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樹土
摘 要 城市森林公園是生態文明時代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公園類型,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增強人們的自然保護意識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基于此,通過總結國內典型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模式經驗,如香港可持續模式、北京通州大運河模式、南寧石門森林公園海綿模式,研究分析發現其建設過程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森林資源保護不到位、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建設規劃科學性不夠等問題,進而提出一系列建設意見。
關鍵詞 生態文明;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28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人類開始探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嶄新社會形態,生態文明建設被推向新的高度。然而,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頻現,生態環境狀況面臨嚴峻的挑戰,為了實現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美好愿望,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和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逐步被各級政府提至日常工作的重要日程。如何利用森林資源和功能優勢,完善城市森林空間分布,以此來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森林的和諧相處,是相關學者研究的重點。基于此,在結合國內已有典型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模式的基礎上,分析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措施。
1 國內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模式
1.1 香港和臺灣可持續模式
香港地區由于良好的氣候和自然地理環境,加上特區高度重視保護自然環境,森林資源豐富,構成了良好的綠色生態屏障;臺灣地區最早引入城市森林概念,注重城鄉一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建設,高度重視保護森林資源和開發景觀資源[1]。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城市森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經驗如下。1)香港的郊野公園和臺灣的森林游樂區在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上充分發揮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功能,來實現城市森林的多目標可持續經營,是發展多功能森林公園的典范。2)積極發展休閑農林業,在改善市民自然生態游憩空間的同時,促進城郊環境改善和居民收入增加,如始建于1980年的臺北木柵觀光茶園、休閑農場等。3)重視鄉土植物的保護和開發,進行圈地保護,積極投入植被生態恢復和物種多樣性保護工作。4)在城市森林建設過程中注重對森林生態文化的保護和挖掘。5)廣泛宣傳,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此外,港臺地區還投入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如開展植被本底資源調查、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研究等,同時開展融入式的科普宣傳教育和意識教育,建立比較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尋求多渠道的資金支持,開展城市森林的健康管護等。
1.2 北京通州大運河模式
2008年,北京市發改委發布了《關于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新城濱河公園的建設部署,規劃初期以城市河道及原有城市森林植被為依托,以植被為主體同時注重植物景觀的營造,崇尚自然的同時突出觀賞趣味,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全新的公園景觀體驗模式[2]。該模式重點開展植物景觀配置分析:1)植物配置積極配合場地空間,營造特色景觀,體現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2)植物配置結合不同的滯留空間來調節景觀的序列;3)在道路流通空間兩側進行植物造景,增強游園體驗;4)植物配置結合水體,構建生態濕地系統。
1.3 南寧石門森林公園海綿模式
南寧市作為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城市海綿化改造,并以石門森林公園海綿化改造為重點項目,以公園綠地為主要載體,因地制宜,合理引入周邊雨水徑流,積極探索“慢排緩釋”“源頭分散”等方式來控制徑流量、截留污染物,充分發揮公園綠地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作用,避免雨水中的污染物直接進入明湖,實現雨水徑流的科學控制以及地表水質的明顯改善,進而使碎片式的海綿體連片化,形成“大海綿區域”[3]。
2 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城市森林公園多位于城郊結合處,各項基礎設施配套比不上城市公園,起步幾乎為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除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外,供排水、廁所、垃圾箱、污水凈化池等配套設施缺乏,且多無系統的規劃,車行道、游步道等規劃不合理,引導功能差,公園入口、區域內景點等多呈現無序、不合理的狀態,需要加大力度改善基礎設施,投入生態化的設施建設。
2.2 森林資源保護不到位
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理機制,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不夠,出現一些森林資源被破壞的行為而無法及時制止,嚴重破壞了森林資源的自然、人文景觀,給森林公園建設帶來很大的阻礙,且景觀植被多被破壞,導致景觀分散、規模小、質量低等,為后期建設增加了難度和工作量。
2.3 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
在城市森林公園創建初期,很多都尚未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沒有配備專職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4],從而使得具體項目協調、推進時,由于機構級別、人員到位等因素限制導致工作協調無果、推進困難,限制了森林公園的長遠發展。而且,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涉及多方利益,一般森林生態由林業部門管理,產業功能發揮歸旅游企業掌握,而政府具有所有權、監督權和一定的管理經營權,所以管理領域劃分不清,也會導致城市森林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權衡不當,限制發展。因此,需健全管理機構,權責明確,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歸屬有所。
2.4 建設規劃的科學性不夠
目前,仍有許多森林公園缺乏專項規劃,也沒有編制總體規劃,出現盲目、隨意開發的現象,即使進行了總體規劃,也難免會出現隨意更改的現象,從而違背總體規劃而出現破壞性建設等現象,也導致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有效保護城市森林資源。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結合各方面、各個專業領域的人才共同制訂出科學合理的總體規劃,來引導建設工作科學、合理、有效推進,所以高素質、多領域的專業人才也是必不可缺的,需要加大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
3 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示
1)要調查摸清城市森林資源的基本狀況,科學保護城市森林。通過開展本底數據調查,建立城市森林基礎數據庫,加強對城市森林資源的監管;加大建設監測站點的力度,做好觀測數據的儲備與分析工作,為城市森林發展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持。2)深入挖掘地域生態文化,加快建設高質量的城市森林公園。將現代生態理念與傳統文化結合,森林公園建設中體現生態文化特色,在提升游憩功能的同時依托鄉土特色和自然資源,發展森林休閑產業,促進環境改善的同時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可以通過建設各類科普館,開展自然科普和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增強公眾的了解和保護意識。3)要加強城市森林的基礎研究,制訂合理的城市森林規劃。通過項目支撐、技術研發、交流合作等開展森林功能與效益評價、城市森林樹種選擇、功能分析、健康管護等技術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城市森林公園建設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將城市森林建設成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內容。4)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城市森林公園建設保障體系。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制度和管理規范,加強政府引導,規范化管理,積極推行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同時建立新型的組織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部門合作交流,使城市森林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各個環節均得到法律保障,形成良性的發展氛圍。
4 結語
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途徑,是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不少地區已經開展大量的研究與建設,有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今后的建設中需總結經驗,不斷改進,不斷優化,呈現出最優的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方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步向前。
參考文獻:
[1] 古琳,王成.中國香港和臺灣城市森林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2,25(3):50-54.
[2] 王闊,張楠,晏海,等.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研究——以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5,30(1):268-274.
[3] 趙亮,張沛,馮步廣,等.南寧石門森林公園海綿化改造與海綿城市連片建設模式思考[J].中國給水排水,2017,33(2):20-26.
[4] 付甜.廣東省森林公園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9(5):176-177.
(責任編輯:劉昀)