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執行異議 留置權 優先受償權 擔保物權
作者簡介:周潔瓊,江蘇漫修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執行與不良資產處置、公司。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46
為統一涉及租賃及抵押財產、動產所有權以及其他財產性權利的執行,案外人提出的執行異議及執行異議之訴案件的裁判尺度,有效防止案外人或利害關系人與被執行人惡意串通、規避執行的行為,2019年3月5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4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執行異議及執行異議之訴案件審理指南(三)》(以下簡稱《指南(三)》),以供全省各級法院參考適用。
筆者注意到《指南(三)》中第九條至第十一條明確了在執行異議案件中,留置權人提出異議請求排除執行的,針對不同情形,法院對留置權人權利給予了保護和限制。而筆者認為,留置權因其本身的特性以及其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效力,應當嚴格區別于其他的擔保物權,在面對不同的強制執行措施時,對其強制執行措施是否能夠排除的問題上,需要做出不同的區分對待。筆者結合上述規定,就本文闡述執行異議中有關留置權保護與限制的觀點。
第一,《指南(三)》第九條規定的是留置權人主張優先受償權要求排除保全性執行措施的情形,適用的是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對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相關規定,并就其主張不予支持。根據《物權法》第二百三十條的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已經合法占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并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這是留置權產生的法律基礎,是法定擔保物權,那么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留置物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只要肯定了留置權人對于留置物的占有和控制,就不會影響留置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留置權人也就當然不具備對保全性執行措施主張其執行異議的基礎。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查扣凍規定》)中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一方面法院可以對留置物采取查封、扣押措施,但留置權人可以繼續占有該財產;另一方面,法院即使對留置物采取保全措施,一般也是指定留置權人作為保管人;同時也強調了,即使因各種原因留置物由人民法院保管的,留置權不因轉移占有而消滅,相當于賦予了留置權人擬制的占有權利,認可了其留置的法律效力。那么在這種情形下,當然無需賦予留置權人對于保全性執行措施提出異議的權利。
第二,《指南(三)》第十一條明確了案外人對執行法院直接裁定抵債的執行標的,以其享有留置權為由提出異議,請求排除執行的,對同時符合四種情形的應予支持,對符合該條規定的七種情形之一的將得不到支持。
首先來看應予支持的同時必須符合的四種情形。(1)案外人異議針對的執行標的為動產;(2)案外人的留置權系基于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以及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對被執行人依法享有債權;(3)案外人在執行法院采取查封、扣押以及其他執行措施前與被執行人訂立的書面合同中明確約定其占有執行標的,在被執行人不履行債務時可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4)案外人實際占有或者控制執行標的。我們關注到第(2)種情形,對留置權產生的前提限定為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或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享有的債權,這一規定的基礎是《擔保法》第八十四條的規定和《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九條的規定,留置權除了保管、運輸和加工承攬等合同關系外不適用其他法律關系。而事實上,根據《物權法》第二百三十條的規定,并未對債權范圍作出限制,因此,應當認為留置權的適用不再局限在合同的范圍內,留置權的適用可以基于合同之債,也可以是不當得利之債、無因管理之債或者侵權之債。 由此,留置權的適用不受債權范圍的限制,留置權所擔保的債權發生并不一定是基于合同關系,《物權法》與《擔保法》對此規定不同,應適用《物權法》的規定。那么很顯然,《指南(三)》第十一條的規定,否定了非基于合同之債產生的留置權相對應的排除執行的權利,這與《物權法》所規定的留置權存在沖突。
