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照 姚瓊曉
關鍵詞 無人駕駛 法律界定 法律障礙
作者簡介:蘭照,湖南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法理學、司法學;姚瓊曉,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02
一、無人駕駛汽車概念
無人駕駛汽車是當前人工智能的代表產物,將智能科技融合為一體的新型汽車,諸如互聯網,大數據等等,該汽車主要由車內本身設置的人工智能系統來進行感應和駕駛。目前,我國對于無人駕駛汽車的概念還沒有進行明確。北京市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其中規定:無人駕駛汽車是指不需要人類駕駛員進行駕駛操作的新型智能汽車,其通過無人駕駛系統對車輛進行控制和安全行駛。
談到無人駕駛汽車,與之相關的“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它們不是替代關系,而是用來區分駕駛功能的級別。在國際社會上,目前最新的關于駕駛技術的級別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 SAE)做出的,分為六個級別。L0級屬于低端自動化,與傳統汽車無甚區別;L1和L2屬于半自動化,有一定的駕駛輔助;L3-L5屬于高端自動化,尤其L5級別的駕駛技術達到無人駕駛,也就是本文要討論的無人駕駛汽車。這六個等級的自動化程度是逐漸提高的,自動化程度不高的汽車是由人類駕駛員操縱的,與傳統汽車幾乎無區別,現行法律即可對其引起的法律問題進行解決。本文主要討論L5等級完全自動化,不需要人類駕駛員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
二、無人駕駛汽車的法律界定
在法學領域內討論無人駕駛汽車,是為了無人駕駛汽車能夠合法有序的實現應用。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飛速發展,通過法律調控以便更好地構建規范的人車應用體系。無人駕駛汽車和傳統汽車區別不大,都屬于動產,但因無人駕駛汽車其無人駕駛的功能,則進行規范的前提是合理研究以及歸納其獨有的特征,同樣這也是解決其在測試階段和人車應用階段中面臨法律問題的手段。
為了針對無人駕駛汽車在法律上所處的地位和角色進行研究,就需要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法律界定。無人駕駛汽車屬于人工智能產品,法學界的諸多專家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是具備特殊性質的法律主體,在此觀點基礎上提出了較有代表性的學說:工具說、電子奴隸說與代理說。工具說明確人工智能是一種特殊工具,方便于人類運用它來達到一定的目的與需求,把人工智能定性為技術工具,說明其不可能有獨立的意思表示,即沒有法律主體資格。電子奴隸說將人工智能和人類區分開,通過把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分離,只賦予行為能力但不能有權力能力。代理說即把人工智能物體作為獨一的法律主體,其與人類之間形成代理法律關系,人工智能物體是代理人,使用者是被代理人,根據代理相關理論,代理人的行為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即人類。
對上述學說綜合來看,將人工智能產品可以界定為具備特殊性質的法律主體,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出獨立的意思表示。因此,無人駕駛汽車作為當前人工智能的代表產品是符合此定義的,然而法是具有滯后性的,以及無人駕駛汽車在飛速發展,所以在無人駕駛汽車的法律定義方面,需要用超前的眼光才能定義的準確:在道路交通領域,無人駕駛汽車通過自身所承載的智能系統進行駕駛,由于無人駕駛汽車是動產,是一個物體,其本身不能承擔責任,即無人駕駛汽車是一個特殊的法律主體。這樣的定義不僅適用于當前的發展,對于未來無人駕駛汽車也同樣適用。
三、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主要法律障礙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意味著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同時相關矛盾與問題也隨之而來。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在汽車行業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種變革將汽車發展拉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往往利弊是同時存在的,無人駕駛汽車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具體而言,無人駕駛汽車主要存在未被賦予道路通行權、責任主體不明、隱私安全風險加大等幾點法律障礙。
(一)未被賦予道路通行權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一、十九條與《交通運輸條例》第九條規定,上路行駛的汽車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各種技術標準,車輛的駕駛人員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的駕駛技能考試,取得駕駛證件。汽車合法上路的前提即有兩個證件,一是車輛產品合格證書,二是駕駛證,二者缺一不可。而國際通用的道路交通條約同樣作出了機動車獲得道路通行權需要滿足駕駛員擁有對該駕駛車輛的足夠熟練技能的嚴格要求。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產生和飛速發展,無人駕駛汽車依靠智能系統,不需要實際人員具備熟練駕駛技能,也就是不需要駕駛證,這也使得和現行法律規定的駕駛證制度存在矛盾,造成的結果是無人駕駛汽車無法合法上路。這也就是百度CEO李宏彥在北京五環進行無人駕駛汽車路試體驗后接到交通管理部門罰單的首要原因。
(二)責任主體難以確定
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在交通事故中,機動車的駕駛人員是承擔主要責任的,出現交通違法行為造成損害后果時,該機動車輛的實際駕駛員也應該首先作為第一責任人被依法追責。然而,無人駕駛汽車本身在行使過程中并不存在如機動車所明確存在的自然人,當法律所規定的實際駕駛人并不存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就失去了這一層面的法律約束力。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實際上法律所明文規定的侵權主體缺失,進而導致侵權責任無法認定,那么,無人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問題根據現行道交法無法劃分法律責任。筆者認為,責任主體界定困難是無人駕駛汽車在適用當前法律條文時所遇到的最大的法律障礙。若從無人駕駛汽車的產品特性來討論,根據《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交通事故發生原因是由于無人駕駛汽車自身情況的缺陷引起的,可以由無人駕駛汽車的生產者或制造商、系統研發者成為侵權責任的承擔者,但最終的責任主體界定還需要結合交通事故發生時雙方的具體情況所對應的歸責原則。
(三)隱私和系統安全風險加大
無人駕駛汽車中一項重要的技術是V2V通信,即車輛行駛過程中系統記錄的私人行程信息會進行傳遞與共享。為了安全,無人駕駛汽車上安裝有監控,使得個人行程會暴露在無人駕駛系統控制之下,那么這些私人行程的數據又構成了大數據網絡。更重要的是,當網絡數據存在漏洞時,乘客的個人信息可能會泄露,對個人的隱私權構成威脅。即使我國現行法律保護個人隱私權, 但對于車輛的行車記錄數據信息沒有特別規定。從隱私保護和防止公民個人隱私泄露的角度,無人駕駛汽車具有自身的缺陷。因此,法律需要對無人駕駛汽車中記錄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以及這些個人信息在受到侵害時責任如何承擔作出規定。
此外,我國《網絡安全法》非常重視整體網絡安全和個人網絡安全,無人駕駛汽車依靠網絡,沒有網絡,無人駕駛汽車的系統無法實時操控車輛,這就把網絡置于絕對中的地位。網絡安全是無人駕駛汽車安全行駛的基礎,而信息網絡的多樣性和大數據網絡的復雜性也增加了網絡安全的風險,遭到黑客攻擊以及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一旦無人駕駛汽車依賴的網絡安全受到侵害,則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就大大提高了。
人工智能時代的腳步已經無法停止,建設智能社會、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新的科技發展的目標。鑒于目前全世界對于無人駕駛汽車研究的火熱程度,相信不遠的將來無人駕駛汽車會像現在傳統汽車一樣普遍。因此,我們需要立足國情,強調法律對引導科技發展和防范科技風險的重要性,積極研究探索并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運行安全、網絡安全、隱私保護以及鼓勵創新與法律規制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曉林.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79-85.
[2]邵國松,黃琦.人工智能中的隱私保護問題[J].現代傳播,2017(12):1-5.
[3]曹越.無人駕駛技術對現有法律制度的影響研究[J].南海法學,2018,2(4):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