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遺囑執行人 遺產管理人 公證機構
作者簡介:高暢,南京公證處,公證員助理,研究方向:家事法、國際私法、公證實務。
中圖分類號:D926.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47
一、遺囑執行人與遺產管理人概念辨析
目前,民法典繼承編草案正在審議中,第四章遺產的處理中第924條、925條、926條涉及了遺產管理問題。上述規定有效地填補了關于遺產糾紛期間遺產無人管理的漏洞,而且遺產管理制度的設立也有利于將該制度向群眾日常生活中推廣,減少遺產糾紛案件。
遺囑執行人制度其實是現代繼承法的重要制度,大陸法系一般是在民法典中予以規定,如德國、瑞士、法國、日本以及我國澳門地區和臺灣地區 ;在英美法系中,英國有關于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的條例規定及一些判例法中確定的原則,美國在1969年的《統一繼承法典》中規定了遺囑執行制度 。在我國立法中,遺囑執行人首次出現在《繼承法》第16條中,該條款引用了遺囑執行人這一概念,但關于遺囑執行人的細節內容卻沒有明確規定,遺囑執行人制度在法律實踐中也并未沒有建立起來。
遺產管理人根植于遺產管理制度。遺產管理制度是指遺產交付給繼承人之前,有權主體依法或依指定對遺產進行管理、清算的制度,目的是維護遺產價值和繼承人權利 。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的私有財富類型不斷創新,財富數量不斷增長,遺產范圍也越來越大。而我國法律體系中并無詳盡的具體制度,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交付前,遺產很可能處于無人管理或者爭相管理的狀態,而關于遺產糾紛的案件更是頻頻發生。可以說,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下,遺產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反觀我國法律中關于遺產管理制度的規定,除草案內容外,僅前述的《繼承法》第16條、第24條及《最高法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4條的規定上體現了遺產管理的部分內容,但并無切實的施行辦法和系統的管理制度。
遺產管理人和遺囑執行人職責范疇有重復也有不同。遺囑執行人是遺囑處分的財產范圍內當然的管理人,他們都以中立的身份參與繼承事務的處理,職責都包含了編制遺產清冊、處理遺產,而且二者都對遺產管理的事務需要承擔謹慎、忠實履職的義務。但二者也有區別。首先,遺囑執行人僅出現在遺囑中,而遺產管理人的范疇較為廣,既包含法定繼承,也包含遺囑繼承及受遺贈。其次,遺囑執行人僅能就遺囑所涉財產進行執行,而遺產管理人可以就其各方面遺產進行管理。另外,在英國法中規定,僅立遺囑人指定之人可稱“遺囑執行人”,其余的則稱為“遺產管理人”。
由此可見,遺產管理人的范疇要稍大于遺囑執行人,而遺囑中指定的管理人則可以稱之為遺產執行人。
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中遺囑執行人及遺產管理人的資格
依據民法典繼承草案中第924條的內容,遺產管理人可以是遺囑執行人和繼承人,也可以是繼承人推選的主體、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法院指定的主體。綜合學者的研究,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應承擔以下職責:一是遺囑的提示與開視,二是有效管理遺產,三是清點遺產、編制遺產清冊,四是通知交付遺產,五是賠償因執行產生的損失 。另外,綜合上述立法例可以發現,有部分立法例排除了破產者或禁治產者的資格,但也有立法例只要執行者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即可擔任。
然而,合適的遺囑執行人的選任卻并不簡單,因此引發的糾紛與案例也并不罕見。在周某訴宋某繼承糾紛一案 中,周某系宋某的外婆,而宋某的母親在去世前留有公證遺囑,將其唯一房產留給周某繼承,但周某需撫養宋某(當時為未成年人)并支付生活學習費用,其實是將周某作為了自己的遺囑執行人,但周某并未承擔相關義務,而且在宋某成年后將其訴至法院要求其配合辦理過戶手續,祖孫二人在母親去世后對簿公堂。而向某瓊、熊某浩、熊某與張某霞等人執行遺囑代理合同糾紛 一案中,雖然案由并非繼承,但由案件事實中可以發現,立遺囑人指定了律師為執行人但未考慮執行費,實際上繼承人支付了高額的執行費用后才取得了辦理繼承手續所需的各種重要證明如立遺囑人的身份證、私章、遺囑原件等。由此可見,被遺囑執行人的選定十分重要,會否因私利而導致繼承人使用遺囑困難也是十分重要的考慮因素。
總結來說,無論是遺囑執行人還是在無遺囑的情況下遺產的管理人,除應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外,都需要具有專業知識、豐富經驗,也應當具有中立的身份。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甚至規定,如果非阿爾伯塔省居民擔任遺囑執行人,法院會要求該執行人提供等值于可分配遺產或者遺產總額的擔保金 。由此可見,執行人的財產情況及賠償能力也應當作為十分重要的選任原因予以考慮。
三、公證機構擔任遺囑執行人可行性及優勢探討
筆者認為,公證機構作為公益性、非營利性的事業法人,它獨立、專業、公正、長期持續的特征決定了在當前狀況下由公證機構擔任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是最優選擇的。
