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權利要求 保護范圍 解讀 隱含限定特征
作者簡介:王從雷,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審查員,主要從事圖像通信領域的發明專利審查。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23
一、引言
《專利法》第59 條第1款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權利要求書是專利授權程序和侵權訴訟程序中確定專利保護范圍的重要文件,在對權利要求保護范圍進行解讀時,要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角度,對申請文件的客觀事實進行準確認定,充分考慮技術方案的完整性,首先依據權利要求文字記載的文字表述對權利要求進行解讀,但對于權利要求中沒有明確限定的內容是否包括在權利要求范圍內,在專利申請人、審查員、侵權訴訟的審理法官、社會公眾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共識。
下面,筆者從法院判決中的一個案例出發,探討如何對權利要求中隱含限定的特征進行解讀。
二、皇家KPN公司起訴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案
原告皇家KPN公司,是專利號為ZL94194872.2的發明專利(簡稱“涉案專利”)的專利權人。涉案專利共有30項權利要求,原告主張的權利要求23的內容如下:
“23、用于壓縮數據包的設備(100; 200), 包括用于接收第一組(10)數據包的輸入裝置(110、 210), 每個該數據包具有一個頭段(h)和一個數據段(d),包括用于確定接收到的數據的信道(A、B、……)的識別裝置(110、210),壓縮每個要壓縮數據包的數據段的處理裝置(130、230),和生成第二組(20)數據包以及向第二組(20)一數據包的數據段提供第一組(10 )的壓縮數據的輸出裝置( 160、260),每個該數據包具有與一個頭段和一個數據段,其特征在于,提供了存貯裝置(161、 261) 用于分信道(A、B、……)緩存要送到第二組(20)-數據段的數據,并用于向第二組(20)的每個段只提供一個信道(A)的數據?!?/p>
原告認為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23已被納入到3GPP51. 010-1標準中,被告所有上市銷售的符合前述標準的手機,均落入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
被告宇龍公司辯稱:“……涉案專利權利要求23的技術方案與涉案標準并不完全相同,涉案專利并未被納入標準,因此,原告認為因被訴侵權產品采納涉案標準故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的主張不能成立……”。
一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涉案專利權利要求23與3GPP51. 010-1標準相比,至少具有區別:涉案專利僅壓縮第一組數據包的數據段,并不壓縮頭段,但涉案標準則既壓縮數據段亦壓縮頭段。雙方當事人均認可涉案標準既壓縮數據亦壓縮頭段,但對于涉案專利是否壓縮頭段,雙方當事人持不同觀點。被告認為涉案專利僅壓縮第一數據包的數據段,而不壓縮頭段,原告則認為涉案專利中對此并無限定,因此,壓縮頭段及不壓縮頭段的情形均屬于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一審法院認為,權利要求23中“壓縮每個要壓縮數據包的數據段的壓縮裝置”,其中對于是否壓縮頭段無明確限定。但一審法院同時指出,無明確文字記載并不意味著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后不會認為該特征會被包括在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換言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后認為隱含限定的特征同樣屬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對于涉案專利而言,權利要求中首先明確限定了第一組數據包包括頭段及數據段兩部分,但在后續的壓縮程序中卻僅提及壓縮數據段,依據常理,這一撰寫方式會使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其理解為僅壓縮數據段,而不壓縮頭段,亦即不壓縮頭段屬于隱含限定的特征。同時,在依據權利要求的文字記載的內容可以得出隱含限定特征這一結論的情況下,說明書及附圖的重要作用之一便在于對該結論進行驗證。本案中,涉案專利說明書中相應記載為“……依據本發明,這涉及到對組20的(發送)數據包的數據段d只提供壓縮形式的組10的(源)數據包的數據段d。換句話說,數據包11到15的頭段h中的信息沒被包括到數據包21到23的數據段中去(參見說明書第6/12頁第1段)”?;诖?,在說明書中上述記載內容中明確要求僅壓縮數據段,不壓縮頭段,而說明書其他內容均未提及壓縮頭段的情況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基于對權利要求23的文字理解,并結合說明書中的明確記載,其有理由相信涉案專利并不會壓縮頭段。據此,對于原告有關該技術特征的理解一審法院不予認同,該特征與涉案標準中的相應特征并不一致。
通過上述一審法院的判決,我們明顯看出,對權利要求進行
解釋時,法院引入了隱含限定的特征,并認為隱含限定的特征同樣對權利要求具有限定作用?!鞍l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但當權利要求中對某些特征沒有明確限定時,比如上述權利要求23對數據包頭段是否壓縮沒有明確限定時,需要結合說明書及附圖對權利要求進行解讀,從而根據說明書的記載,得出權利要求23中沒有對數據包頭段進行壓縮的結論。對于原告的陳述,即涉案專利中對頭端是否壓縮并無限定,因此,壓縮頭段及不壓縮頭段的情形均屬于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法院并沒有支持。眾所周知,在專利授權程序中,審查員對權利要求是否壓縮數據包頭段等隱含特征的判斷是基于現有技術的現狀做出的。如果現有技術不僅公開了不壓縮頭段的情形,也公開了壓縮頭段的情形,那么原告上述陳述通常會得到審查員認同,但在專利訴訟程序中為什么就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哪?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專利授權程序和專利侵權訴訟程序的性質和任務不同、權利人修改專利申請文件或專利文件的尺度不同造成的。在專利授權程序中,審查員面對的是未授權的申請文件,其任務是對專利申請文件進行審查,確保授予的專利權保護范圍清晰、專利穩定性盡可能好,避免授予有瑕疵的專利權。審查員的審查重點是權利要求書,遵循最寬合理原則來界定權利要求的含義。如果由于理解范圍較寬而導致權利要求不具備新穎性或創造性,只要不超出原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記載的范圍,專利申請人可以任意修改申請文件以克服上述缺陷,通過修改權利要求書,使得專利申請人真正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方案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而在專利侵權判定程序中,法官面對的是已經授權的專利,專利權人不具有修改專利文件的機會,如果不通過用說明書的內容對權利要求進行解釋,將會導致權利人獲得的保護與其對社會所作的貢獻明顯不相適應。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就能夠理解法院為什么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進行解讀時引入隱含限定的特征并對該隱含限定的特征依據說明書記載的內容進行解讀。
三、總結
界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就是對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進行劃界,只有正確地解讀權利要求的特征,明確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才能平衡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在對權利要求進行解讀時,無明確文字記載并不意味著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后不會認為該特征會被包括在權利要求范圍內。但在專利授權程序和專利侵權訴訟程序中,審查員和侵權訴訟的審理法官對隱含限定特征的解讀方式不同。
參考文獻:
[1]戴瑞烜.從前后審標準一致看專利法第26條第4款的審查[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7,160(4):101-106.
[2]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5)京知民初字第1191號】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