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要]根據城市人口遷移理論,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北京市人口遷移動力機制分析模型,對影響北京市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進行了探討,深入分析了經濟發展、工業、商業對人口遷移的重要影響作用,為北京人口疏解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大城市;人口遷移;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F290.1[文獻標識碼]A
當前,北京人口疏解工作是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而要做好北京人口疏解工作,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北京人口變動的基本規律、機制。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的城市規模發展迅速,人口分布和城市形態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其市區范圍不斷擴大,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數量持續減少、人口密度顯著下降;城市功能擴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及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大量導入,人口比重上升。
北京市的人口增長,從地域上來說主要表現為城市功能擴展區的人口增長,城市發展新區及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增長緩慢;從增長類型來看主要表現為遷居人口的增長,人口的自然增長很小。因此,本文在研究北京市城市人口遷移動時,主要是研究城市功能擴展區的人口增長。本文所使用的城市功能擴展區的數據資料均由北京市各區歷年統計年鑒整理而來。
1 北京人口遷移動力機制模型
為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城市人口的遷移機制,本文以人口郊區化、工業郊區化、商業郊區化和公共配套設施相互關系為理論基礎,并結合實際經驗,建立統計模型,對北京城市人口的遷移機制進行深入分析。
影響北京城市人口遷移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很多,但經濟發展首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探討北京城市人口遷移的動力機制時,經濟變量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從上述研究角度出發,本文一共選取了經濟發展、工業、商業、各種公共配套設施四個方面的經濟社會因素作為變量建立模型。其中,經濟發展選用了城市功能擴展區GDP占全市的比例;工業選取了城市功能擴展區工業總產值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商業選取了每千人商業網點的個數作為變量;各種公共配套設施主要選取了城市功能擴展區每千人床位數、學校數、場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個數作為變量,并進行因子分析,壓縮為一個變量,代表公共配套設施郊區化變量,其因子值能在75%的水平上代表上述幾個變量。模型的因變量為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此外,本文所用城市功能擴展區數據為從1990~2016年北京市各區數據資料匯總而得。
回歸結果表明,經濟發展、工業和商業變量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且均非常顯著,表明城市功能擴展區經濟發展和工業、商業發展過程對人口遷移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公共設施變量的回歸系數為負值,表明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增長趨勢與城市功能擴展區公共設施發展水平不夠協調,隨著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的增長,各種公共設施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各種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的人均水平相對下降。
2 各變量影響分析
2.1 經濟發展的影響
北京市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功能擴展區則憑借其豐富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理所當然地成為經濟發展最為迅速、最有活力的區域,經濟保持了高速的增長。朝陽區和海淀區的生產總量和發展速度,均大大超過了其它區域,成為近幾年北京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尤其是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城市功能擴展區展現出了超強的發展活力,其經濟發展速度快于全市平均發展速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高于其它各區。海淀區的增長速度平均在20%以上,大大快于全市水平,而且其經濟總量也高于其它各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創造更多的發展和就業機會,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均居住面積、公共綠地面積都有很大提高,城市功能擴展區吸引力增強,成為人口增長的主要區域。
研究發現,城市功能擴展區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變動表現出來了很強的同步性。從1990年開始,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都出現了下降趨勢,到1992年二者的增長率到達最低值,從1993年始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和經濟增長率又同步出現上升的勢頭,在2005年二者的增長率達到最高,之后又出現平穩下降的趨勢。從其總體變動趨勢圖來看,城市功能擴展區經濟和人口增長率的波動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同時達到峰值,又同時降到波谷。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均GDP變動和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總量變動二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2,說明二者存在很強的相關關系。