第一,公證機構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這種非營利性的特征決定了公證機構應當遵守法律,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特征則保證了公證機構能夠以中立的身份擔任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不會因公證員個人利益而為遺囑執行或遺產的管理制造任何麻煩。
第二,依據司法部相關規定,無論是公證機構的設立還是公證員的選任都十分嚴格。而且,公證機構本身的業務范疇內就包括繼承公證、遺囑公證,公證機構及公證員在處理遺產問題方面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在處理家庭和繼承方面的事務上具有獨特的優勢。筆者在工作中遇到很多立過自書遺囑仍要求公證,正是因為公證機構代為“把關”保障文書完善、無瑕疵、確保遺囑的合法有效和順利執行。這說明,群眾對于公證機構的專業性、權威性有著充分的信任,公證機構作為遺囑執行人具有天然的可信度。
第三,公證員與律師的執業,公證處與律所的組成大有不同。有律師指出,律師或律師事務所擔任遺囑執行人時存在著持續性差、無法獲得當事人信任等問題。當下,我國律師制度恢復時間不長,律所開展此類業務的體系尚未建立 。而公證系統建立了公證賠償基金以及公證賠償保險體系,公證員在執業時也需要繳納公證質量保證金,可以說,公證機構有足夠的賠償能力來賠償相關人員的損失。
第四,公證機構開展上述業務有利于維護未成年人或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及債權人利益。公證機構可為未成年人提供提存賬戶,定期向其支付各類費用,避免其他監護人挪作他用的可能。另外,公證機構擔任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時可以通過發布公告、對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的查詢等方式了解其有無應償還債務等情況,有效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第五,在慈善捐贈方面,目前慈善機構無法接受房產的直接贈予需要變現,但許多有捐獻意愿的老人需要在房產中居住無法在生前出售,而公證機構可以作為遺囑執行人在捐贈人去世后可以協助受贈機構出售房產,并有效監督房款的使用情況,保障“善款善用”。
就現實而言,公證機構辦理的繼承公證可以視為遺產管理的一部分組成內容,而且是核心內容。目前,除法院訴訟外,公證機構可處理各類財產繼承。可以說,以現有的繼承公證業務向前拓展、向后深化,基本上能夠涵蓋遺產管理的相關內容,由公證機構擔任遺產管理人與擔任執行人具有同樣的優勢。
四、公證機構業務開展設想
盡管民法典繼承編草案中關于遺產管理人除法院指定以外的兜底性部門為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但筆者認為,公證機構在擔任遺產管理人、參與遺產管理事務上仍有大量可發揮作用的空間。
首先,公證機構公立、貼近群眾、有減免政策又擁有多年的遺囑訂立經驗、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公證遺囑備案平臺。在當事人申請辦理遺囑公證時,可以作為銜接業務推廣由公證機構擔任遺囑執行人,協助當事人指定的繼承人在繼承發生后辦理相關手續。
其次,除遺囑執行外,公證機構還可設計系統化的擔任遺產管理人業務流程。目前,公證機構在辦理繼承公證時,是由當事人提供需繼承的財產,而由公證處擔任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時,可以由公證處直接與房產局、金融機構的數據共享查詢被繼承人的財產后,依據遺囑或法律規定進行遺產分配。
最后,在有糾紛時,法院有權指定遺產管理人,而法院勢必要選任能夠快速消化、解決遺產糾紛的機構。公證機構具有遺產公證的豐富辦理經驗,而且在全國法院與公證機構“訴調對接”如火如荼的情況下,已經有很多公證機構探索出了一條“訴調對接”的現實路徑,公證機構也解決了很多遺產糾紛。在此路徑上增加公證機構擔任遺產管理人的新方式,有助于“訴調對接”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入,也有助于盡快解決遺產糾紛。
可以說,公證機構在擔任遺囑執行人、參與遺產管理方面的的優勢十分明顯,公證機構應當積極開展相關業務,抓住這一機遇。
注釋:
候國躍.我國遺囑執行人制度的立法構想[J].法學雜志,2010(6):82.
吳國平.比較與借鑒:海峽兩岸遺囑執行人制度之立法探究[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5(3):90.
陳葦,石婷.我國設立遺產管理制度的社會基礎及其制度構建[J].河北法學,2013(7):13.
林徐如.我國遺囑執行人制度的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14.
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2007)上民一初字第651號判決書。
最高人民法院[2002]民一他字第14號答復。
張紅倩.律師說:如何選擇遺囑執行人[EB/OL].https://mp.weixin.qq.com/s/iEFdZPfpdiREQy9IikUfMg,2016-05-07.
陳凱.守富與傳富[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