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露
關鍵詞 器官移植 法理學 法律規制
作者簡介:張雅露,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05
一、器官移植的概述
(一)器官及其移植的概念界定
依照《辭海》釋義,器官是由各組織結合構成的結構單位。立法上,對器官的范圍以列舉的方法加以闡釋。譬如臺灣立法 中器官,涵蓋了組織,而國務院出臺的法規中把其范圍限定為內臟。器官移植,指采取手術方式,將整個有生命的器官植入自己或他人體內的某部位。接受器官的個體為受體,捐獻器官的個體為供體。移植模式有兩種,分別是活體與遺體器官移植。 就活體移植而言,是在不對捐贈者的生命造成不利影響的基礎上,遵從其決定,將其部分器官植入受體中。
(二)器官移植的法律原則
器官移植應遵循的法律原則在立法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條例》包含了四個原則,分別是禁止買賣、自愿無償、保護未成年及成年供體這四項原則。在器官移植中,筆者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公序良俗原則。我國相關法律明文禁止器官交易,同時,遺體捐贈也應遵循公序良俗,在進行遺體器官移植時,需盡力保持遺體外表的完整性,術中應考慮和照顧死者家屬的感情,采取適當方式,進而使善良風俗所涉及的益處得到保障,同時也要防止對死者家屬造成精神傷害。我國的移植術在法律規制方面亟需加強,法律在這方面的規定甚少,因此一些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需要援引此原則進行規制。
2.優先考慮供體利益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器官捐贈和移植的過程中,要首先考慮供體的身體狀況,將其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就移植本身而言,供體是單純的受害方,所以法律須最大限度的降低對供體身體方面的傷害?;铙w捐贈要求對供體和受體進行術前與術后的身體狀況對比,這樣也可以達到防止供體身體素質下降的目的。同時,我國應建立與器官移植密切相關的保險與救助制度。此原則是對供體生命的尊重,因為移植會對其產生身體方面的影響,若供體的身體狀況不適宜進行移植,則應立即停止,從而規避不利后果的發生。并非供體和受體配型相符就能進行移植,此外要看供體的身體狀況適應該手術與否,倘若其本身身體方面存在問題,移植后其身體健康將受到損害甚至產生嚴重后果。因此,供體的身體狀況應該達到移植所要求的健康標準。
3.無償原則。自移植術初步探索時期,捐贈行為一直被視為是傳遞愛心之舉,器官捐贈使生命得以延續。捐贈具有無償性,意味著器官捐贈應以捐贈者不追求利益回饋作為前提,嚴禁以自主捐贈的名義要求獲得好處,抑制器官交易。就器官移植的作用來看,器官的無償捐贈使移植這種奉獻愛心的行為不會朝著物質化的異常形態發展,這一原則也為法律的規制明確了更清晰的方向。該原則的建立不僅僅是器官移植順利開展的基礎性原則,也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表現。
(三)器官移植的法律困境
移植術引申出一些法律問題,法律不能緊跟其發展步伐。從我國首例腎移植手術到改革開放后我國器官移植的飛速發展,在這過程中,器官移植并未有相應的法律規制。直至“骨髓”“行唐”及“宿州眼球”事件 的接踵發生,我國才頒布了第一部有關器官移植的法律。在立法層面,移植術具有系統化,《條例》的頒布不足以使其立法體系達到完備,仍有很多地方亟需作補充和進一步的完善。
二、器官移植的法理學探析
器官移植在醫學領域有顯著的提升和進步,但它也存在較高風險。因此,供體捐贈與受體接受二者的根據是什么?醫院作為移植的中間機構為什么可以對捐贈者進行器官摘取,對患者進行器官植入呢?這些問題是我們研究器官移植的合法性需考慮的因素。
(一)供體捐獻器官的法理基礎
國內外器官移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捐贈者的自主捐贈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上顯得尤為重要?,F今,我國學術界大部分專家持有的觀點是:公民有權自主捐贈器官,因其享有身體權。依照它的涵義,身體權不僅是保證身體的完整性,也是自由支配身體任何部分的一項權利。 醫學水平的飛躍發展和立法的逐漸成熟,公民的自主捐贈是得到許可的,這也從另一側面體現了公民對自身身體的自由支配。
(二)受體接受器官的法理基礎
受體在移植中處于受益的一方,其被植入的器官將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和身體其它部分共同擔起人格責任。 我們由此思考,器官接受者為什么可以接受來自他人的器官,以此承擔自我人格,這是因為接受者享有生命健康權。
從法律規制上分析,《民法總則》明文規定了這一權利,當該權利受侵害之時,公民可利用所有合法的救助行為。供體的自主捐獻行為不會阻礙其器官成為供體生命的載體。從倫理和立法的角度看,這一行為是被許可的。
(三)醫療機構進行器官移植行為的法理基礎
移植術過程中,不管在摘取抑或植入方面,均會對器官捐贈者和器官接受者產生身體上的不良影響,就其直接損傷來看,除了因正當理由進行的移植行為以外,其它都是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對器官的摘取與植入在立法方面的性質卻有不同解讀,就二者性質而言,它們都基于正當理由,不會給個人利益和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不管是摘取或者植入,醫院均可能因供體和受體的同意免除侵權責任,他們的同意應當遵循公序良俗原則。
由此得出結論,盡管醫院的植入與摘取存在形式上的違法,但二者都出于正當理由,同時也給器官接受者帶來了益處,使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的情況下得到救治,因而確切地說器官移植實質上是合法的。
三、我國器官移植之立法思考
生命法是特別的法律部門,它的不斷發展也引起了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我國器官移植法的規制也具有滯后性,其尚不具備完整的器官移植系統,包括分配與管理體系。在這一背景下,法律規制是十分必要的,在立法層面我們要進一步填補其空缺,這也是我國立法體制的必要要求。
(一)器官移植的立法現狀
1.《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該規定是地方法規,它在于規制遺體捐贈。這一條例針對兩種情況:捐贈行為及其管制行為。盡管上海市已于2000年出臺了遺體捐贈的相關規定,但由于其不易操作,且在程序上也有漏洞,法規中所涉及和概述的內容模棱兩可,只有在眼角膜移植這一塊有清晰的闡釋說明。這種情形下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移植的有序合法的進行。 因此,有必要對此條例進行補充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