2.2 工業發展的影響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工業企業由首都功能核心區遷往城市功能擴展區的數量明顯增大,三環路范圍內一共搬遷了100多家工業企業。在空間分布上,比較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四環以外,占57.3%,當然這與四環外地域廣闊有很大關系;二環以內、二環與三環之間、三環與四環之間分布的工業企業分別占14.02%、13.31%、15.30%,比重大體相當。
為了準確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擴展區的工業化強度,本文采用行業職能指數指標來測量,進一步探討各區工業化強度及其變化。職能指數=Pi/P×Pi(Pi表示各區某產業就業人口占本區總就業人口的百分比,P表示城城市功能擴展區該產業就業人口占城城市功能擴展區總就業人口的平均百分比)。2016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工業化指數為0.07,城市功能擴展區工業化指數為0.3,城市功能擴展區工業化強度大大高于首都功能核心區。在城市功能擴展區各區中,石景山區工業化指數最高,為1.58;其次是朝陽區和豐臺區,海淀區工業化程度最低。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城市功能擴展區工業發展表現出了空前活力,工業產值在北京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越來越大。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遷移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工業人口變動規律非常明顯,城市功能擴展區從事工業的人口增長迅速,而同期首都功能核心區工業人口下降較快,遠低于城市功能擴展區從業人數。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總量變動與城市功能擴展區工業產值的變動相關系數高達0.886,說明二者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2.3 商業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北京功能核心區和城市功能擴展區的網點數都呈增加的趨勢,但增加的幅度有很大差別。1990~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首都功能核心區商業網點增加的幅度較小,從1990年的19290個增加到38724個,增長了一倍;而城市功能擴展區商業網點數增長幅度很大,從1990年的18889個增長到2000年的87268個,增長了三倍多。其中,朝陽區和海淀區的商業網點最多、增長幅度最大,其次是豐臺區,石景山區增長的幅度最小,商業網點數量最少。
比較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總量與商業網點的變動趨勢可以發現,二者的變動是一致的。對其1990~2016年人口分布變動與商業網點分布變動的相關分析表明,二者變動呈現出了高度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885。與人口變動相比,商業網點波動幅度比較大,到2000年代前期,商業網點增加幅度較大,快于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的增長。但從2006年開始,商業網點數量又開始出現回落的趨勢,2016年回落到比較平穩的水平。這表明,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增長與商業網點的變遷之間存在一定的平衡關系,二者相互制約。
2.4 公共基礎設施發展的影響
上述回歸模型中各種基礎設施變量的系數為負值,說明城市功能擴展區各種公共事業的發展落后于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的發展。雖然自1990年代以來,城市功能擴展區的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城市功能擴展區人口集聚非常迅速,各種基礎公共設施的發展落后于人口的增長趨勢,滿足不了城市功能擴展區日益增長的人口發展需求,而且與北京功能核心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以教育事業發展為例進行說明。
1990年以來,城市功能擴展區的基礎教育隨著人口的增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普通學校數量和在校學生數量來看,普通教育的學校數由1990年的780個增加到2016年的802個,在校學生數由1990年的386117人增加到2016年的462849人,其中朝陽區和海淀區的學校數最多,2016年分別達到了290個和277個,在校學生數分別達到135399人和197312人;其次是豐臺區,2016年學校數為162個,在校學生數為95327人;石景山區最少,2016年普通學校共有73個,在校生數為34811人。另外,隨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市生育率的下降,普通教育的適齡對象出現下降趨勢,城市功能擴展區也同樣呈這一趨勢,1995~2016年城市功能擴展區在校學生數量下降,只有海淀區有所上升。
3 結論及不足
本文深入分析了北京城市功能擴展區經濟發展、工業、商業和公共設施建設對其人口遷移的影響,發現公共設施發展滯后于城市人口遷移進程,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因此,北京在今后的人口疏解工作中,應該高度重視公共設施的作用。另外,本文在獲得以上成果的同時,還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城市人口遷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城市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是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多門學科研究的對象。因此,本文僅從上述幾個方面對北京城市人口遷移進行分析,就顯得比較籠統和片面。其次,在對北京城市人口遷移動力機制進行分析時,由于所得資料有限,所選變量不能全面反映人口遷移的過程,而且所建立的統計模型也比較粗糙,需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郭曉軍.北京發布功能區域發展規劃 五區縣不設GDP指標[N].新京報, 2006-12-07.
[2] 北京市統計局編.北京市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0-2015.
[3] 范耀邦.關于北京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幾點思考[J].北京規劃建設,1996(1):12-15.
[4] 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區化及其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