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刑法功能 功能多元化 批判 限制
作者簡介:熱娜古麗·艾克拜爾,和田師范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基礎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05
一、刑法功能多元化的表現
(一)刑法彌補制度的缺陷
在社會管理活動中,制度本應當發揮有效的約束作用,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制度的設計能力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從而造成通過發揮刑罰的作用來實現違法行為的預防和懲治效果。通俗來講,就是本來由制度就能夠解決的問題,現在必須要附加運用刑法來完成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戒。雖然在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中,刑法在法律體系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價值也在不斷進行調整,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刑法已經擴張到那些行為錯誤并不是因為行為本性的錯誤,而是具有禁止屬性的錯誤。這種錯誤是由于立法機關過于考慮社會公共利益所引起來,這種侵害公共利益情形下所形成的犯罪就被定義為“公共福利犯罪”。
(二)立法彌補司法的不足
立法機關所頒布的法律,經常會存在一定的漏洞,因為不管多么先進的立法水平都無法對社會行為的規范和約束面面俱到,因此對于法律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過度應用立法手段會使得立法機關和社會大眾都筋疲力盡,并且會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和穩定性。而司法手段在此問題上就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不僅可以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穩定性,還能夠通過司法論證來促進法律的自我改進與完善。但是要想實現以上的兩項功能,司法人員所具備的對法律的理解和認知是基礎,只有正確的理解和應用法律的功能,才能為法律的完善提供積極的保障。
(三)刑法來遏制道德滑坡
目前,刑法在遏制社會道德滑坡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近些年的刑法修訂中,增設了虛假訴訟罪、考試作弊罪、使用虛假身份證罪等新的罪名,業內人士還在思考和討論是否應當增設“見危不救”“揮霍浪費”等罪名。力求通過刑法的功效來對社會中的不道德行為進行懲戒,以此來有效遏制社會道德水平不斷惡化的局面,因此,道德元素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被不斷的融入進來。
(四)刑法彌補民法的管理功效
這里所提及的民法不僅僅指的是狹義上的“民法總則”,而是包括除刑法以外所有的部門法。從法律性質來看,刑法屬于其它部門法的保障法,應當在其它部門法無法發揮管理作用的前提下,通過刑法來進行管理和懲治,從而有效發揮刑法的補充作用。目前,其他部門法的發展成效并不十分樂觀,讓很多本應由其來解決的社會矛盾糾紛需要通過刑法來進行解決,從而造成了民法的管理效果存在“萎縮”局面,而刑法的管理功效卻在不斷的擴大, 例如,目前刑法新增設的“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虛假訴訟罪”,都是刑法功效擴張的有力體現。
二、刑法功能多元化的危害
(一)把刑法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法,會花費過高的成本,且容易讓管理者產生“錯覺”
讓刑法來從事社會行為的日常管理存在十分明顯的缺陷:第一,使得犯罪行為和違法行為的根源得不到明確的查找,無法獲得根本的治理作用。第二,讓刑法成為日常社會治理的“主力軍”,就會使得違法行為和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受到遮掩,就是所謂的陷入制度作用發揮不足的陷阱,通過刑法的方式予以懲戒,會讓制度作用的發揮不足進一步惡化。第三,把制度管理不足的行為認定為犯罪行為,會導致刑法懲戒具有更高的成本。因為除了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懲戒之外,還需要對行為人的生活進行教育和改造,這個過程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這種懲戒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忽略了事前預防的作用發揮。
(二)刑法功能多元化會導致刑事立法和司法的主觀化
一般而言,刑法主要包括兩項功能和作用:第一,行為規范功能。對行為規范的強調使得社會大眾能夠準確判斷自身行為的合法性,進而進行實施或避免。第二,刑法還具有裁判規范的功能,即對犯罪人的具體行為做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衡量。其中,后種功能是決定行為人在違法前種功能后是否應當受到懲戒。該兩項功能是刑法設計和運行的核心內容。但是目前往往會受到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忽視,很多犯罪懲戒的設計只發揮出了其中的某一種功能,而無法將兩項功能都全面的發揮出來。
(三)注重發揮刑法在預防違法犯罪方面的功能
