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郡
[摘要]特色小鎮建設在帶動了地方特色旅游建設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不容忽視的異化現象,尤其是很多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缺乏,一旦不良開發介入,就會對當地造成不良影響,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特色小鎮的建設恰恰可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個重要的著力點。立足于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游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總結出了新的五種的發展策略,并結合當前特色小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 特色小鎮;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 F299.2[文獻標識碼]A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當前,建設特色小鎮的風潮吹得正熱。這一方面帶動了地方特色旅游建設的積極性,對當地旅游業起到了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許多不容忽視的異化現象,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特色小鎮的建設初衷是正確的,不光可以發掘當地特色,又可以形成一定的小鎮發展的規模。對歷史而言,它可以傳承歷史文化血脈;對當下而言,可以發展當地經濟,有助于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經濟;對未來而言,這樣的發展方式又可以成為更多發展的依托。以這樣的建設初衷建設的特色小鎮,不僅可以提高特色小鎮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條件也伴隨著當地特色小鎮的建設得到相應改善,而且這樣建設而來的特色小鎮對于這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長期的未來的發展也是有利的。但是,初衷好未必就能發展好,在現有的特色小鎮建設中出現了一些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特色不足,沒有特色就硬造,或者由一點特色牽強延伸出眾多“特色”以至于扭曲傳統文化甚至割裂傳統文化;特色小鎮的建設地點與相鄰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隨著城市的擴建,漸漸使得小鎮本來的特色有了現代城市味道;許多特色小鎮的建設本質意圖并不是為了發揚或者保護當地的文化特色,而是受利益的趨勢,為了短期的投資獲利而開發了一個所謂的特色小鎮,并不考慮該地區的長期發展。
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康的特色小鎮發展是樹立長遠觀念,以維護青山綠水為目標,以有利民生為依據,以有效傳承優秀文化為載體,以發揮自然地理風貌為特點的建設。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完全可以將特色小鎮建設作為其中一個支撐點和著力點。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研究法。利用現有的文獻獲取途徑,例如從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文獻庫,或者各類相關的報紙期刊、圖書論文等,以及通過互聯網、網絡搜索等多個方面對該研究相關文獻和資料進行檢索和匯總。
1.2.2 比較分析法。通過現有可以查找的案例,分析該策略實施前后的差異,來了解該策略作用出的效果和變化的一種分析方法。
2 相關概念與規劃歷程
2.1 相關概念
2.1.1 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鎮”不是行政區劃上的鎮的概念,它是依照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突出該地區的產業特色,彰顯區域文化特色,引領創新發展,最終體現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特色的綜合性開發和建設項目。《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特色小鎮是具有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征的小鎮。
2.1.2 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的主體是鄉村居民,客體是外來游客,載體可以是鄉村的土地、農戶居住的庭院、農田種植的經濟作物或者是許多當地的特色資源。村民們以家庭經營的方式,提供給游客各種地方特色資源或者服務。
我國的鄉村旅游特點是以鄉村文化為主導,進而產生的一系列旅游觀光或者體驗活動,目的是讓來鄉村旅游的城市居民通過體驗進而產生回歸鄉土、親近自然的愿望以及獲得原始的滿足感。利用不同地區之間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差異或者是特色的民俗風情、生產形態,也可以是以自然風貌為特色的獨特資源,給旅游者提供體驗鄉村生活情形,同時為鄉村旅游經營者創造收入。
2.2 規劃歷程
我國的特色小鎮規劃歷程大致分三個階段,與之對應的,也出現了相應的三批特色小鎮。
第一階段,采用的產業模式主要為旅游與其相關的附屬產業相結合的方式。這種類型的特色小鎮的旅游吸引物主要是當地原有的建筑以及小鎮獨具的空間特色,并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不可復制的旅游產業。以周莊、西塘、烏鎮為代表,這類特色小鎮因其特質,以其不可復制的資源為優勢,所以相應的依賴性也很大,所以在開發上需要以政府為主導,以保護為主。
第二階段,本質上是居住社區,兼具了其他公共服務功能。通常市場導向性強,又具有旅游與休閑功能,但無本土文化特點或者某種主導性產業存在。
第三階段,小鎮發展“以產業為核心”,又可以以此稱之為“產業小鎮”。但這類小鎮更多的是自發形成的而非人工創造。這類小鎮擁有占據主導地位的本土產業,產業鏈也完整。一般位于城市邊緣地區,自然環境良好,有的小鎮還保留有特色歷史文化建筑。可以說,這樣的特色小鎮是整合了居住功能、服務功能、產業發展、學校教育等幾大功能為一體的一個微型城市。與此同時,其良好的空間尺度大小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又能給人們提供舒適的辦公環境和居住條件。
3 特色小鎮助力鄉村振興的策略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休閑娛樂、養生養老、宜居宜業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特色小鎮對催生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建設生態宜居農村,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現實意義。因此,特色小鎮的健康長久的發展,也必須以維護青山綠水為目標、以有利民生為依據、以有效傳承優秀文化為載體。特色小鎮的規劃旨在推進當前的鄉村建設,實現農民富裕,農村環境得到改善,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建設以農業為特色的特色小鎮是在尊重鄉村農業產業的基礎上,整合鄉村旅游資源,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游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特色小鎮發展之路。根據文獻積累總結出了以下五種發展策略。
