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林
【摘 要】《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就“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初中英語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英語基礎的過程中逐漸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提高其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探索;教學;策略;初中英語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就“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初中英語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英語基礎的過程中逐漸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提高其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1.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思想就是“因材施教”
四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教育鼻祖“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如果把“材”理解為學生的“性格特點”,把“教”理解為對學生的“激勵、引導、批評和指正”,那么“因材施教”就可綜合為“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進行激勵、引導、批評和指正”。現在的初中生都是零零后,他們天資聰明,大腦靈活,很多事情一點就通。有些學生天生就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其心理上便有一定的優勢,教師應讓這類學生多起帶頭作用和表率作用,為其選擇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朗讀,或者復述以前學過的文章,或者以講故事的方式給大家講出來,以此來激發其他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在進行英語口語交流時都比較拘謹,害怕某個單詞發音不準而讓別人笑話,便產生了畏縮情緒,因此不敢與別人交流。教師應該幫助他們消除思想障礙、鼓足勇氣、大膽練習,并適當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句型或對話讓他的同伴共同參與,以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2.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方法就是“讀寫操練”
綜合訓練雖然以練為主,但又不可忽視聽的訓練,雖然說和聽各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彼此又不可替代,其間的密切關系、相互促進作用十分明顯。聽是人們學習語言最重要、最方便的途徑,會聽才會說,說又促進了聽力的提高。通過朗讀、通過復述然后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方式與新課改中的“分組討論”有“同工異曲”之妙,是有效利用“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2.1朗讀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選擇最基礎的課本材料讓學生朗讀,使其經歷由讀到說的過程。朗讀是綜合性的語言操練,即口、眼、耳共同參與訓練。朗讀可通過口腔運動促成記憶,這比靜態的視覺形成的記憶要深刻的多。因此,學生可選擇一些生動、更易于理解的篇章去朗讀,比如初中第二冊lessons102就是很好的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幾個同學可以一起朗讀,體現每個角色不同的風格,讀得繪聲繪色,既是朗讀也是表演。我們還可以剪輯名片“Titanic”中沉船的片段,反復播放Lucy和Jackie生死離別的對白,然后讓學生自己配音,使其能夠準確適度地朗讀出主人公的情感色彩,這也不失為一種口語訓練的好方法。朗讀也可以是多方位、隨時隨地的,只要學生對語言有表達的欲望而又力不能及時,就可以大聲朗讀,這樣既訓練了口語也提高了學生的聽力。
2.2復述
復述是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反復的、加強記憶的一種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先讓學生朗讀,然后請同學們復述主要的故事情節,必要時還可以在黑板上寫出某些關鍵詞予以幫助,以免學生遺漏某些主要情節。這樣不僅使學生練習了口語,同時還加強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率。初中課本中有許多故事性及強的篇目,如初三課本第8單元的“Christmas day”,初三課本第21單元的“The moonlight sonata”等,這些素材都是學生特別熟悉且很受學生喜愛的。
2.3討論
在現行的初中英語課本中,每一單元都有學生討論的部分,這也是學生高強度學習之后的一個放松和回顧的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使其輕松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策略就是“引導評估”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要以練習為主,或圍繞教師所給的話題進行討論,發表個人意見,或通過討論獲得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的講只限于引導,重在學生自己的練習,這樣不僅大大增多了學生練習的機會,克服了大班授課學生開口少的弊端,還能培養學生的群體合作意識。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3.1選話題:選材一定要適度,要與學生水平相當,能貼近中學生的生活。
3.2說問題:話題具體、目的明確,有利于學生參與、合作,使他們有感而發。
3.3多互動: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說及所說、談及所談,教師可以扮演適當的角色加入討論。
3.4評結果:可根據實際作及時評估,這樣能夠發揮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作用。
初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初中學生特點的英語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其實,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四大方式不可分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有位教育家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我認為,教師必須要學習新的理論和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并一定要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在探究中總結經驗,再把經驗運用于教學,根據教學的過程、經歷和經驗,提高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