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新 肖于
關鍵詞 《灰姑娘》兒童認知機制 主題 道德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英版《格林童話》的語言特征與兒童認知機制研究—基于語料庫的研究,項目編號2017XJDCA08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煥新,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認知文學、認知語言學;肖于,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外國語學院2016級學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20
《格林童話》中共有 200 多篇童話故事,在中國,至少有100種以上的譯本和譯改本。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中,它的銷量僅次于《圣經》,由此可見《格林童話》對于童話類別的書籍的影響及意義之深遠?!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芯哂写硇缘淖髌?,其形象特征鮮明,價值取向明顯?!痘夜媚铩分械男蜗蠓从沉苏x與邪惡、善良與兇殘、美麗與丑陋、勤勞與懶惰等一些帶有普遍意義的人生主題,其傳達的內涵揭露鞭撻了“假、惡、丑”的同時,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贊揚和向往,揭示了正確的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念,是灰姑娘成功的要素之一。同時,《灰姑娘》也給兒童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兒童的認知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礎,使兒童對真善美的追求逐漸深入心中,是對兒童心靈最早的滋潤,在《格林童話》的引導下,兒童會對現實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促進了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
一、兒童認知心理學
(一)皮亞杰的道德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關于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學說,認為兒童的道德意識和自我學習之間的關系呈現正相關,同時對于不同階段的意識形成也有重要影響。實際上,皮亞杰認為兒童對于道德的判斷,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問題,另一方面是兒童的心理認知問題,道德教育產生成人道德強制,兒童認知使兒童接受成人道德強制產生“善”的責任意識,這種“善”的意識足夠吸引兒童內心。同時,皮亞杰將自已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轉向社會學方面的討論,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明兒童的道德觀,這說明兒童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并沒有獨立的意識,大多需要成年人的指引和教導,這同時也是他律的表現,當兒童個人的成長中學習了較多的知識或者經過正確的指引后,最終兒童的自我道德意識就會更加朝向正確的發現發展,兒童會擁有自己的道德認知,即逐漸發展為自律的了。
(二)科爾伯格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的階段存在明顯的不同,針對兒童自身的發展可以被分為三個不同的水平和六個不同的階段(按照個體道德判斷結果的性質分類的),其水平分別為:0-9歲的前習俗水平、9-15歲的習俗水平、16歲的后習俗水平。這三個不同的水平呈現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其中前習俗時期的兒童一般傾向于關注自身和具體的結果,并且呈現出兩個明顯的不同階段,即懲罰道德定向和功利性道德定向階段。而習俗水平的特征主要是能夠更加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物,對于輿論的關注也更加深化,并且學會了對規范的遵守,詳細來說分為人際關系道德定向和維護秩序道德定向兩個階段。后習俗水平下兒童一般更加關注自我的內心,此時已經具備基本的道德原則,具體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即社會契約和普通原則道德兩種定向階段。本文主要探討《灰姑娘》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階段的兒童道德認知的關系。
無論是皮亞杰關于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學說,還是科爾伯格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理論都肯定了這樣一條規律,兒童道德認識發展規律符合兒童心理認知機制發展。本文主要基于皮亞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學說和科爾伯格的心理學理論,分析兒童對《灰姑娘》主題的認識、接受、運用及現實意義的理解,分析兒童心理認知機制,最終對童話類兒童讀物予以借鑒,達到促進其心理認知機制發展的目的。
二、《灰姑娘》的主題分析
《灰姑娘》是一則著名的童話故事,故事本身不斷為各類作品提供靈感與元素,以《灰姑娘》為題材的動畫、電影甚至灰姑娘題材的電視劇,至今仍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著流行文化,可見《灰姑娘》在童話領域的地位之高。《灰姑娘》之所以這么流行,是因為兒童被其故事情節深深吸引,愿意去接受其中作者想要傳達的“善”的主題思想,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這正符合兒童的懲罰道德定向或對社會規范的遵守的心理發展狀況。
(一)“美”與“丑”的自然主題
灰姑娘的故事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人生歷練過程——生活的困難給我們造成的影響無論有多大,我們都必須要心懷善良,必須要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必須要保持內心善良,最終才會收獲幸福。以其中的一個選段為例:
“Every day the maiden went out to her mothers grave, and wept, and she remained pious and good. ”
“The woman had brought two ?daughters ?into ?the house with her… but vile and black of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