關于《指南(三)》第十一條規定中第(3)種情形,要求留置權人有權排除執行的前提是留置權人和債務人在被采取執行措施前已就占有及優先受償達成一致意見。留置權與一般的抵押權和質權不同,它直接依照法律的規定而產生,而不是依當事人的協議設立,因此它是-種法定權利而非意設權利。留置權的法定性,決定了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時,留置權就當然成立,不受當事人的意志所左右。 這也就使得更多的留置權人與債務人并沒有也無需事先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更遑論約定占有及優先受償,往往都是在發現債務人沒有按約履行的情況下,基于法律規定行使留置權將占有物先進行留置,再基于《物權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留置權人在債務人逾期未履行債務的情況下,應當另行與債務人另行約定或至少給予兩個月以上的債務履行期間的寬限期,在寬限期屆滿后,債務人仍未履行債務的情況下,留置權人才有權利處分財產獲得優先受償權。結合《指南(三)》的該條規定,一旦留置權人在發現債務人未履行債務的情形下,如未及時與債務人達成寬限期的一致意見,而該條文對采取執行措施之后產生的優先受償權未給予保護,就很有可能在至少兩個月的范圍內無法行使基于留置權產生的優先受償權,從而使得留置權人的權利落空,演變成為僅能留置占有,不享受優先受償權,這與留置權作為擔保物權產生的法律背景和法律意義是相悖的。
其次,再來看《指南(三)》第十一條規定的不予支持的七種情形,其中第(7)種情形為:案外人在留置權設立后已經接受被執行人提供的其他擔保的。這就意味著留置權人在留置權設立后不能再接受被執行人提供的其他擔保,否則就會無法排除對留置物直接裁定抵債的執行。對此規定,筆者并不認可。我國現行有效的《物權法》《擔保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種并沒有對同一筆債權應當設置多少種擔保方式進行限制,同一筆債權的多重擔保方式之間也不存在沖突,從維護債權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債權人在不確定哪一種擔保方式更能保障債權實現的情況下,債權人當然會對選擇擔保方式采取多多益善的態度。根據《物權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同一動產上已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很顯然,法定的留置權所產生的優先受償權明顯優于抵押權或者質權,而留置權作為擔保物權實現債權的方式也是通過對留置物的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價款優先受償,債權人在不確定前述優先受償后是否能夠全部覆蓋自己所擁有的債權情況下,也會尋求更多的債權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債務人提供更多的擔保。當然,如果債權人通過其他擔保足以實現債權愿意放棄留置權或者已經通過其他擔保方式實現債權的,也就可以直接適用本條款的第(6)種情形,無需另行規定第(7)種情形。否則,該條款規定的出臺,將很大程度上損害留置權人的利益。
最后,《指南(三)》中關于留置權的規定并不全面。正如前文所述,一方面留置權人擁有留置權是法律直接賦予的權利,而其實現留置權的方式即在寬限期屆滿后優先受償,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留置權作為法定擔保物權,其權利分為留置權利和優先受償權兩個層面,兩種層面權利的獲得存在先后時間差。那么如果法院對該留置物采取查封、扣押措施之后,又對其開展拍賣、變賣、折價工作的,而如果此時的留置權人尚在上述時間差內,即尚未滿足寬限期滿的條件,那么其就無法擁有對該留置物拍賣、變賣、折價所得款項的優先受償權,也基本不可能要求基于強制執行而折價受讓的第三人返還留置物,至此留置權人將喪失對留置物的占有而導致留置權消滅,這將使得留置權的存在毫無意義,應當將該種情況作為特殊情況而加以權利的保護和限制。
綜上,留置權作為法定的擔保物權,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其權利結果所產生的留置物的權利以及對留置物優先受償的權利均應得到法律的保護,不因債務人的其他債務進入執行階段而影響留置權人權利的實現。在執行異議的審查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審查留置權是否真實、合法、有效的存在,以此來排除被執行人與案外第三人惡意串通設置所謂的“留置權”,但一旦留置權人的權利主體地位被確認,留置權被認為真實合法有效,那么其基于《物權法》《擔保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產生的權利,尤其是優先受償權就應當積極予以保護,不能輕易排除其權利的行使。
注釋:
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677頁.
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675頁;另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93-4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