3.1 特色小鎮+農事體驗
此種發展策略形式是小鎮的農戶將其所有的居住房、院落或者承包的農業用地等作為經營場所,以經營“農家樂”、“漁家樂”、“茶家樂”、“采摘園”等形式,開展旅游業經營活動。經營主體就是這些提供營業場所的農戶。典型的體驗內容“吃住行游購娛”同時兼具了農村特色,可以是讓游客品嘗農家飯、住農民房、干農家活等方式。當前這種策略形式也是數量最多的特色小鎮建設形式。
3.2 特色小鎮+農業觀光
這種發展策略形式的一大條件是當地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作物集中種植區、特色地形地貌、特色農業工程等作為該特色小鎮的旅游觀光對象,如油菜花田、大規模的稻田、可供采摘的果園、集中的花卉市場、大型水利工程等。這種特色小鎮旅游的季節性和淡旺季明顯,游客前來旅游往往集中在某一時段,所以具有一定經營時間上的局限性。
3.3 特色小鎮+短期度假
這種發展策略形式需要較大的建設成本,建成的特色小鎮需要具備餐飲、運動、體驗、養生、商務等功能,以滿足人們在緊張工作之余的短期休閑。這種特色小鎮與農業莊園、農業嘉年華等類似,都是由人工設計和建設,具有一定的規模,也有休閑旅游功能,但是由于它為城市居民提供的是短期休閑,所以在時間距離上有著一定要求。該特色小鎮的到城市距離不能太遠或者擁有相對方便的交通條件。
3.4 特色小鎮+民俗風情
這種發展策略形式主要以農村文化、民風民俗、鄉土建筑、民族風情等作為特色,比較典型的有歷史文化名村名鎮、農業文化遺產地等,這些地域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特色的民風民俗,也是常規旅游中經常主打的項目。
3.5 特色小鎮+健康養生
這種發展策略形式憑借該特色小鎮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健全的服務設施,來吸引城市居民來此養生、養老。這種形式中游客具有候鳥式特征,尤其適合中老年和短期休養人群,鄉村需要配備較為完善的醫療、康健等設施保障,吸引大批的城市居民來此度假、避暑、養老。
4 當前特色小鎮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4.1 存在的問題
4.1.1 特色不夠鮮明,利益驅使開發。特色小鎮的之所以被如此命名,就是因為其在文化風格、歷史淵源、建筑風貌或者其自然環境有著區別于其他地區而且極其突出的方面,而且其建設發展也必須依托本身的特色。如果是以單純營利為目的硬造出來特色小鎮,同質化明顯,其的所謂的歷史文化內涵不足底蘊不深,而且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對本土民生的考慮,大肆破壞土地,建設出來的建筑也只是翻版,甚至掩蓋了原有的風俗民情,最終既不能吸引來游客還使得當地居民無法生存,使得建設資金白白浪費還破壞了當地環境。
4.1.2 建設區位前瞻不足。很多特色小鎮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拉攏更多相鄰城市的游客,在建設之初認為其建設距離相鄰的大城市越近越好,因此在原有的規劃基礎上,盲目擴大建筑面積以在空間距離上更接近相鄰大城市。其實這樣的建設規劃為相鄰大城市的未來擴張造成了阻礙。特色小鎮的內涵不僅僅是在特色上的體現,也要在“小”、“精”上做出體現。面積小其實就是一種特色的集中體現,是一種文化風貌的濃縮,用較少的面積,對本土特色進行有深度的開發。
4.2 發展建議
4.2.1 明確建設初衷。建設特色小鎮的初衷,就是抓住當地的天然資源、人文歷史、區位特點、產業特色等獨具一格的特點,采用新的規劃理念和規劃途徑進一步突出其本身的特色、從而優化整個空間布局。特色小鎮的建設應是基于特色小鎮產業自身特點進一步的培養和發育,而不是直接的移植。這樣的建設不僅可以降低同質化風險,又能降低建設成本,同時對競爭力和吸引力也是一種保證。例如,以鄉村為特色的特色小鎮,它的休閑功能依賴于鄉村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質、健康的食品。因此相應的農業生態保護措施、多樣性保護工程以及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就需要完善起來。
4.2.2 注重原住民的參與。特色小鎮建成后的就業與創業方面,應更多的以原住民參與為主。這不僅是對原著居民的一種善后安排,更是對小鎮特色穩定的一種保證。只有當地的原住民留在這里,才能守住這種天然的特色,也能讓其在小鎮的發展中得到實惠與利益。開發部門應協調好上下游之間的利益關系,對原住民在某些必要方面進行適度補償。同時,為提升原住民的服務意識和旅游接待水平,還要做好原住民的培訓工作。
4.2.3 完善管理機制。建設特色小鎮,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整合相關扶持政策,發揮出資金合力的作用。還應調整用地政策,允許集體建設用地用于特色小鎮項目。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農戶,拓寬農戶融資渠道,鼓勵利用農村“四荒地”發展特色小鎮中的項目建設。另外在市場、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扶持。同時利用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務等基礎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 《遼寧特色小鎮建設研究》課題組.鄉村振興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J].沈陽干部學刊,2018(3).
[2] 郝華勇.欠發達地區打造特色小鎮的基礎差距與現實路徑[J].理論月刊,2017(12).
[3] 賀煒,李露,許蘭.中國特色小鎮之特色產業思考——杭州夢想小鎮和云棲小鎮規劃設計的啟發[J].園林,2017(1).
[4] 韓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J].中國經濟報告,2017(12).
[5] 亓慧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推進精準扶貧路徑探索——以泰安市為例[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7(5).
[6] 袁紅莎. 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休閑農業轉移問題研究[D]. 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0.
[7] 李慧建. 麗水市農旅融合促進全域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D]. 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8.
[8] 閔祥曉,陳秋帆,朱品瑜.中山市游客地方依戀特征及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市場,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