2.《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規定的出臺意味著國內器官移植的法律規制體系得到了基本構建?!稐l例》按照器官移植原則,參考和學習境外的法律規定。它保證了供體和受體的生命健康,有效規制了分配系統,也是我國醫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體現。
(二)器官移植的立法缺陷
盡管我國已出臺《條例》,其中規定了一些法律問題,也相應得到了解決。但條例也存在瑕疵和不足,一些條文只是籠統性的概述和說明,在實際的運用中阻礙較大,因此針對我國在器官移植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進行了以下簡要分析。
1.對捐贈者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就自主捐贈而言,它適用無償原則,而我國以絕對無償為其指導原則。縱觀器官的發展歷程,采取這一原則同時也違背了器官捐贈應遵循的公平公正原則,損害了供體的合法利益。就法律層面來看,公民的權利義務的統一是核心。一方面,醫院在移植中利用醫學技術取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受體也因而獲得救治。然而,供體在捐贈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因為他擔負了整個醫療過程,而且可能面臨身體狀況在術前和術后的醫療風險。此種情況下,供體又不能獲得相應的救濟,這明顯與公平原則相抵觸。這一原則十分苛刻且呆板滯后,我國應當對捐贈人給予適當的補償,這是公平公正的彰顯,同時也促進了供體的自主捐贈行為,緩解供不應求的狀態。
2.適當的擴大捐贈者的范圍。境外在器官捐贈的適用條件上有苛刻的把控,通常而言要求捐贈者與接受者存在血緣或近親關系,沒有這一關系的捐贈在部分國家是被嚴禁的。 然而移植術在當今社會的實際運用與操作相較于法律的規制卻要困難得多,我國在器官移植中血親關系的規定已滯后于現實的發展水平。我國大陸地區可參考臺灣地區的法律規制,擴大血親范圍,從而提高配對的可能性。
(三)器官移植的立法完善
《條例》填補了我國在器官移植法律規制的空缺,但此法規也存在改進之處。關于完善移植的法律規制,有如下幾方面建議:
1.確立器官移植公平分配原則。每個公民均有健康權,其所支配的權利是平等的。而當前社會面臨著器官供不應求的困境,在這一形勢下,我國應當注重對患者的健康權益的維護,構建完整的分配系統,從而保障受體有平等的接受移植機會。
2.建立并完善器官供體受體網絡。通常意義來說,構筑一個“網絡”體系能更有效的解決在移植中出現的突發事件或各種問題。利用網絡這一渠道為接受者搜尋到可以配對的器官,然后通知供體和受體雙方,必要情況下可通過運送方式將器官送達至醫療機構,這也是防止出現緊急狀況的有力措施。因此,建立完整的分配系統是不足以解決移植產生的種種問題,除此之外,還應構筑以先進科技和醫學技術為依托的網絡體系。
3.完善人體器官管理體系?!稐l例》第六條 雖對移植系統的構建有所概述和說明,然而現實中還沒有構筑一套具體完備的管理體系,即搭建資源的共享,并結合分配系統,從而使得移植的各項操作流程暢通無阻,而這樣的體系構筑是刻不容緩的。同時,建立該體系應做到信息的透明化,不論是供體、受體,還是第三人,都能夠利用這一體系搜查各類信息,這樣也大大提高了公信力。
法律的有效規制是促使移植術不斷提高的保證,法律的相關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器官的黑市交易和移植術的濫用,維護了捐贈者與患者的生命利益。就當今醫學水平而言,移植術在我國的不斷普及也引發了醫學上的一些矛盾與沖突,而這些矛盾亟待有關的法律機制進行規制。
四、結語
我國的器官移植發展一片光明,也是當今社會醫療技術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很多患者因此獲得重生。從以上對我國器官移植的立法分析來看,我國在移植術的法律規制道路還很長遠,在移植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要注重法律與傳統道德觀的制衡,為法律的有效規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法律的指引下,我國的移植術將會突破重重困境,救助更多的患者,不僅僅是在醫學領域,中國的法律也將由此開啟一個嶄新的大門。
注釋:
臺灣是我國頒布有關器官移植立法的最早地區,臺灣《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是臺灣在器官移植方面的首部立法,該條例對我國大陸的器官移植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稐l例》共25條,對包括《條例》的制定依據、器官類目的指定、腦死亡的判定以及罰則等在內眾多內容進行了規定。
王磊.論人體器官移植的法律規范[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版.
2016年12月11日,宿州市立醫院違規和非醫療機構合作,為10名患者做白內障手術,結果10名患者均出現感染情況,其中9人的單眼眼球被摘除。這一事件是宿州市立醫院管理混亂,與非醫療機構違法、違規合作,嚴重違反診療技術規范并造成嚴重后果、社會影響極壞的醫源性感染事件。
劉文華.民法視野下的器官移植[D].煙臺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熊彪堂.器官移植的刑事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魏麗.器官移植的刑事立法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李紅.國外社會學對器官捐贈行為的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3(4).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六條:國家通過建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體系,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推動工作,確定人體器官移植預約者名單,組織協調人體器官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