就會使得犯罪主觀方面或客觀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到弱化。傳統的犯罪行為容易使人們較為準確清晰的辨識出來,即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所存在的因果關系非常明晰,比較容易認定。而新形勢下所不斷涌現的新型犯罪行為在危害風險方面具有較強的滯后性、突發性、超常性以及危害結果的潛伏性和不確定性,從而導致因果關系難以準確清晰的認定。而對抽象犯罪的懲戒不需要具體損害結果的存在,也不需要辨識“量化”的危險,只需要對行為人是否違反了刑法所明確規定的危害行為進行辨識認定即可,從而也就極大的減少了認定的責任風險。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中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屬于主觀因素,國家一旦確定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將犯罪行為的主觀因素納入到刑事司法的研究實踐范疇,那么人的性格所需要的改進與完善就會得到特別的重視。在此情形下,對其的量刑就不僅是其實施的客觀行為和危害,而是對其的個人道德進行嚴厲譴責,這樣就提供了完美主義者對犯罪人的先入為主。
三、刑法功能多元化的限制路徑
(一)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角度進行限制
曾有學者研究,公民官方的懲罰和犯罪標簽能夠有效震懾犯罪和違法行為的發生,尤其對于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犯罪,更加能夠起到預防的作用。而通過犯罪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實現政策制定者更加理性的選擇,對政府行為給予指導,衡量預算和預算與實際支出間的比例。我們并不能單純感性出發,簡單就刑法的功能來對犯罪化的發展進行分析,比如,就刑法所規范的終身監禁刑罰來看,單純從終身監禁的刑罰效果來看,其效果較好,其中肯定的部分不容忽視。但是,如果我們將其放置于效益分析范疇來進行分析,我們則可以發現終身監禁的弊端。也就是說雖然對罪犯進行終身監禁的刑罰處罰,貌似也尊重其所具有的人格和尊嚴,但是就罪犯本身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已經不具有人的社會屬性,也無法真正走出監獄來進行社會活動。而且,終身監禁的犯罪分子從客觀角度來說如果逐漸增多,那么必然會增加鑒于的關押成本,也將會影響整個監管機構的工作開展,其中必然會造成疏漏發生,加上管教成本的增加,都并不利于社會和諧氛圍的促進。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將醫療理論引入刑法發展模式中來,但是此理論不僅與刑法理論的契合度不高,而且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對犯罪的預防、懲罰力度不夠。部分學者認為應當將社會福利理論引入到刑法發展模式中來,但是社會福利理論并不是犯罪預防的有效手段;但是社會福利理論為我們的刑罰作用發揮了推動作用,也讓成本收益分析更具正當性。
(二)注重刑法謙抑性的強化
刑法是一項社會統治力活動的重要表現,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實現國家權力,并對刑罰權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就客觀角度來說,刑法的應用不應當簡單是犯罪懲罰的工具,更加應當成為人民民主意識覺醒的重要表現,是人們認識罪行并了解行為后果的重要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說,刑事立法的重要功能應當是對刑罰的限制,這樣也利于界定刑法和衍生刑法的功能。刑法的濫用往往會導致其權威性的降低,也會讓刑法修正呈現出“無下限”“無上限”的狀態,這樣刑法就無法真正從需要出發,而成為從公眾“呼吁”出發。或者單憑立法者或者立法機構的喜好來進行刑法的制定,刑法的權威性無從談起。基于此,有學者提出,我國刑法的制定要堅決杜絕“無上限”和“無下限”的狀態和情況,堅持以全體民意為依托,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得到確認和通過,才能實現刑法的制定。這種現在適用的制度實現了百姓民意的表達,但同時也無法將所有民意納入其中,客觀上存在“架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嫌。對于部分刑法理論或者刑法模型,我們都要堅持審慎的態度,并抱有敬畏之心,這樣才會對刑法理論和增設罪名予以認真對待,才不會輕易將刑法的增設提上日程。
(三)滲透法律觀思維
部分學者認為隨著刑法立法觀的轉型,刑法將會從之前的保守、消極逐漸轉向開放、積極,所涉及的范圍也將會越來越廣泛。但是,就整體上來說,不應當賦予刑法過多的功能和使命,刑法從本質上來看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但是其僅僅是治理的工具之一,并非全部。其他部門法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以及作用和功能也同樣需要滲透到社會治理中來,實現多部門法的社會綜合治理。刑法作為促進社會共同體規范的重要工具,雖然對社會中的很多行為起到了規范作用,但是并不能強迫社會共同體的接受,也不能通過自身形式制定出相應法律,也不可能成為社會共同體所接受的唯一法律。在進行刑法立法過程中,更加需要通過原始醞釀的方式來對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并通過自身的規范性來對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和培育,做好相應執法和審視。從此方面來說,這是一種法律滲透的過程,只有讓社會共同體都能夠體會法律規范設置的意義,并逐步推動規范的培養和養成,才能從根本上防范犯罪的發生,才能實現法律規范的更好開展。
四、結語
刑法所具有的功能不容忽視,同時其功能的多元化也需要進行限制和規范,只有對刑法的功能多元化予以正確認識,并做好其限制,才能讓刑法的作用得以更好發揮,才能實現刑法的規范性促進,讓其在社會行為引導方面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袁彬.刑法制裁措施多元化的功能審視與結構完善[J].法學評論,2018,36 (4):78-86.
[2]葛凡澤,陳瑤.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從刑法功能角度的思考[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2).
[3]熊亞文.刑法私法化的基本立場與邊界[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