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亞婷
[摘要]近幾十年來,宗教迅速發展,中國農村信徒人數的增加,宗教問題受到重視。宗教對農村社會的影響有利有弊。如宗教文化主導、不規劃宗教活動、不健康宗教認識等。規范宗教活動,使其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十分重要。
[關鍵詞]農村;宗教
[中圖分類號]D635[文獻標識碼]A
鄉村是宗教問題集中的前線位置。宗教工作是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充分肯定了中國在宗教工作中取得的顯著成就,并指出了新時期做好宗教工作的正確方向和要求。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切實做好宗教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通過總結問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1 農村宗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農村宗教信仰中的農民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改革開放后,中國恢復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宗教信徒人數大幅增加。以基督教為例,從全國基督教的發展來看,1978年,中國的基督教宗教信徒人數約為200萬。1985年為300萬,1990年為500萬,1996年為1000萬,2004年為1600萬,到了2010年,增加到2305萬(有些甚至估計約為7000萬),增長速度非常快。據統計,這些宗教信徒中有80多萬人是農村人。宗教人數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大幅度增長使宗教勢力也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大,宗教活動規模也變得豐富、頻繁。宗教信仰總是影響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
1.2 農民對宗教信仰的認識不夠深刻
農村地區的大多數人對宗教沒有正確的認識。首先,很多人信仰宗教更多是一種需要,可能是出于物質或精神上的一種需要,所以現在的宗教信仰充斥著利益性。根據調查,大多數宗教農民都是老年婦女和文盲。他們是這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他們無助而孤獨,因此他們通過宗教和信徒重新建立了互助與合作的關系。其次,一些信徒盲目跟隨宗教,全身心投入宗教事業,忽視了對家庭子女的關懷,與其他村民相處,不利于家庭和鄰居的和諧。由于成年人的影響,推遲正常學習和成長,嚴重阻礙義務教育的實施,也有一些未成年人參加宗教活動。此外,宗教信徒面臨消極困難,被動地依靠宗教神來祝福,而不是努力改變現狀。總之,農村宗教思想的盛行不利于農民提高文化素質,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1.3 宗教文化主導地位日益突出
由于農村道德觀念處于“真空”狀態,沒有固定的核心價值。因此,地方宗教文化與民間信仰混合在一起,逐漸主導著思想文化。在一些地方社區,主流文化和價值觀依附于宗教文化,從屬于宗教文化,宗教信仰成為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在一些鄉鎮,宗教儀式和信仰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主導力量。提出“不要求天問鬼神”的情況。目前,在一些農村地區,村民的正常文化生活是在寺廟和教堂中度過的。
1.4 宗教滲透活動頻繁
隨著農村地區宗教信仰數量的增加,宗教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其中,出現了許多非法宗教組織,他們一直試圖按照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和非法集會及使命的方法來改造群眾。特別是通過“洗腦”,一群死硬的分子在農村接受訓練,以幫助他們傳播宗教福音。一些組織,如“門徒社會”,通過親戚朋友之間的口頭交流和溝通,已經完全演變成邪教組織。目前,許多鄉鎮都有教堂(唐),反復禁止在私人農村聚集點進行非法活動。
2 宗教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經濟方面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出現了。人們追求金錢崇拜,精神處于貧困狀態,為宗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間。傳統農民靠種地吃飯,期望宗教信仰給他們帶去好收成。在農村宗教信徒中,有更多的企業。他們期待通過宗教信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將自己的財富帶回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的農民為擺脫無助、孤單、無所依靠狀態,尋求通過宗教與信徒之間重新構造一種互助、合作的關系。
2.2 文化方面
除了物質生活的貧困之外,農民的宗教信仰也歸因于他們的精神貧困。農村核心價值觀缺乏領導力是農村宗教領域許多問題的根源。由于農村缺少核心價值的領導,農民日常生活中沒有思想寄托,精神陷入貧瘠,宗教信仰才會應需而入,甚至成為個別農村的主導思想。根據2010年宗教藍皮書,從教育水平來看,中國基督徒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超過一半的基督徒資格在小學及以下,大學或以上只有2.6%。此外,農村文化建設長期滯后,農民的文化生活單調,使他們愿意去宗教場所尋求精神愉悅。
2.3 社會方面
隨著社會處于轉型期,舊的農村制度被打破。在傳統社會中,個體農民主要依靠家庭(或氏族),村社和懷舊階級的領導來協調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而現在是一個個體化的社會,農民來解決問題:一是組織農民或加入一些現成組織(包括宗教組織),重組農民相互合作與合作模式的方式;第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可以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第三是市場通過購買,交易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然而,在一個完全個性化的農村,農民幾乎不可能進行重組。更糟糕的是,政府和前組織都處于弱勢,疏散,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即使某些地方已建立,服務能力和效力也不盡如人意)。村里的弱勢群體或邊緣群體。他們無能為力,無法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相互合作的問題。也就是說,實際上,農民可以通過加入一個組織來解決互助和生產合作的問題。目前,國家對宗教的監管也非常規范。
3 農村宗教信仰健康發展對策
3.1 實施黨的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政策
要加強對基層干部群眾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他們能夠區分宗教和封建迷信,合法和非法宗教活動,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活動管理,鼓勵地方發揮自身特色,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合法地開展工作,落實宗教工作的方針政策。
3.2 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列寧說:“宗教偏見最深層的根源是貧窮和無知。我們也應該為這種禍根而戰。”沒有發展就沒有進步。打破人們對神學的崇拜,一個基本因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的豐富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讓更多地區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好處,真正使宗教成為一種世俗化的信仰。
3.3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松懈
要抓住有利時機,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農民書店,鄉鎮圖書館,社區體育器材等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有條件的,有必要加強書籍,報刊,寺廟的活動,下鄉文藝團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場所和產品。倡導科學,正直,守法的社會主義,抵制迷信,進一步發展和繁榮群眾喜歡的先進文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廣大干部群眾不斷建立防御反滲透和反分裂的防線。
3.4 加大綜合治理力度不手軟
要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加大法治的力度,特別是對“家庭教會”,“門徒協會”,邪教組織和天主教地下勢力。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三級管理體制和應急機制,努力解決一些地方。“形式上存在、實質上沒效果”牢牢把握農村宗教工作的主動權和領導權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8.
[2] 辛瑾.農村宗教問題探析[J].中國統一戰線,2013(7).
[3] 邱雅琳.我國農村宗教問題研究[J].南方論刊,2015(01).
[4] 李偉征.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宗教信仰問題探析[J].消費導刊,2014(7).
[5] 朱曉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觀[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