢的完整性與純潔性。進一步完善鄉賢組織的監督機制,組建鄉賢廉潔自律監督隊伍,強化鄉賢廉潔監督,把廉潔監督納入鄉賢組織日常工作,讓鄉賢真正參與鄉村善治,遠離腐朽的家族宗派制。
4.5 完善制度為鄉村治理保駕護航
鄉賢回歸需要完善制度保障,讓鄉賢“名正言順”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一要給予政策支持,出臺相關政策,讓鄉賢參與治理有規可依。二要給予榮譽,讓更多的鄉賢在回歸鄉村治理中感受到家鄉給予的榮譽。2016年一月份臺州市委宣傳部、臺州市文明辦、臺州市農辦、臺州市文廣新局、臺州市工商聯、臺州日報社、 臺州廣電總臺聯合開展首屆“臺州鄉賢”推薦評選表彰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良好影響。三要給予鄉賢職位,讓鄉賢有位可為。比如,“仙居縣2018年村組織換屆選舉,有237名鄉賢當選村干部”,這樣用職位和責任真正留住鄉賢,是鄉賢回歸加入鄉村治理的一條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鄉賢回歸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鄉賢參與鄉村治理還需解決許多問題。在做好鄉賢回歸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中要真正的讓鄉賢“想回來”、“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通過濃濃的鄉情維系,要讓鄉愁找到歸宿。為鄉賢提供大有作為的空間,讓才華找到舞臺。大力支持鄉賢回鄉創業,讓鄉村發展找到支點。創新鄉村治理體制,引入鄉賢讓治理找到新路。創設條件,方便鄉賢回歸,為還鄉找到通途。
[參考文獻]
[1] 李寧.鄉賢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現代鄉村社會權威和秩序重構中的作用[J].學術界,2017(11):74-81.
[2] 劉淑蘭.鄉村治理中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理論月刊,2016(2):78-83.
[3] 李傳喜,張紅陽.政府動員、鄉賢返場與嵌入性治理:鄉賢回歸的行動邏輯——以L市Y鎮鄉賢會為例[J].黨政研究,2018(1):101-110.
[4] 肖昭,李白,熊雅.加強鄉賢文化建設的對策探討[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1):107-112.
[5] 丁萍.鄉賢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源動力”[J].人民論壇,2017(31):100-101.
[6] 王春娟,秦行國.鄉賢在傳統社會的歷史形態及其差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